孙楚(约218—293),西晋文学家,字子荆,太原中都(山西平遥县)人。出身于官宦世家,祖父孙资任魏骠骑将军,父孙宏为南阳太守。
孙楚才藻卓绝,爽迈不群,少欲隐居。四十余岁始作参镇东军事,后选卫将军司马,官至冯翊太守。能诗赋,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孙冯翊集》,有赋十六篇,多半属于咏物;杂文二十五篇,有对孔子的颂,有对管仲、乐毅、白起、韩信等人的赞。有诗,但仅存六首,其中《除妇服诗》,非常感人。《征西官属送于陟阳候作诗》一篇,为孙楚名作,曾屡被锺嵘、沈约等大批评家所称引,被誉为“子荆零雨之章”,即指此诗“晨风飘歧路,零雨被秋草”开始二句。
孙楚生性刚毅出众,不畏权势。作参镇东军事时,由于孙楚平日说话过于直率,被石苞参奏他“讪毁时政”,遂弃官居家,达十年之久。任卫将军司马时,一日武库井中,据说出现两条龙,朝臣们都认为是“祥瑞”,纷纷向皇帝祝贺。唯独孙楚意见相反,说:龙不在天上,反蟠在井底,是贤人埋没于卑下的象征。应该“赦小过”,“举贤才”,并且不要受世家大族的束缚,而先举隐逸贫贱。孙楚还上书皇帝,认为用人不应靠九品制。对当时考试秀才,用五个回答题、一篇策论的方法提出异议,认为用这种方法考试不可能得到真才。他们主张虽未被采纳,但反映了他敢于直言上谏,代表了出身寒微的有才之士的呼声。
表现孙楚斗争性文章比较突出的是一篇《反金人铭》,原出于《孔子家语》的《金人铭》,宣扬的是用不多话、不多事,来“明哲保身”。而孙楚用《反金人铭》,公开宣布“无少言、无少事”,因为“少言少事,则后生何述”,后人就没有可以继承的了,颇具战斗气概。同时批判了那种只会奉承统治者的软弱怕死的可悲现象。
人们以:“漱石枫流”来指士大夫的隐居生活,此典出于孙楚与同乡知音王济。《世说新语·排调》载:孙子荆年少时,欲隐;语王武子“当枕石漱流”,误日“漱石枕流”。王日:“流可枕,石可漱乎?孙日:“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与王济谈及家乡风土人物时,孙赞美道:“其山崔嵬而嵯峨,其水(氵尹)泄而扬波,其人磊(石可)而英多”。意说家乡的山高而且陡,水冲涌而激扬,人磊落光明而英俊多才。孙楚本人亦正可为“磊(石可) 英多”的代表人物。
王济过世后,所有社会名流都为之送葬,一向敬重王济的孙楚哭得最为悲伤,宾客们也都为之动心落泪。孙楚哭罢,对着灵床说:“你最爱听我学驴叫,我现在再为你叫几声!”说罢便叫了起来,其声就似真的一般,逗得宾客大笑起来,孙楚回头怒斥道:“你们怎么不死,而让王济先死了!”
孙绰(314—371),字兴公,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县)人。东晋著名玄言诗人。
孙绰出身于世族官僚家庭,隐居会稽(今浙江绍兴),性好山水,博学多才,有隐逸之志,游放十余年,作《遂初赋》以表达自己的情趣。后被征西将军庾亮请为参军,并补章安令。不久又征诏为太学博士,升为尚书郎。之后历任建威长史,右军长史、永嘉太守、散骑常侍领著作郎等职。官至延尉卿。明人辑有《孙廷尉集》。
孙绰在官场,不畏权贵,敢于直言谏。晋哀帝隆和元年(362年),大司马桓温收获洛阳后,蓄意篡位,请求朝廷将京都迁往洛阳,并让南渡的中原人士迁回北方。朝廷内上下官吏明知其中有诈,但慑于桓温的权势,无人敢出面表示反对。唯孙绰挺身而出,上《谏移都洛阳疏》,竭力陈述迁都移民的危害。文中尖锐指出,迁都乃自撤万里长江这一天然屏障,使“泰山之安”,难以确保;移民则实为驱使百姓“出必安之地,就累卵之危”,只能给老百姓带来无穷灾难。疏文写的慷慨激昂,义正辞严,直戳桓温的阴谋要害之处,使得桓温无言以对,迁都移民之事未能得逞。孙绰由此而一举名垂青史。
《天台山赋》是孙绰名噪一时的佳作,对山水景物的刻画生动形象,读则如临其境;并伴有浓厚的仙心佛意,表现了隐逸山林皈依佛道的情趣,充分显示了孙绰的艺术才华。传说,赋初成时,孙绰十分得意,曾对友人范云期夸耀说:“卿试掷地,可作金石声也!”范云期打开文稿一读,果然清辞丽句,珠园玉润,不禁击节称善。
孙楚才藻卓绝,爽迈不群,少欲隐居。四十余岁始作参镇东军事,后选卫将军司马,官至冯翊太守。能诗赋,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孙冯翊集》,有赋十六篇,多半属于咏物;杂文二十五篇,有对孔子的颂,有对管仲、乐毅、白起、韩信等人的赞。有诗,但仅存六首,其中《除妇服诗》,非常感人。《征西官属送于陟阳候作诗》一篇,为孙楚名作,曾屡被锺嵘、沈约等大批评家所称引,被誉为“子荆零雨之章”,即指此诗“晨风飘歧路,零雨被秋草”开始二句。
孙楚生性刚毅出众,不畏权势。作参镇东军事时,由于孙楚平日说话过于直率,被石苞参奏他“讪毁时政”,遂弃官居家,达十年之久。任卫将军司马时,一日武库井中,据说出现两条龙,朝臣们都认为是“祥瑞”,纷纷向皇帝祝贺。唯独孙楚意见相反,说:龙不在天上,反蟠在井底,是贤人埋没于卑下的象征。应该“赦小过”,“举贤才”,并且不要受世家大族的束缚,而先举隐逸贫贱。孙楚还上书皇帝,认为用人不应靠九品制。对当时考试秀才,用五个回答题、一篇策论的方法提出异议,认为用这种方法考试不可能得到真才。他们主张虽未被采纳,但反映了他敢于直言上谏,代表了出身寒微的有才之士的呼声。
表现孙楚斗争性文章比较突出的是一篇《反金人铭》,原出于《孔子家语》的《金人铭》,宣扬的是用不多话、不多事,来“明哲保身”。而孙楚用《反金人铭》,公开宣布“无少言、无少事”,因为“少言少事,则后生何述”,后人就没有可以继承的了,颇具战斗气概。同时批判了那种只会奉承统治者的软弱怕死的可悲现象。
人们以:“漱石枫流”来指士大夫的隐居生活,此典出于孙楚与同乡知音王济。《世说新语·排调》载:孙子荆年少时,欲隐;语王武子“当枕石漱流”,误日“漱石枕流”。王日:“流可枕,石可漱乎?孙日:“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与王济谈及家乡风土人物时,孙赞美道:“其山崔嵬而嵯峨,其水(氵尹)泄而扬波,其人磊(石可)而英多”。意说家乡的山高而且陡,水冲涌而激扬,人磊落光明而英俊多才。孙楚本人亦正可为“磊(石可) 英多”的代表人物。
王济过世后,所有社会名流都为之送葬,一向敬重王济的孙楚哭得最为悲伤,宾客们也都为之动心落泪。孙楚哭罢,对着灵床说:“你最爱听我学驴叫,我现在再为你叫几声!”说罢便叫了起来,其声就似真的一般,逗得宾客大笑起来,孙楚回头怒斥道:“你们怎么不死,而让王济先死了!”
孙绰(314—371),字兴公,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县)人。东晋著名玄言诗人。
孙绰出身于世族官僚家庭,隐居会稽(今浙江绍兴),性好山水,博学多才,有隐逸之志,游放十余年,作《遂初赋》以表达自己的情趣。后被征西将军庾亮请为参军,并补章安令。不久又征诏为太学博士,升为尚书郎。之后历任建威长史,右军长史、永嘉太守、散骑常侍领著作郎等职。官至延尉卿。明人辑有《孙廷尉集》。
孙绰在官场,不畏权贵,敢于直言谏。晋哀帝隆和元年(362年),大司马桓温收获洛阳后,蓄意篡位,请求朝廷将京都迁往洛阳,并让南渡的中原人士迁回北方。朝廷内上下官吏明知其中有诈,但慑于桓温的权势,无人敢出面表示反对。唯孙绰挺身而出,上《谏移都洛阳疏》,竭力陈述迁都移民的危害。文中尖锐指出,迁都乃自撤万里长江这一天然屏障,使“泰山之安”,难以确保;移民则实为驱使百姓“出必安之地,就累卵之危”,只能给老百姓带来无穷灾难。疏文写的慷慨激昂,义正辞严,直戳桓温的阴谋要害之处,使得桓温无言以对,迁都移民之事未能得逞。孙绰由此而一举名垂青史。
《天台山赋》是孙绰名噪一时的佳作,对山水景物的刻画生动形象,读则如临其境;并伴有浓厚的仙心佛意,表现了隐逸山林皈依佛道的情趣,充分显示了孙绰的艺术才华。传说,赋初成时,孙绰十分得意,曾对友人范云期夸耀说:“卿试掷地,可作金石声也!”范云期打开文稿一读,果然清辞丽句,珠园玉润,不禁击节称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