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吧 关注:9,035贴子:102,069
  • 0回复贴,共1

【聊斋奇缘】【《僧孽》彰显因果关系与人文关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僧孽》咋一看这题目就觉得刺眼。僧人,应是向善的。孽,是指孽因、作恶、罪孽。怎么把这反向而行的两者连在一起呢?原来是故事里的那个僧人违背佛门戒律做坏事,冥冥中得到现实恶报,由于他及时悔改,终获解脱。这故事虽小,却意涵深刻。
僧人本是传播佛的使者。必须遵照戒律过清静俭约的生活,这些就包括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饮酒、不涂香装饰、不自歌舞、不坐卧高广床位、不接受金银财宝、不做买卖、不算命看相、不诈示神奇、不掠夺和威吓他人等等。可《僧孽》里这个僧人则反其道而行之,公开违背佛门弟子修行戒律。利用人们对佛的信仰四处钱财,供自己花天酒地,嫖赌逍遥的淫乱生活,将些募集的钱财,挥霍一空。他如此制造恶孽,侥幸地逃脱了佛门戒律、人间法律的惩处。蒲松龄则虚构了一个幽冥世界的阎王饶不了他。在他腿上打了个孔穿了绳子倒挂着,痛如刀割,发出撕心裂肺地号叫。当他的灵魂在地狱里受酷刑之际,他的腿上长出了个恶疮,脓血迸流,痛得他生不如死。惟有把双脚倒靠在墙上,才能稍许减轻一点疼痛。在今天从科学角度解释,这僧人得此恶疾,并非阎王所为。是自造恶因得恶报的结果。他身为僧人,违背佛门戒律,做出种种为人所不齿的恶行,必然受到僧俗两界众人的讨伐与严厉谴责,自然心理上承受重压。胡吃滥喝,纵淫纵欲破坏了正常生活规律。在心理、生理都受到损害下,必然引起内分泌失调,身体免疫力下降,病魔便乘虚而入。所以他得此生不如死的恶疾实属必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法国人也说得好:“你有一天将遭遇的灾祸是你某一段时间疏懒的报应”由此而言,种其因者须食其果。凡是作恶者就逃脱不了应有惩罚。这是因果报应的铁律。
僧人的未来如何?应说是他弟弟张某帮他指出了未来。张某被鬼差抓错了死了,阎王命令把他送回去时。他趁此游了阴间的牢狱。见他哥哥在受酷刑。便问:“犯了什么罪到了这里?”鬼差说:“他做僧人不守佛门戒律,做了坏事受此惩罚,想要脱刑,需要他自己忏悔。”张某返阳后,认为他哥哥死了,赶到庙里,见到哥哥的现状与他在地狱受酷刑一模一样。张某便把自己阴间经历的事告诉了他。僧人听了非常害怕。于是痛改前非,严守佛门戒律,虔心佛事,半年后就痊愈了,最后成了一个有戒行的僧人。《聊斋志异》类似《僧孽》故事有许多篇,如《骂鸭》里的白某偷了邻翁的鸭烹而食之。次日全身长满了鸭毛。神人托梦给他说:必须丢鸭的人骂你,鸭毛才能脱落。于是请求邻翁于是骂他,白某身上的鸭毛才脱掉。像《阎王》、《瞳人语》等篇里的主人公,都是有亏德行,做了坏事,犯有过错,受到严厉的惩罚,经点播认识自己的过错,用实际行动悔改,都重获新生。这里体现出作者认为人非圣贤,谁能无过的理念,因此对范有过错的人,而是以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人文关怀精神对待。
总之,《僧孽》的故事蕴含着:为恶必遭惩罚,悔过能获新生的思想理念。这对于生活在今天现实中的人们仍有警示与启迪作用。



1楼2014-03-10 13:40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