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略网吧 关注:603贴子:323
  • 2回复贴,共1

德国为何成为中国崛起的赢家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按照“福利养懒人”这个市场原教旨主义的规矩,北欧的“福利国家”应该是最多懒人的地方。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不妨通过北欧国家和美国就业保障制度的对比,来看看完善的福利制度如何“养出”更高素质的劳动者。
  美国的传统制造业,瞄准的是大众市场,采用大规模生产的“福特体制”。“福特体制”的特点是标准化、流水线化,不仅每个部件都可以随意替换,工人也可以随意替换。工人所从事的是简单重复性的工作,其功能近乎一个机械手,不需要太多的训练,有“普通技能”大致就可以应付。与之相对的,是精品生产,瞄准的是所谓“利基市场”(niche market),或称“缝隙市场”“小众市场”。特别定作的高端产品,批量甚小的特殊产品,乃至生产消费品的特殊器具、机械等等“生产性物资”,都属于这类。这样的生产模式,所要求的技能非常精深,职工必须具有处理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中的问题的能力。介于两者之中的,则是多元化的大规模生产(DMP: diversified mass production)。这种生产仍然面对大众市场,保持很大的批量,但比较灵活,可以针对用户的需求随时根据产品的原型进行修改。日本的汽车业和电器业大致就属于这种模式。
  美国的体制,鼓励少数人拔尖,有一个相当规模的创造阶层。这些人不管从事哪个行当,都有通才教育的背景,视野开阔,创意充足,不受本专业传统模式的限制。因此,美国每能领导突变式的变革。乔布斯就是这方面典型的弄潮儿。同时,这些聪明人能够设计出傻瓜都能操作的大规模生产程序,减少了对高级技术工人的依赖。一旦工人如同随时可替换的部件一般,企业就随时可以“外包”到低薪国家,在全球化中表现得异常灵活,但也导致了工人的价值越来越低,导致了所谓“冲向底层的竞争”(race to the bottom):既然中国工人能干美国工人的活儿,老板凭什么支付美国工人的高工资?如果印度工人拿一半钱就能干中国工人的活儿,中国工人的工资也过高了。美国制造业在“中国制造”的冲击下风雨飘摇,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这个原因。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02-19 08:24回复
    比如位于德国图林根州首府的埃尔福特职业培训中心,就是这样一家工业技术培训机构。该培训中心与西门子、博世、汉莎等超过500家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帮助后者提供培训服务。这样,拥有教师和先进设备的职业培训中心就成为企业的一种延伸,学生可把在企业的实习全部或部分搬到培训中心。企业需要什么,培训中心就培训什么。
      政商协作:投资教育不吃亏
      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中,政府和工业界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无论是联邦政府、地方政府还是企业、工商协会,各司其职,目的只有一个:培养技术型人才,保持德国竞争力。
      德国联邦政府主要负责搭建合理的法律框架(德国职业培训参与各方除须遵守《职业教育法》外,所有行为还须符合《劳动法》等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认可培训岗位并对培训、创新以及相关研究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为职业教育学校设定课程,为教职人员提供资金支持等事务则落到各联邦州的头上。同时,联邦州还需监管商会活动,因为商会在职业教育中承担了监管企业、证书发放等重要任务。
      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中坚力量,企业有必要不断创新、更新职业培训岗位,提名专家参与规则制定,并提供一定的培训补贴。
      在德国,监管企业的重任主要由工商联合会和手工业协会两大协会负责。它们在“双元制”培训中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包括核实企业培训资质、监管企业培训、登记培训合同、管理考试等重要环节。此外,商会还会为企业培训提供咨询,在企业与学徒产生纠纷时充当调解人角色。
      乍一看,德国政商各界对职业教育倾注的热情没有直接的利益回报,但按照德国教研部的说法,投资教育不吃亏。
      对企业界来讲,他们得到了需要的技术人才,减少了员工适应工作时的融入成本,又提高了员工的忠诚度。
    图为在职业培训学校接受培训的德国年轻人,成功的职业教育是德国经济稳定的“秘密武器”。
      对于学徒个人来说,职业培训为他们提供了登上职场的台阶。他们在培训中获得了国家认可的职业证书,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工作中对自我能力有了更深的了解并获得了良好的就业前景,进入职场的适应阶段也不成问题。
      而国家则利用这一职教体系把培养人才的部分重任成功让渡给企业,降低了成本。年轻人的低失业率也在保持社会稳定中起到积极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培养全面高素质技术人才,以出口为导向的德国保持了其赖以生存的国家竞争力。这也难怪“双元制”职业教育常被认为是德国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4-02-19 08:27
    回复
      职业教育嘛!中国青年现在有多少愿意去技校,最次也混三本,大专,那些去技校的是迫不得已,如何发展?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4-02-23 15:4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