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迪的“中国钢琴梦”: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新华网郑州2月16日电(记者周劼人、双
瑞)手捧爆米花、挥舞荧光棒,当偶像在北京工
人体育馆闪亮的灯光下登场,全场响起尖叫声。
这是哪一位当红偶像歌手的个人演唱会?不,这
是一场内容严肃的古典音乐演奏会——李云迪新
年钢琴音乐会。
古典音乐还能这样听?
2013年,李云迪以每月2-3场的高频
度,在全国举行了30多场巡演音乐会,并将这
次巡演冠名为“中国钢琴梦”。
和其他音乐家的做法不同,此次巡演并不局
限于中心城市,更不仅开在设施完善的音乐厅
——大量二三线城市的巡演,甚至不少场次就在
体育馆进行,现场还出现了电子扩音设备。
为什么叫作“中国钢琴梦”?这别出心裁的巡
演究竟是敢于创新还是迎合观众,是推广艺术还
是解构经典?
当不同的声音出现时,坐在记者面前的李云
迪却信心满满,娓娓道出初衷——让古典音乐看
起来不那么高高在上,让更多人愿意亲近它,从
而为更多人带来愉悦、享受、甚至慰藉。
当巡演点燃一站又一站观众的热情,一个关
于中国人钢琴梦的数据不容忽视:据不完全行业
统计,早在2010年中国钢琴产量已超过30
万架,约占当年世界钢琴产量的73.33%。
此后几年,生产的数量节节攀升。连一位法国纪
录片导演为李云迪拍摄的纪录片片头和片尾,也
都大篇幅地采用了中国某钢琴厂内红红火火的生
产场景。
当钢琴走进寻常家庭,当学习古典音乐越来
越成为孩子童年生活的“标配”时,一个不容忽视
的事实却是——到底有多少中国人愿意主动走进
严肃的音乐厅,又有多少人能真正享受到古典音
乐带来的美好,对一个拥有几千万琴童的国度而
言,我们的“钢琴梦”究竟是什么、如何实现呢?
“小时候我的愿望是成为钢琴大师!”李云迪
这样描述自己曾经的“钢琴梦”。和很多琴童一
样,在当年的他眼里,“大师”只意味着“弹钢琴很
厉害的人”。
但和很多孩子最后只将钢琴作为兴趣爱好不
同的是,这个小时候每天听着肖邦的音乐入睡、
对他最大的惩罚就是合上钢琴盖的孩子,在20
00年时成为第一个获得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冠军
的中国人。这项赛事是世界上最权威、级别最高
的钢琴比赛之一,此前冠军的宝座已连续空缺1
5年。那一年,李云迪18岁,古典乐评界评价
这位史上最年轻的金奖得主“演奏高贵又极富诗
意”。一时间,“钢琴王子”“中国的肖邦”等美誉接
踵而至。
得奖的消息被媒体报道得铺天盖地。但紧接
着,李云迪却没有如很多人所料的那样“趁热打
铁”,开始职业演奏家的生涯,而是悄悄跑到了德
国汉诺威,跟随知名音乐家阿里·瓦迪开始了长达
7年的深造。
住所,琴房。几乎是两点一线的生活让“孤
独”成为这7年的主题词。但李云迪至今不后悔这
样的选择,多年后回忆时依然倍感兴奋:“每天一
早起床,听着莫扎特刷牙,等待与老师探讨音
乐,下课后练琴,听唱片研究比对。没有社交活
动,100%专注于音乐。”
获奖,让成为钢琴家的梦想已触手可及,那
为什么又要选择将近7年的沉寂呢?“我觉得自己
仍需要更深入扎实的学习,尤其是古典音乐更要
沉淀,浮躁、浅薄和急功近利是一定要杜绝的。
”李云迪说。
浮躁、浅薄、急功近利,不知从什么时候开
始,媒体也常常将中外古典艺术的曲高和寡与不
甚流行,归罪于这样的社会环境;而今天,当李
云迪从以往高贵、冷艳的钢琴王子形象,转而成
为“中国钢琴梦”舞台上耀眼的“明星”时,这些词又
成为一些人质疑他的说辞。
李云迪却自有主张。在古典音乐世界徜徉多
年后,他开始更加看重“传道、授业、解惑”的师
者责任,希望把钢琴艺术带进更多中小城市,让
更多人像他一样领略和享受音乐的美妙。
“你知道在国外和国内开音乐会,最大的不同
是什么吗?”他问记者。
“头发的颜色!”他给出了出乎意料的回答。
李云迪说,国外的古典音乐受众,年龄层普遍偏
大,白发苍苍的观众不在少数;而在国内,走进
剧场的更多是一头秀发的年轻人。
“古典音乐在欧洲长期拥有稳定的受众群,但
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老龄化。为什么年轻人少?不
是古典音乐的问题,而是时代变化了,跟不上步
伐就会被淘汰。”眼见一些国际知名乐团倒闭,李
云迪更加意识到,作为古典音乐演奏者去创新地
普及、亲近大众的意义。
尽管每走一步就听到许多不同的声音,他却
不曾动摇“中国钢琴梦”的信念。为了保持古典音
乐的经典艺术内核,他在创新的同时也恪守着一
些原则。
“几乎每一家川菜馆的麻婆豆腐都做得不一
样,你怎么确定哪一家是正宗?”作为重庆人,李
云迪显然对这道名菜别有心得,“为了适应不同人
的口味,麻婆豆腐可以有不同的特色,只要能把
握住对花椒的恰当应用,那就找到了让这道菜正
宗的‘核心要素’。”
在他眼中,古典音乐也是同理,只要核心元
素不动摇,在形式上完全可以做更多的创新。
在“中国钢琴梦”音乐会现场,当不少人还在
为这种“不走寻常路”的古典音乐会担心和质疑
时,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肖邦的夜曲已从李云
迪指尖流淌而出。长达数十分钟的作品,细腻丰
富的表演,从一个个侧面,印证着这些看起来
很“时尚”的演奏会的专业水准。
“亲切新颖的形式使古典乐欣赏变成一种惊
喜,一种很多人愿意尝试的体验,而专业的曲目
选择、严苛的音效追求,又能使音乐水准不打折
扣。那么多走进剧场的人,总会有一部分对古典
音乐产生更浓厚的兴趣,然后尝试观看更严肃的
演出,甚至产生学琴的欲望,这不就是普及
吗?”这是李云迪心中关于古典音乐推广的“漏
斗”理论。
效果显而易见。“中国钢琴梦”的30余场巡
演中,几乎场场爆满,有的还要加座、卖站票,
李云迪第一次感受到古典音乐家拥有这么多热情
的粉丝;让他感动的是,很多乐迷从外地赶来欣
赏,为了不耽误第二天搭早班机回去上课,干脆
在机场过夜;更让他意外的是,在不少二三线城
市,那“一小撮”乐迷们还在剧场门口分发“赏乐指
南”,温馨地普及着“乐章间请勿鼓掌”等古典音乐
的剧场礼仪。
“培养观众,等待观众的成熟,总好过高高在
上,曲高和寡。”李云迪说。
他至今依然记得巡演过程中的一幕。一个盲
童在台上专注地投入演奏,技巧并不如很多健康
人,但那美好纯粹的音乐打动了许多人。李云迪
说:“音乐有种超常的能力,让人相信自己能不断
找到幸福的东西。”而这种信念,正是李云迪试图
传递给更多人的。
两个多小时的采访还是很令人疲惫的,但当
他坐在钢琴前弹奏起贝多芬的《热情》,又迅速
恢复了神采。无论他的梦想是自己成为钢琴大
师,还是让更多人和他一起享受音乐的美好,其
实,那梦想都是关于音乐的纯粹的梦。
“我与大家分享的是关于钢琴的共同梦想,有
信念才会产生力量,有梦想才有自信。”李云迪说。
新华网郑州2月16日电(记者周劼人、双
瑞)手捧爆米花、挥舞荧光棒,当偶像在北京工
人体育馆闪亮的灯光下登场,全场响起尖叫声。
这是哪一位当红偶像歌手的个人演唱会?不,这
是一场内容严肃的古典音乐演奏会——李云迪新
年钢琴音乐会。
古典音乐还能这样听?
2013年,李云迪以每月2-3场的高频
度,在全国举行了30多场巡演音乐会,并将这
次巡演冠名为“中国钢琴梦”。
和其他音乐家的做法不同,此次巡演并不局
限于中心城市,更不仅开在设施完善的音乐厅
——大量二三线城市的巡演,甚至不少场次就在
体育馆进行,现场还出现了电子扩音设备。
为什么叫作“中国钢琴梦”?这别出心裁的巡
演究竟是敢于创新还是迎合观众,是推广艺术还
是解构经典?
当不同的声音出现时,坐在记者面前的李云
迪却信心满满,娓娓道出初衷——让古典音乐看
起来不那么高高在上,让更多人愿意亲近它,从
而为更多人带来愉悦、享受、甚至慰藉。
当巡演点燃一站又一站观众的热情,一个关
于中国人钢琴梦的数据不容忽视:据不完全行业
统计,早在2010年中国钢琴产量已超过30
万架,约占当年世界钢琴产量的73.33%。
此后几年,生产的数量节节攀升。连一位法国纪
录片导演为李云迪拍摄的纪录片片头和片尾,也
都大篇幅地采用了中国某钢琴厂内红红火火的生
产场景。
当钢琴走进寻常家庭,当学习古典音乐越来
越成为孩子童年生活的“标配”时,一个不容忽视
的事实却是——到底有多少中国人愿意主动走进
严肃的音乐厅,又有多少人能真正享受到古典音
乐带来的美好,对一个拥有几千万琴童的国度而
言,我们的“钢琴梦”究竟是什么、如何实现呢?
“小时候我的愿望是成为钢琴大师!”李云迪
这样描述自己曾经的“钢琴梦”。和很多琴童一
样,在当年的他眼里,“大师”只意味着“弹钢琴很
厉害的人”。
但和很多孩子最后只将钢琴作为兴趣爱好不
同的是,这个小时候每天听着肖邦的音乐入睡、
对他最大的惩罚就是合上钢琴盖的孩子,在20
00年时成为第一个获得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冠军
的中国人。这项赛事是世界上最权威、级别最高
的钢琴比赛之一,此前冠军的宝座已连续空缺1
5年。那一年,李云迪18岁,古典乐评界评价
这位史上最年轻的金奖得主“演奏高贵又极富诗
意”。一时间,“钢琴王子”“中国的肖邦”等美誉接
踵而至。
得奖的消息被媒体报道得铺天盖地。但紧接
着,李云迪却没有如很多人所料的那样“趁热打
铁”,开始职业演奏家的生涯,而是悄悄跑到了德
国汉诺威,跟随知名音乐家阿里·瓦迪开始了长达
7年的深造。
住所,琴房。几乎是两点一线的生活让“孤
独”成为这7年的主题词。但李云迪至今不后悔这
样的选择,多年后回忆时依然倍感兴奋:“每天一
早起床,听着莫扎特刷牙,等待与老师探讨音
乐,下课后练琴,听唱片研究比对。没有社交活
动,100%专注于音乐。”
获奖,让成为钢琴家的梦想已触手可及,那
为什么又要选择将近7年的沉寂呢?“我觉得自己
仍需要更深入扎实的学习,尤其是古典音乐更要
沉淀,浮躁、浅薄和急功近利是一定要杜绝的。
”李云迪说。
浮躁、浅薄、急功近利,不知从什么时候开
始,媒体也常常将中外古典艺术的曲高和寡与不
甚流行,归罪于这样的社会环境;而今天,当李
云迪从以往高贵、冷艳的钢琴王子形象,转而成
为“中国钢琴梦”舞台上耀眼的“明星”时,这些词又
成为一些人质疑他的说辞。
李云迪却自有主张。在古典音乐世界徜徉多
年后,他开始更加看重“传道、授业、解惑”的师
者责任,希望把钢琴艺术带进更多中小城市,让
更多人像他一样领略和享受音乐的美妙。
“你知道在国外和国内开音乐会,最大的不同
是什么吗?”他问记者。
“头发的颜色!”他给出了出乎意料的回答。
李云迪说,国外的古典音乐受众,年龄层普遍偏
大,白发苍苍的观众不在少数;而在国内,走进
剧场的更多是一头秀发的年轻人。
“古典音乐在欧洲长期拥有稳定的受众群,但
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老龄化。为什么年轻人少?不
是古典音乐的问题,而是时代变化了,跟不上步
伐就会被淘汰。”眼见一些国际知名乐团倒闭,李
云迪更加意识到,作为古典音乐演奏者去创新地
普及、亲近大众的意义。
尽管每走一步就听到许多不同的声音,他却
不曾动摇“中国钢琴梦”的信念。为了保持古典音
乐的经典艺术内核,他在创新的同时也恪守着一
些原则。
“几乎每一家川菜馆的麻婆豆腐都做得不一
样,你怎么确定哪一家是正宗?”作为重庆人,李
云迪显然对这道名菜别有心得,“为了适应不同人
的口味,麻婆豆腐可以有不同的特色,只要能把
握住对花椒的恰当应用,那就找到了让这道菜正
宗的‘核心要素’。”
在他眼中,古典音乐也是同理,只要核心元
素不动摇,在形式上完全可以做更多的创新。
在“中国钢琴梦”音乐会现场,当不少人还在
为这种“不走寻常路”的古典音乐会担心和质疑
时,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肖邦的夜曲已从李云
迪指尖流淌而出。长达数十分钟的作品,细腻丰
富的表演,从一个个侧面,印证着这些看起来
很“时尚”的演奏会的专业水准。
“亲切新颖的形式使古典乐欣赏变成一种惊
喜,一种很多人愿意尝试的体验,而专业的曲目
选择、严苛的音效追求,又能使音乐水准不打折
扣。那么多走进剧场的人,总会有一部分对古典
音乐产生更浓厚的兴趣,然后尝试观看更严肃的
演出,甚至产生学琴的欲望,这不就是普及
吗?”这是李云迪心中关于古典音乐推广的“漏
斗”理论。
效果显而易见。“中国钢琴梦”的30余场巡
演中,几乎场场爆满,有的还要加座、卖站票,
李云迪第一次感受到古典音乐家拥有这么多热情
的粉丝;让他感动的是,很多乐迷从外地赶来欣
赏,为了不耽误第二天搭早班机回去上课,干脆
在机场过夜;更让他意外的是,在不少二三线城
市,那“一小撮”乐迷们还在剧场门口分发“赏乐指
南”,温馨地普及着“乐章间请勿鼓掌”等古典音乐
的剧场礼仪。
“培养观众,等待观众的成熟,总好过高高在
上,曲高和寡。”李云迪说。
他至今依然记得巡演过程中的一幕。一个盲
童在台上专注地投入演奏,技巧并不如很多健康
人,但那美好纯粹的音乐打动了许多人。李云迪
说:“音乐有种超常的能力,让人相信自己能不断
找到幸福的东西。”而这种信念,正是李云迪试图
传递给更多人的。
两个多小时的采访还是很令人疲惫的,但当
他坐在钢琴前弹奏起贝多芬的《热情》,又迅速
恢复了神采。无论他的梦想是自己成为钢琴大
师,还是让更多人和他一起享受音乐的美好,其
实,那梦想都是关于音乐的纯粹的梦。
“我与大家分享的是关于钢琴的共同梦想,有
信念才会产生力量,有梦想才有自信。”李云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