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宁社区吧 关注:13,086贴子:3,863
  • 3回复贴,共1

--- 讲述潮汕人的故事 ---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百多年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硝烟刚刚消散,英、法等国的传教士和有背景的商人纷纷来到潮汕,不久,他们敏锐地观察到潮汕人有着其他民系所没有的特质,英资怡和洋行在《1882—1891年潮海关十年报告》中称:“全帝国公认,汕头人(指潮汕人)非凡的联合本领……使他们的国内同胞望尘莫及”!确实,长久以来,潮人超强的血缘亲情、乡土观念和勤劳智慧让世人惊叹,也十分倾倒!“胶已人”几成潮汕人的指称。在这方面,世界上似乎只有坚韧的犹太人才可以比拟。


1楼2014-03-03 13:01回复
    潮汕人这样的特质肯定与民系的形成和流布有关。就大者而言,潮汕民系是中原历史上向南方的几次大移民所集聚而成。第一次是秦未、汉初。始皇35年,秦发兵五十万戍守岭南;一百年后,西汉“楼船将军”平定南越国。这两个历史事件中都有一些中原人首次来到“百越杂居”的潮地;第二次是西晋时的“衣冠南渡”。因“八王之乱”而致中原地区从望族到平民纷纷南迁入潮、闽;第三次是陈政、陈元光父子奉武则天命在平定潮、闽啸乱后,奏准带来了中原氏族59姓开辟潮、漳;第四次则是南宋小朝庭在蒙古铁骑的追击下南逃,最后覆灭于潮地,王公贵族、匠人百工遂在潮汕扎根落户。
    在形成潮汕民系的这四次大移民中,以“西晋大族南迁”规模最大、影响也最为深远。西晋末年,持续不断的战火让中原大地一片狼藉,当时似乎只有南方相对比较安定,于是中原人开始了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族群南迁,举家举族,结伴而行,筚路褴褛,艰辛跋涉,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到了南方就好了。这一拨又一拨的逃难者,他们的目标地是福建。很快,福州、莆田一带人满为患了,难民们便继续南下,但见峰峦连绵、一望无际,然而他们没有止步,再苦再累,前方会有自己的家园。当越过盘陀岭和汾水关,一个广袤、青葱的大平原呈现在面前!他们的眼泪唰唰直下,跪在苍茫的大地上,感谢上苍的垂顾和恩赐——这就是家!


    2楼2014-03-03 13:03
    回复
      很多宗族的谱牒都记下了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一无例外的都赋予神秘的色彩,有的说是天边的一抹祥云在指引;有的说是神人托梦,告诉当出现风水奇观时便在那里扎根。一千多年后,当我们触摸这些感性的文字,仍强烈地感受到祖先们的激动!这是美梦成真的巨大喜悦!肥沃富饶的三江冲积平原等待着来自远方子民的开发,是他们奠定了潮汕民系的基础。历史仍然在滚动,此后,北方的每一场战争都让寻梦者源源不绝地进入潮地,潮汕民系的迁徒前后延续一千多年,波及横跨十余个省份,不同地域的灿烂文化在这里融合汇聚,这是何等波澜壮阔、煌煌奇观!
      在潮汕民系形成的过程,粤东的另一民系也在悄悄地聚集,那就是客家人,不过他们的迁徒之路与潮汕人不同。潮民系是中原移民先抵浙、闽后辗转进入潮汕的,文化生态上温、泉、潮、闽为同一体系;客家民系则直接从江西越过大庾岭进入粤东、闽西,他们看到广袤的潮汕平原已是人口稠密,于是落户于粤东北山区,所谓“先到为潮,后到为客”。
      从地缘文化学的角度考察,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文化现象,客家人的到达在心态上并没有作长久扎根安家的打算,在他们的神明深处,“家”是在遥远的北方,象“雁南飞”一样终归要回去的,所以他们自己定位为“客”。而潮汕人则不同,从进入潮地的那一刻开始,就把潮汕当成自己永远的家园——许多家族的谱牒记载就印证这一点——如传说高人有言,迁徙中挑行囊的绳索断了的时候,那就是你们的归宿。所以潮人一见如故就爱上这片温润的土地,这种深厚感情,经岁月的修炼,变成身上流淌的滚烫血液。


      3楼2014-03-03 13:05
      回复
        一千多年前祖先背井离乡到外开辟新天地,一千多年后他的子孙又以他的终点为起点走向了更远的地方,所以在紧密的血缘亲情的凝聚之下谋求更大的生存空间成为了潮人的生存法则和动力。在潮州当远居海外的异乡赤子回到故乡,便会回到祠堂向祖宗告之其平安归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潮州大地四处林立的祠堂成为了一个个宗族的地理和精神坐标,也是因为对祖先的崇敬,各种极致的手工艺在潮州的宗族祠堂随处可见。潮州己畧黄公祠的木雕被誉为潮州木雕之一绝,展现了多层次镂空透雕的制高工艺,清代是这一艺术形式发展的鼎盛时期,不少达官贵人对金碧辉煌情有独钟,所以营建的祠堂更是无不以金漆木雕装饰,但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在祠堂这种对称性的建筑中,拜亭两边的木雕石狮却不尽相同。


        7楼2014-03-03 14: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