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以诗文传名。
在历史上往往人们都是通过著名文人的诗文先知道某一个名胜,然后才慕名而去的。例如我们读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读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从而才知道鹳雀楼和岳阳楼这些名胜。黄山也未尝不是如此,它借助历代著名文人的诗文作品得以名扬天下,其中起最重要作用的有两人:一位是桓台新城的王士祯,他曾经当过康熙朝的刑部尚书,相当于今天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他的诗词和文章写得都很好,是清朝初年的诗坛领袖。他曾经多次到过邹平,写下了大量歌颂邹平风物尤其是歌颂黄山的诗文作品。以他自已的地位和在文坛的影响为黄山传名,作用是相当大的。第二个就是邹平西关人张实居,他是王渔洋的内兄。张实居写了二千多首诗,主要是描述邹平的风物。王渔洋从他的诗词里面,精选了五百多首编了一本诗集,叫做《萧亭诗选》(萧亭是张实居的字),并且为他作注作序,当时的桓台县令孙元衡捐出自己的俸禄,把它刊行于世。后来山东的巡抚又把这本诗集推荐到清廷的大内,入编了《四库全书》,使得它的流传更加广泛,使得黄山的名声更加远播。2003年我们邹平的郭连贻先生和王忠修老师,两个人又编辑出版了一本《萧亭诗选》,录选了张实居的诗作351首。我拜读并粗略地统计了一下,其中直接描述黄山风物的就有16首之多。
(三)以景点扬名
黄山从元朝的时候开始出名,这与黄山上人文景点的建设是密不可分的。
首先是观景亭的建设。元朝的时候,有一个安处士,处士就是没有做官的知识分子,这个人叫安宅,字仁甫,他就是今天安家庄的安氏的先人。他在黄山的西北角,建了两个亭子,一个叫遐景亭,一个叫翠微亭,亭的名字是由大内翰林杨损斋所起,亭子的匾额是由集贤院学士刘仲淹所题写。这两个亭子并非是砖石结构,而是茅亭,有安宅自己的诗为证,他自己说“此地结茅亭”。文人雅士到这里,聚会亭下,吟诗作赋,睹物思人,感慨系之。张实居有一首《山中述事》记述这个事,诗是这样说的:“一代奇人安处士,高风落落满黄山,翠微亭子今何在,衰草寒林晚照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