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道家是中华文化的母体(matrix),中华文化的主体儒家来源于道家,又回归到道家。孔子在《论语》里曾称赞老子是神龙,只能见其首不能见其尾。孔子曾两次向老子问道,窃以为儒家最玄奥的天道性命之学直接来源于道家,来源于老子对孔子的点拨。
长久以来,人们以为儒道是分家的。余以为,道、儒、法只是不同历史背景下中国先哲对社会的不同认识。道家要回归到朴素的羲皇时代;儒家是要创造一个以仁为核心的大同社会;法家则适合乱世,用看似残暴的方式结束战争从而开辟太平。法家直接来源于儒家,法家巨子韩非、李斯均受业于大儒荀子,而荀子则是儒门72贤之一子夏一脉的传人。
推究中国历史,上古时代民风淳朴,是一个大道不废、仁义未出的社会,道家根源于伏羲文化。春秋时代,礼崩乐坏,孔子才用仁义来作为社会伦理之准则。“大道废,有仁义”其实是老子对华夏大道衰落发出的悲怆感慨,既然大道废,不得已以仁义维系社会。仁义是大道衰落后的次优选择。所以,大道和仁义是不矛盾的,儒家的仁义也要回归大道。在《礼记》大同篇里,孔子理想的社会是一个“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纯朴社会。
孔子晚年向其弟子传授天道性命之学,故孔子晚年弟子多有道家高士之风采。颜回住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曾参一生都有国君来聘其任卿相,但均推辞不就,而是潜心研究学问。论语记载一个情节,孔子与多位弟子游舞雩台,各位弟子畅谈其志,最后孔子赞许的不是做官,而是赞同愿意过逍遥生活的曾点。曾点的志向是暮春时候,去河里洗澡,然后唱着歌回家。孔子为易经乾卦的初九“乾龙勿用”作注“君子遁世而无闷”,已经和道家无甚差别了。
道家和儒家都来源于人文始祖伏羲的大易文化,道家寓有为于无为,“大道无为”是掌握世间规律后的淡泊、洒脱和大自在,所以无不为。儒家寓无为于有为,“舍生取义”完全是无怨无悔之付出,所以指向无为。
儒家的天道哲学和道家无二无别,《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庄子说“道在屎溺”,都是源于中华先圣对宇宙的深刻认识。
道家和儒家如同长江和黄河,同源、异流、同归。
中华历史上最优秀的人才都是儒道法兼济的,比如诸葛亮。其“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似道家;其“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似儒家;其治理蜀汉严刑峻法,似法家。
道家是中华文化的母体(matrix),中华文化的主体儒家来源于道家,又回归到道家。孔子在《论语》里曾称赞老子是神龙,只能见其首不能见其尾。孔子曾两次向老子问道,窃以为儒家最玄奥的天道性命之学直接来源于道家,来源于老子对孔子的点拨。
长久以来,人们以为儒道是分家的。余以为,道、儒、法只是不同历史背景下中国先哲对社会的不同认识。道家要回归到朴素的羲皇时代;儒家是要创造一个以仁为核心的大同社会;法家则适合乱世,用看似残暴的方式结束战争从而开辟太平。法家直接来源于儒家,法家巨子韩非、李斯均受业于大儒荀子,而荀子则是儒门72贤之一子夏一脉的传人。
推究中国历史,上古时代民风淳朴,是一个大道不废、仁义未出的社会,道家根源于伏羲文化。春秋时代,礼崩乐坏,孔子才用仁义来作为社会伦理之准则。“大道废,有仁义”其实是老子对华夏大道衰落发出的悲怆感慨,既然大道废,不得已以仁义维系社会。仁义是大道衰落后的次优选择。所以,大道和仁义是不矛盾的,儒家的仁义也要回归大道。在《礼记》大同篇里,孔子理想的社会是一个“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纯朴社会。
孔子晚年向其弟子传授天道性命之学,故孔子晚年弟子多有道家高士之风采。颜回住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曾参一生都有国君来聘其任卿相,但均推辞不就,而是潜心研究学问。论语记载一个情节,孔子与多位弟子游舞雩台,各位弟子畅谈其志,最后孔子赞许的不是做官,而是赞同愿意过逍遥生活的曾点。曾点的志向是暮春时候,去河里洗澡,然后唱着歌回家。孔子为易经乾卦的初九“乾龙勿用”作注“君子遁世而无闷”,已经和道家无甚差别了。
道家和儒家都来源于人文始祖伏羲的大易文化,道家寓有为于无为,“大道无为”是掌握世间规律后的淡泊、洒脱和大自在,所以无不为。儒家寓无为于有为,“舍生取义”完全是无怨无悔之付出,所以指向无为。
儒家的天道哲学和道家无二无别,《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庄子说“道在屎溺”,都是源于中华先圣对宇宙的深刻认识。
道家和儒家如同长江和黄河,同源、异流、同归。
中华历史上最优秀的人才都是儒道法兼济的,比如诸葛亮。其“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似道家;其“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似儒家;其治理蜀汉严刑峻法,似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