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声明,“我们”是个复数,包含所有像我这样年龄不大,既爱看《武林外传》,又爱看《士兵突击》的人们。为什么把这两部片子拉在一起?一个是笑到腹痛的古装喜剧片,一个是有泪尽情流的现代军旅片,从题材,到风格,到故事,到人物,没有任何关联之处。唯一的原因,这是近年来唯一(唯二?理论上应当是)能让我一遍遍不厌其烦地看的好片。本来以为只有我有这样奇怪的跳跃性审美,某天看了网友发言才知道,不止是我,很多人都疯狂地喜欢《武林》,然后疯狂地爱上《士兵》。有了这样的发现和疑问,回头细细品味比较,所有风马牛不相干的理由背后,《武林》和《士兵》还真有点相同之处:
两部戏最热情的追捧者都是既不算小孩、也不到中年的年轻人;
两部戏都在讲年轻人的集体生活——《武林》的核心是同福客栈,《士兵》的核心是野战部队;
两部戏都是经朋友极力推荐,看了个片断,就断言不是好片:服装太粗糙、造型太失败、场景太单薄,绝对不是第一眼靓片,谁能看下去才怪呢。……最后,后悔地抱着墙哐哐猛撞……
两部戏的演员都长得很平凡,部分还相当不如人,比如说,老邢,小六六,三多,薛林。最后所有演员都红得一塌糊涂——出现一次的小丫环都被人八了再八,一闪而过的特种兵哥哥都有了粉丝。
两部戏都不但火了演员,而且火了导演和编剧。《武林》的导演尚敬,虽然之前《炊事班的故事1》已红遍大江南北,但那时候大概没有谁去关注导演是哪位,《武林》一出,立刻家喻户晓,尚导哇。《士兵》的导演康洪雷,当年谁人不识石光荣,津津乐道全都在演员和情节身上,故作清高如酸馅同学,也只是觉得背景音乐比《红旗颂》强多啦,压根没有留神画面上红旗飘过,还有“康洪雷”三个大字。《士兵》一出,几夜不休不眠看完,眼泪汪汪地专门上网去找导演的名字。在百度,康导都有了自己的贴吧了。《武林》编剧宁财神,据说之前是著名网络写手,愚昧如我辈没赶上那时候热闹,所以不知道;《士兵》编剧兰晓龙,据说之前就获得过曹禺奖,庸俗如我辈基本上接触不到文学圈信息,所以不知道。电视剧一出,财神顿时金光万丈万众膜拜,晓龙霎那间成了吧友们口中的十五爷,几人不识249?
(呼呼,再八卦一个共同点,尚导和康导长得真像兄弟俩,宁财神和兰晓龙的长相也相当异曲同工。不信大家可以自己找照片对比一下啦!)
为什么爱看《武林外传》?论长度它没有《我爱我家》鸿篇巨制,论明星它没有《候车大厅》璀璨耀眼,论题材它远不如《炊事班的故事》新奇清新,任何主题都没有,就是生活、生活、在不断出现的状况和矛盾里往下生活,甚至到了最后,都没有让我们看到大团圆。但是,它就是好看。喜欢破烂溜丢笑声四溢的同福客栈,喜欢那群吵吵闹闹亲亲密密的平凡小人物,喜欢又小气又义气的寡妇湘玉、喜欢怀揣女侠梦当了杂役的芙蓉,喜欢一听六扇门就脚软的展堂、喜欢一辈子没考出名堂的秀才,喜欢老是用大话弥补暗淡人生的大嘴。
现在想想,明白了,我们喜欢的就是那种既洒脱又安然的人生态度——即便是在这样不入流的偏远客栈,咱也照样能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把人活得风风火火。所有电视剧都宣传奋斗啊,成功啊,《武林》偏偏以叛逆者的姿势出现,一脚踢开了成功,对我们说,去吧,踏踏实实过你自己平凡的生活,那就是你的成功。假如以时下标准衡量,《武林》主角个个都是失败者。白展堂放着盗圣不做做跑堂,爱上了无财也无貌的寡妇湘玉;郭芙蓉堂堂部长千金,死心塌地跟了一身寒酸的秀才;佟湘玉恨不得刮油过日子,却傻呵地养活没见过面老公的小姑子,为了赎仇人还要卖店。不多几个有成功意味的角色,偏偏都让人牙酸。你喜欢金镶玉?喜欢暴发户小翠?功成名就、被爱包围的展红绫?终于嫁入豪门的惠兰?她们各有各的毛病,远不如我们的失败者们来的健康健全,差不多还都是在失败者们热情帮助下才克服了难关。这就是《武林》全部意义所在——踏踏实实地活,有滋有味地爱。年轻如我们,生养我们的时代已被改革开放淘汰,展望未来不知去向何方,我们比任何人都懂要抓住现在、把握机遇,去寻觅、去竞争,走遍世界找不到内心的宁静,总是焦虑不安。看到湘玉、无双的不如意,展堂、大嘴、秀才的不甘心,真像我们自己。烦恼再多,也要笑着面对,不能成功又怎么样?我有我的爱、我的生活,照样能脚踏实地、兴高采烈地去过不完美的日子。谁能说,众人在同福客栈前排好队一笑,不是一句成功的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