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话,主要是考虑到兼容性,应为对于现在主流的播放设备而言,传输速率与存储空间已经不是问题。毕竟不是什么手机、什么播放器都可以支持现在流行的几种无损音乐格式,像FLAC、APE、OGG等。WAV虽然兼容性广,真正无损,但是奈何文件体积太大,一张CD五六百兆,而FLAC的LV5压缩下的体积只有前者的五分之一。
以现在主流播放设备的配置来说,无损文件的播放也不是问题,几年前的低价芯片就能很流畅的播放了。
再说MP3,当年MP3文件开始流行的时候,大部分是128K的,极少有256K的,这是由于当时的设备存储空间和网络环境实在不允许MP3文件像几年后的320K一样一首歌十来兆(当时MP3普遍只有32M或64M的存储空间)。
至于采样率,因为现在一般来讲能获取到的最高音质的音源是CD,所以弄成44.1K就行了,再弄高了除了使文件变得更大以外没有什么作用...
比特率是很关键的,这是相当直接地决定音质的东西,因为普通MP3文件最高只支持320K的比特率,所以这就是MP3音质的极限了。如果在相同的比特率下想提高音质,就只能换算法也就是文件格式,比如256K的WMA可以秒320K的MP3,只是WMA文件受支持较少就是了(WMA也有无损式的,只不过几乎只有微软在用了)。
一般来说,对于用耳机欣赏音乐,256K是MP3文件可听的起点,如果比特率再低一些(比如192K),那音乐说实话简直是惨不忍听。320K的MP3在某些时候(如使用低端耳机)和CD的差距不是很大,但是一旦换上好一点的耳机或是换上音响很容易就能听出MP3的声音要比CD的闷,声音混杂,缺乏层次感。
至于从视频里转MP3出来,现在大多数网站的视频文件的音频都是192K的MP3或更低,当然也有一些视频是320K的MP3或者256K的AAC,这是决定于视频上传者的。
一般如果是我在网上什么视频里听到了好歌,我都是试着去找到歌名(B站那种大神弹幕直接给出歌名更好),然后优先去找FLAC,其次APE,最后才是320K的MP3。如果没有歌名,可以通过搜歌词(这就考验听力了,日文英文的话),或者用音乐雷达(shazam)。
如果是转出视频里的音乐,格式工厂就够用了,没必要用其他什么工具。只是我不清楚格式工厂是不是支持直接输出原编码的音频,不然再转MP3的话就二压了,音质就....
妈蛋....一不小心写这么多!.......
排版尽力了,凑合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