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昧生吧 关注:57贴子:11,128
我越来越倾向于认为,《红楼梦》对过早接触它的人来说,会是一场灾难。它的艺术影响是正面的,但精神影响是负面的更多。
我对把红楼降格为矫作的映射作品,探讨它反映着作者的哪种隐秘政治情绪,又怎样胆怯而猥琐地表达着对统治者的不满,完全提不起“意淫”的兴趣。250年来,它赖以感染广大读者并深刻影响中国小说创作走向的元素也不是这个。
此处,我要说的仅仅是它传递出的精神信号。它是超越版本的,是红楼72变,都跳不出的佛掌。(恕我在评价作品时,欠缺崇拜的情怀,我可以尊重,但不崇拜任何)


1楼2014-02-19 15:18回复
    红楼描绘了一个被危机包裹在核心的大观园。他认识到危机,却沉湎其中。他的情绪,自责而又留恋。其中,沉湎与留恋占据了绝大部分,作者不厌其烦地描绘华丽的装饰和衣着,同时精心地呵护着纯美的境地,不让世俗名利浸染进来。
    在“梦醒”后,依然能这样,他是个不可救药的纯粹的艺术家。在他那里,美是一切,历经艰难而不改,多么可贵!
    当清高傲世的黛玉都在为贾府的财政赤字担心的时候,宝玉说了句: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
    沉湎于美的时候,责任感严重缺席了。宝玉的这句话,正是前80回的精神总纲!


    2楼2014-02-19 15:36
    回复
      2025-05-11 06:34:06
      广告
      “后手不接”是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就开始透露的,一直是一条线索。但是,作者的重心却始终在沉湎的事物,无论从篇幅看,还是从文字的情绪看,都是这样的。只要少不了“我们的”就继续沉迷。整部作品的伟大和可怕之处都在这沉湎之中。


      3楼2014-02-19 15:41
      回复
        以宝玉的形象为钥匙。我们来看看红楼梦究竟传达了什么精神内容。
        宝玉还没出场就被冷子兴笑了一顿,接着被有见识的贾雨村认为是非同小可的。这两派矛盾的态度贯穿全书。“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唯有我知音”。
        宝玉一出场,先被作者的判词骂了一通不肖,接下来呢,骂宝玉的不是贾政就是李嬷嬷之流;而珍视宝玉的则是,黛玉、妙玉、尤三姐这一等的人物。那么,作者的判词就显得虚伪了。
        他先否定了宝玉,却带着读者一头扎进了宝玉的口袋里,想宝玉之所想,见宝玉之所见。
        但与其说作者虚伪,我更倾向于认为,沧桑过后的作者心中难辞其咎,但内心却未改初衷。
        他认为家族潦倒但自己无能是可耻的,但同时依旧认为宝玉那样的心灵是可贵的。
        沧桑使他不能不骂宝玉,而珍视却使他在行文中,将不理解宝玉的人都写成庸俗可厌的形象。


        4楼2014-02-19 15:58
        回复
          作品对宝玉指责不能获得共鸣,但却成功地使读者沉湎于宝玉之沉湎。这沉湎的事物只有一个字——美。
          宝玉的世界,美就是真善,就是至尊至贵。晴雯是个恶奴,心狠而自傲的二层主子,但是长得美,宝玉就喜欢她,而作者也把她的死写得很有感染力。
          刘姥姥虽有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的各种好处,但统统不算,用过妙玉的杯子,妙玉就要把它扔了;睡了宝玉的床,袭人就不敢让宝玉知道。因为刘姥姥不美、是俗人。假如刘姥姥是年轻美人,宝玉是要把她拉上床,用被子捂上,怕她冷着,怕她饿了的。而这样的“暧昧”在宝玉那儿是因为喜欢,跟爱情还有差别。
          古今第一淫人者,淫于美也。如道士辟谷,不食物,但食物之气;宝玉不淫人,但淫人之美。


          5楼2014-02-19 16:10
          收起回复
            身为“富贵闲人”的宝玉沉湎于美,并在美之上构筑出“雅”,来对抗世俗评判。自以为“雅”而蔑视“俗”,这带来了严重的洁癖。而洁癖的情绪弥漫在整部书中的角角落落。
            富贵、悠闲,美人环伺、高蹈云端。这是宝玉、作者与读者共同沉迷的事物。
            这是产生最纯粹的艺术的最佳土壤,也是碌碌世俗人的精神良药(至少也是安慰剂)。至少,作者是这么认为的。
            但作者看到,却不愿再多看一眼的是:这种完美的梦境需要人抛弃责任,才能拥有。假如责任感苏醒了,世间就没有贾宝玉,也没有大观园。


            7楼2014-02-19 16:27
            回复
              贾宝玉和众美人起诗社,邀请凤姐。凤姐就知道是来要钱了。事实上,大观园和宝玉的世界得以维持,多亏凤姐。作品写出了凤姐的阴暗面,却让读者跟宝玉一起,总对她心存着几分感激。李嬷嬷来闹,是凤姐赶走的;缺东西了,是凤姐提供的。被“俗人”气着了,凤姐替他们出气。
              纯美的高雅世界靠一个爱护他们的俗人维持着。这个俗人,让他们有资格去蔑视其他所有的俗人。宝玉毫无劳作,高蹈云端;俗人们自食其力,终日为生存而忙碌,多么可怜!
              但宝玉看到的不是可怜,是可厌,俗人的眼里只有名利,是多么脏啊!多么恶心!
              他们讨厌一切俗人,独不讨厌凤姐。因为凤姐承担了他们所有的俗,让他们可以尽情地去雅。
              俗即实用。当读者沉迷于宝玉的世界,会是怎样的?红迷多奇葩,何足怪哉?!


              8楼2014-02-19 16:40
              回复
                红楼的价值,在于提醒人们在世俗名利之外,别有世界。人能在碌碌之中,审美之心不钝化,情感不粗糙,足够了。
                自身本不高贵,却学那些纨绔子弟的高傲丑姿态,大可不必。
                中学时,惊叹红楼的诗词美丽、技艺高超。现在,读诗越多越觉得红楼诗词不足观。
                读了李贺,知道曹雪琴学了他几分幽艳凄绝的情绪,却没学到他豪纵狠透的笔力。
                一读唐寅,直接笑了出来,《葬花词》真是拾人余唾,林黛玉不过略尽诗词软件之能事耳。
                略有小创新就自鸣得意。
                学力不深者,不宜读红楼;学力稍深者,不必读红楼。


                16楼2014-03-04 12:15
                收起回复
                  2025-05-11 06:28:06
                  广告
                  以上所论,对宝玉过于苛刻。他在作品中只是个心性未成熟的儿童。情悟梨香院才是他自我中心的儿童世界观变化的开始。故而,红楼在一定程度上可看做一部不适合儿童看的儿童文学。
                  纯美境地与世俗功名的对抗,也可看作儿童世界观与成人世界的对立。


                  17楼2014-03-04 12:58
                  收起回复
                    在《小王子》的世界里,花与羊的问题,比在沙漠中修好飞机求得生存更重要,更比那些账目、名誉、金钱加起来都重要。
                    在宝玉的世界里,他能否与众美人在一起的问题,比贾府衰落与否更重要。
                    二者的可贵之处是相通的。我之所以略带情绪地贬低红楼,只因为它被不恰当地捧到了一个很过分的位置。
                    尤其是很多成年人,不能回到童年纯美心境,看了一本旧书,就以纯美纯雅之人自居,而且伪装后躲到儿童的世界里去躲避“责任感”了。儿童世界是不必为成人世界负责的。反过来,则不行。成人必须为儿童负责,还必须为成人世界负责。
                    当然小王子,老少皆宜;红楼写儿童却不适合儿童看。在这方面,《小王子》完胜。


                    20楼2014-03-04 16:44
                    收起回复
                      草房子也是写儿童却老少皆宜的书。不知贵社还有这样的作品吗?


                      IP属地:加拿大来自iPad21楼2014-03-04 22:20
                      收起回复
                        红楼啊~ 真是好久没读。。。我可能不特别喜欢红楼的原因是里面的(我认为的)中心思想太“熟”了,就是传统文化那一套嘛,世事无常终归一个灭 人情世故 啥的。
                        红楼差不多是中国文化一个集成吧 = = 你看 要么就世事洞明搞功名 要么就看破人生出家去 还有啥啥啥 传统中国社会似乎就这么几个选择呀,说实话太没趣了,太没创造力了。但是正因为此,我不同意你说的红楼精神缺乏责任感。。。要是写个小说一定要有个责任感爆棚、入世、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主角,那还有啥好写的呀~
                        我说不上多喜欢红楼梦,但我倒是很喜欢贾林他俩。为啥呢。。。就因为他俩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传统中国文化既定的人生道路,不世事洞明也不看破人生——当然最后都失败了。他俩是逐渐成长起一种新的自我意识的人。比如贾宝玉小时候和袭人OX 长大了倒是不和身边MM发生肉体关系,还有了一种“这辈子还是就跟林黛玉过吧”的赶脚 这不太合逻辑吧。。。比如林黛玉刚进贾府特别的乖巧懂事,长大了倒是往回去了。。。。因为小时候他们的自我还被一层很“熟”的固有的东西掩盖着 长大了才暴露出来。这是一种反击 可惜最后是悲剧。
                        不过你说的~ 有些部分我也认同。。。我觉得曹雪芹差一口气。他缺一点直面现实的精神。他似乎最后也没有直面人生的问题,哦,当然,最后啥样咱也不知道了……就我看到80的感觉,是觉得他再写也写不下去了。


                        22楼2014-03-07 06:48
                        收起回复
                          我曾在红吧说,红楼的文风和思想都缺乏刚性。行文之拖沓,至于鼓捣了80回的日常琐事和反复暗示,都没舍得拖动情节的实质性进展。但对这样的作品来说,进展可能就意味着结束。因为他不仅没刚性,而且没韧性,折腾不起。主角中没有一个心灵能经得起沧桑,没有一个男性能走向成熟。湘云或许能但作者写不出
                          我觉得这是一个时间标尺的问题。拖沓应该是因为作者很想把时间留住 这点和贾宝玉是一样的 小姑娘长不大 景色写得细点就好像不会逝去。我觉得大观园里的女孩做的事儿都很无聊 但是作者的写法像是一种挽留。在这个过程中 红楼是没有朽坏感的 你感受不到时间的存在 一种timeless的感觉;然而如果你想想可能的结局 时间就一下子存在了 那种瞬时感就再也挥之不去了。
                          进展意味着结束是真的 我不觉得作者有勇气写出来林黛玉的死啥的。他感情上无法接受这种失败。


                          23楼2014-03-07 09:16
                          收起回复
                            总感觉你的爱迪真不错,挺喜欢


                            24楼2014-05-25 13:01
                            收起回复
                              2025-05-11 06:22:06
                              广告
                              略精神鸦片,雅确实是建立在俗上面的,不过,作者的出身、经历决定作品的世界观,当然,某也很喜欢楼上


                              IP属地:四川来自手机贴吧26楼2014-07-18 12:1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