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县婚嫁习俗
在旧社会,男女婚姻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的,礼仪繁琐,且有早婚、童养媳等陋习。
男女从订婚到结婚要“六礼告成” 。
1、托媒提亲:多为男方托媒人求婚于女方。先是问亲,媒人经过“是媒不是媒,先跑两三回”之后, 经得双方家长同意,女方把“庚贴”(生辰年、月、日、时的单子)交于媒人送男方。如果三天内双方家中平安,才约定相亲之事。
2、择日相亲:约定吉日,双方父母携求婚子女相互见面,看相貌、体态、察语言、智力、有无忌讳和缺陷。一般来说,是女方先到男方家中。 双方相亲满意订婚时,女方通过媒人向男方提出要“彩礼”:钱财、衣服、首饰等。媒人传话,与男方协商同意后,经媒人传话,择定吉日,男方到女方家里去送礼。女方一般要请族长或至亲,与男方家长吃饭,表示女儿已许人家。讲究的人家,要看女子的手相,如果说是“刀”字纹,会被认为象征着将来要“克夫”,男方便不喜悦。
3、送彩礼:双方同意订婚时,女方通过媒人向男方提出所谓之“彩礼”(钱财、衣物、首饰等)经与男方商定后,择吉日准备送礼。男方要给媒人下贴(东乡习俗)后,男方到女方家里去送礼。送礼之后,男方逢年过节过会都要邀请女方来家做客,并送以礼物。每逢节日,男方开始送节礼。到了忙天,女婿还要到丈人家帮忙。
4、下帖:建国前早婚较多,一般是男18岁,女16岁。双方商定日期后,男方送四色彩礼(衣服、首饰、糕点等,红纸上有龙凤呈祥的“ 礼帖”,上写结婚日期) ,并用顶上等白面蒸“卷子” 数十个(一般是48个或者68个),送给女方。 这次下帖也叫“下财”,时间在婚期的前一月,同时要有衣物、卷子及女方要的东西,讲究的人家用食箩抬到女方。
5、添箱:婚期前一月,女方向近亲送“卷子”(先由男方按女方家的亲戚数量送来),女方给亲友送“卷子”,通知婚期备置“添箱”。女方近亲如舅、姑、姐的添箱是指派的镜子、衣箱、裙子、洗脸盆、灯盏等生活常用品。同时,女方家准备陪嫁“妆奁” ,男方也积极准备繁琐的结婚事宜。通知婚期,并指派礼物用品,以增添嫁妆箱底。同时女方并准备陪嫁用品。
6、“上马筵席”:出嫁先一天,女方举办“上马筵席”,招待送添箱、陪嫁妆的亲戚、乡邻,并招待男方前来“上头”的客人。是日,还要接待男方前来“上头”的客人(为女方带来各种妆饰用物和“开脸”单子等)。“上头” 仪礼主要是男方派同辈一老一少,带上头巾、头绳、鬓花、花冠、凤袄、化妆品、糕点等,还有“开脸”单子,一对大酒壶,到女方家去。
7、“开脸”:婚前一日,女方按开脸单子选定的吉时、面向,洗头、刮脸、梳理云鬓、起发簪,自开脸起,即回避与外人见面。
8、婚嫁:结婚当天,男方(一般由同辈哥嫂承担)备四色礼品,还有蜜、油各一盏,抬花轿或备轿车一乘前往迎亲。轿或轿车中坐有娶女客和压轿小男孩, 外随护丁马匹,与花轿同行。到女方家稍息用餐。新娘饰装之后,走布或亲人背上轿。我县东乡,一定要新娘的姐妹、兄弟来背。送亲的人,随之骑马或坐车同行。路上每逢十字路口,男方娶亲者要放鞭炮以辟邪。
到男方家,鞭炮声中,新郎披红、插花出门迎亲。门两旁各置一捆谷草,上搭红布。新娘由送女客和娶女客搀扶下轿,顶盖头,踏布入跨门槛门。进门时,男方给女方一份礼物(一般是银元),宾相用五彩粮食,小铜钱和谷草节撒在新娘身上,叫“撒草”。所抛洒之物,还有12个核桃12个枣。围观看热闹的孩子争相拾取。新娘进门后,宾相即将谷草甩上房去,寓意登高。厨师用擀面棍挑盖头,意为驱赶新娘可能带来的凶神。进门时,新郎新娘要牵手通过一个燃烧的火堆,经受火的洗礼。在鞭炮声中,举行婚礼,先拜天地,再拜高堂,夫妻对拜等。礼毕入洞房时,抱“圣旨”,即:抱织布的绅子(织布时梳理经线用具),意为捧圣旨成婚。
进入洞房时,孩子们打破窗纸。有新郎家晚辈小孩端一盆清水放于脸盆架子上,请新娘洗尘。新娘洗手,整容后有娘家来的送女客为新娘梳头挂门帘。新郎新娘喝交杯酒。再摇房(摇核桃),有口诀:双双核桃双双枣,生下孩子满地跑;双双核桃双双梨,生下孩子不嫌皮;核桃枣儿一爪拉,生下娃娃叫爸爸……摇完房后,木匣要妥善保存,他人不得吃其中的核桃和红枣。新郎新娘晚间回洞房后一定要把这些核桃和红枣吞食干净,以示可以多生子女。
等这一切都安顿完毕,外面开席请客,新郎新娘在宴席上向各位亲朋敬酒,饭后谢媒。女方客人走时,新郎要给丈人赶车或牵马相送。晚间闹新房。 一般要连续闹新房三天。闹洞房的名目繁多,大多是以促成夫妻合好为内容。一般轻狂下流的言行,彻夜不停的哄闹,多遭鄙视。
第二天清早,新郎新娘给父母端第一碗饭。上午,新娘家里来人“做两日”,有“姑不娶(亲),姨不送(嫁)”的习俗。故其母亲、姨娘及其他昨天未到亲戚来看女。
结婚三天后,新娘要回娘家,称为“回门”,由新郎陪同。回门结束后,新人回到男方家中,结婚的程序才算正式完成。 从此成为一家人和和睦睦过日子。
东乡的习俗比较麻烦:
结婚仪式一般在天还未亮时就开始了,非常繁琐。迎娶时,男方去7人(6男1女),要带上猪肉、公鸡、酒和红帖,作为迎娶新娘时送给娘家的礼物。新娘上花车,多由平辈兄长背到车上,要求鞋不着地,脚不沾土,上路后要撒“路帖”,就是用红纸剪成碎片边走边撒来引路。女方家有送亲的女客人。花车到男家时,先放鞭炮,再端一碗醋绕花车撒一圈,是为辟邪。此时新郎出门迎车。新娘下车后由执事人撒麦草秸于新娘盖头布上,边撒口中边念:“一撒草二撒草,三撒媳妇下了轿。”“一撒金,二撒银,三撒媳妇进了门。”新娘下花车,踩着芦席,由男方嫂子陪送到洞房。然后男方开早饭请亲戚朋友吃回锅躁子面。
中午时分,几声炮响之后,新媳妇在嫂子的陪送下,行至堂前,行拜堂礼。随后开午饭,以酒菜为主。饭后,新人入洞房,由一位能说会道、生活圆满的中年妇女铺床,边铺边说:“铺床铺床,儿孙满堂。先生贵子,再生女郎。富贵双全,永远吉祥。”
在旧社会,男女婚姻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的,礼仪繁琐,且有早婚、童养媳等陋习。
男女从订婚到结婚要“六礼告成” 。
1、托媒提亲:多为男方托媒人求婚于女方。先是问亲,媒人经过“是媒不是媒,先跑两三回”之后, 经得双方家长同意,女方把“庚贴”(生辰年、月、日、时的单子)交于媒人送男方。如果三天内双方家中平安,才约定相亲之事。
2、择日相亲:约定吉日,双方父母携求婚子女相互见面,看相貌、体态、察语言、智力、有无忌讳和缺陷。一般来说,是女方先到男方家中。 双方相亲满意订婚时,女方通过媒人向男方提出要“彩礼”:钱财、衣服、首饰等。媒人传话,与男方协商同意后,经媒人传话,择定吉日,男方到女方家里去送礼。女方一般要请族长或至亲,与男方家长吃饭,表示女儿已许人家。讲究的人家,要看女子的手相,如果说是“刀”字纹,会被认为象征着将来要“克夫”,男方便不喜悦。
3、送彩礼:双方同意订婚时,女方通过媒人向男方提出所谓之“彩礼”(钱财、衣物、首饰等)经与男方商定后,择吉日准备送礼。男方要给媒人下贴(东乡习俗)后,男方到女方家里去送礼。送礼之后,男方逢年过节过会都要邀请女方来家做客,并送以礼物。每逢节日,男方开始送节礼。到了忙天,女婿还要到丈人家帮忙。
4、下帖:建国前早婚较多,一般是男18岁,女16岁。双方商定日期后,男方送四色彩礼(衣服、首饰、糕点等,红纸上有龙凤呈祥的“ 礼帖”,上写结婚日期) ,并用顶上等白面蒸“卷子” 数十个(一般是48个或者68个),送给女方。 这次下帖也叫“下财”,时间在婚期的前一月,同时要有衣物、卷子及女方要的东西,讲究的人家用食箩抬到女方。
5、添箱:婚期前一月,女方向近亲送“卷子”(先由男方按女方家的亲戚数量送来),女方给亲友送“卷子”,通知婚期备置“添箱”。女方近亲如舅、姑、姐的添箱是指派的镜子、衣箱、裙子、洗脸盆、灯盏等生活常用品。同时,女方家准备陪嫁“妆奁” ,男方也积极准备繁琐的结婚事宜。通知婚期,并指派礼物用品,以增添嫁妆箱底。同时女方并准备陪嫁用品。
6、“上马筵席”:出嫁先一天,女方举办“上马筵席”,招待送添箱、陪嫁妆的亲戚、乡邻,并招待男方前来“上头”的客人。是日,还要接待男方前来“上头”的客人(为女方带来各种妆饰用物和“开脸”单子等)。“上头” 仪礼主要是男方派同辈一老一少,带上头巾、头绳、鬓花、花冠、凤袄、化妆品、糕点等,还有“开脸”单子,一对大酒壶,到女方家去。
7、“开脸”:婚前一日,女方按开脸单子选定的吉时、面向,洗头、刮脸、梳理云鬓、起发簪,自开脸起,即回避与外人见面。
8、婚嫁:结婚当天,男方(一般由同辈哥嫂承担)备四色礼品,还有蜜、油各一盏,抬花轿或备轿车一乘前往迎亲。轿或轿车中坐有娶女客和压轿小男孩, 外随护丁马匹,与花轿同行。到女方家稍息用餐。新娘饰装之后,走布或亲人背上轿。我县东乡,一定要新娘的姐妹、兄弟来背。送亲的人,随之骑马或坐车同行。路上每逢十字路口,男方娶亲者要放鞭炮以辟邪。
到男方家,鞭炮声中,新郎披红、插花出门迎亲。门两旁各置一捆谷草,上搭红布。新娘由送女客和娶女客搀扶下轿,顶盖头,踏布入跨门槛门。进门时,男方给女方一份礼物(一般是银元),宾相用五彩粮食,小铜钱和谷草节撒在新娘身上,叫“撒草”。所抛洒之物,还有12个核桃12个枣。围观看热闹的孩子争相拾取。新娘进门后,宾相即将谷草甩上房去,寓意登高。厨师用擀面棍挑盖头,意为驱赶新娘可能带来的凶神。进门时,新郎新娘要牵手通过一个燃烧的火堆,经受火的洗礼。在鞭炮声中,举行婚礼,先拜天地,再拜高堂,夫妻对拜等。礼毕入洞房时,抱“圣旨”,即:抱织布的绅子(织布时梳理经线用具),意为捧圣旨成婚。
进入洞房时,孩子们打破窗纸。有新郎家晚辈小孩端一盆清水放于脸盆架子上,请新娘洗尘。新娘洗手,整容后有娘家来的送女客为新娘梳头挂门帘。新郎新娘喝交杯酒。再摇房(摇核桃),有口诀:双双核桃双双枣,生下孩子满地跑;双双核桃双双梨,生下孩子不嫌皮;核桃枣儿一爪拉,生下娃娃叫爸爸……摇完房后,木匣要妥善保存,他人不得吃其中的核桃和红枣。新郎新娘晚间回洞房后一定要把这些核桃和红枣吞食干净,以示可以多生子女。
等这一切都安顿完毕,外面开席请客,新郎新娘在宴席上向各位亲朋敬酒,饭后谢媒。女方客人走时,新郎要给丈人赶车或牵马相送。晚间闹新房。 一般要连续闹新房三天。闹洞房的名目繁多,大多是以促成夫妻合好为内容。一般轻狂下流的言行,彻夜不停的哄闹,多遭鄙视。
第二天清早,新郎新娘给父母端第一碗饭。上午,新娘家里来人“做两日”,有“姑不娶(亲),姨不送(嫁)”的习俗。故其母亲、姨娘及其他昨天未到亲戚来看女。
结婚三天后,新娘要回娘家,称为“回门”,由新郎陪同。回门结束后,新人回到男方家中,结婚的程序才算正式完成。 从此成为一家人和和睦睦过日子。
东乡的习俗比较麻烦:
结婚仪式一般在天还未亮时就开始了,非常繁琐。迎娶时,男方去7人(6男1女),要带上猪肉、公鸡、酒和红帖,作为迎娶新娘时送给娘家的礼物。新娘上花车,多由平辈兄长背到车上,要求鞋不着地,脚不沾土,上路后要撒“路帖”,就是用红纸剪成碎片边走边撒来引路。女方家有送亲的女客人。花车到男家时,先放鞭炮,再端一碗醋绕花车撒一圈,是为辟邪。此时新郎出门迎车。新娘下车后由执事人撒麦草秸于新娘盖头布上,边撒口中边念:“一撒草二撒草,三撒媳妇下了轿。”“一撒金,二撒银,三撒媳妇进了门。”新娘下花车,踩着芦席,由男方嫂子陪送到洞房。然后男方开早饭请亲戚朋友吃回锅躁子面。
中午时分,几声炮响之后,新媳妇在嫂子的陪送下,行至堂前,行拜堂礼。随后开午饭,以酒菜为主。饭后,新人入洞房,由一位能说会道、生活圆满的中年妇女铺床,边铺边说:“铺床铺床,儿孙满堂。先生贵子,再生女郎。富贵双全,永远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