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并不是一般意义上,写给孩子的,带插图的书。绘本是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一个故事,表达特定情感,主题的读本,通过绘画和文字两种媒介,在不同向度上交织,互动来说故事的一门艺术。
在绘本中,图画不再是文字的点缀,而是图书的命脉,甚至有些绘本,一个字也没有,只有绘画来讲故事。绘本非常强调情绪和主题的连续性,在短短的几十页之内,形成一个连继的视觉影像。绘本的作者和画者,相当于电影导演,他必须在有限的篇幅里,把故事讲的既好看,又清晰。
一本优秀的图画书,可以让不认字的孩子,“读”出其中的意思。此处,绘本都比较唯美,版式精到独特别,以填封面、扉页、下文以及封底,构成一个近乎完美的整体。绘本十七世纪诞生于欧洲,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绘本图画书的主流传向了美国,绘本图书迎来了黄金时代。五六十年代,绘本开始在韩国、日本兴起,七十年,台湾也开始了绘本阅读,随后引起绘本阅读的热潮。绘本不仅是讲故事,学知识,而且可以全面帮助孩子建构精神,培养多元智能。二十一世纪,绘本阅读已经成了全世界儿童阅读的时尚。
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居直的《幸福的种子》后,更是让我领略到了绘本的精致价值与乐趣,从而迷恋上绘本世界,开始了我的绘本之旅。
感受绘本的魅力
绘本是运用图像与文字一起创造的书,包含丰富精彩的画作和修饰精炼的语句。它是20世纪产生的图书品种,是人类现代社会的产物。这种书籍的形式,是在人类对童年这种生命的认识更透彻以后诞生出来的。为了更进一步地了解绘本,到绘本馆工作阅读绘本更进一步地感受到了绘本的魅力:
绘本是精致的。从封面、环衬、扉页、正文、封底,从开本、折页、散页等,从图画与文字的关系、文字的排列、画面的连贯与叙述、节奏、留白、方向性、空间与时间、颜色、框线、视角、画面大小与色调变化、媒材与技法、艺术风格、题材等每一个细节都是经过精心考究的。每一本经典的绘本犹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令人爱不释手。
绘本是优美的。优秀的绘本往往是美丽的,而且不仅仅是“看上去很美”,它们还展示了不同艺术家的风格,以及对艺术的崇高追求。目前绘本中的图画部分,都是世界上知名插画家作品,画作是那么的丰富精彩,技巧是那么的娴熟流畅。他们通过素描、版画、油画、水彩、拼贴等多种形式再加上线条、色彩的组合与变化等营造故事情节,推进故事情节。无论文字、插图,都能给读者带来视觉和心灵的感动,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享受文学,也感染到美学。比如《让路给小鸭子》那栩栩如生的画面,《小房子》那独具特色的排版,《月亮,晚安》那色彩的魔力,《快乐的一天》那独具匠心的黄色小花等无不让我们惊艳不已。
绘本是轻松的。它常常是以童话的方式切入,以一个动物或者一株植物的命运的遭遇,将我们带入一个非常自由的想象的空间。如《北极特快车》那激动人心的奇幻之旅,《给老鼠吃饼干》那没完没了的结局等都给人予无限遐想。还有的是制造一种滑稽的对比,把幽默嵌入其中,令人看了捧腹大笑的。《母鸡萝丝去散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个迈着碎步气定神闲,一个张牙舞爪却又总是丑态百出,哑剧的喜剧效果一下子就出来了。就算是关于死亡这个沉重的主题,作者也会运用色彩或语言冲淡那种阴暗,让读者学会坚强地面对。如《外公》《獾的礼物》。
绘本是耐读的。它纯净而迷人,简单却经典。或许没有文字,却能告诉你发人深省的哲理;或许薄薄几页,却承载着不同的欢乐与泪水;或许寥寥数笔,却勾勒着你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或许只是一片空白,却能牵动你心底,最温暖的那根弦。如《爱心树》一则关于给予与付出的寓言,不同的角色会读出不同体会。又如窦桂梅老师引导孩子在三读《我爸爸》中,第一次读读出了“笑”果,第二次读品味了语言,第三次读读出了伟大深刻的“父子父女”之爱。也许孩子在第四次第五次的读中对“爱”的理解会一次比一次深刻。儿童阅读推广者梅子涵教授说:“图画书决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只要呼吸几次就能读完的书。图画书,优秀的图画书,实实在在都是有高度的。”而这高度正是它耐人寻味的地方。
绘本是十分贴近儿童心理的。小孩的感觉丰富、对图像的观察敏锐,但抽象思考及语言文字的使用较不精确熟练。所以,小孩在表达情绪时,使用图像(包括身体动作)常比文字有效。而心理感觉是内在的,看不见又摸不着。图画正好将它们具体呈现出来,成为小孩可以指认、分辨及描述的对象。在图画书里,角色的表情、动作、姿态,色彩的明暗深浅、背景细节和空间处理等等,常具有象征意义或暗示性设计。《莎莉,离水远一点》更直接用图画对比现实的外在世界和想像的内在世界,使人一目了然,大人看见的和小孩想像的有极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