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泉高致吧 关注:269贴子:6,946
关于中国经济出路:信厉以宁还是信吴敬琏?http://opinion.hexun.com/2014-02-14/162152280.html


1楼2014-02-15 01:02回复
    中纪委要打的“老老虎”是指谁


    2楼2014-02-15 01:10
    收起回复
      美报告:中国正成为新的创新强国http://column.cankaoxiaoxi.com/g/2014/0210/345049.shtml


      3楼2014-02-16 19:38
      回复
        李光耀声称中国创新能力永远无法追美中国的文化限制了自由交流和思想的竞争。http://column.cankaoxiaoxi.com/g/2013/1227/323358.shtml


        4楼2014-02-16 19:40
        回复
          新报:如何让茶农“找回良心”?http://column.cankaoxiaoxi.com/2012/0615/49305.shtml


          5楼2014-02-16 19:43
          回复
            邸朔:具体而微的努力,中国才更有力量http://opinion.huanqiu.com/opinion_china/2013-02/3622408.html


            6楼2014-02-17 21:04
            回复
              你懂的时候,我懂了http://news.ifeng.com/opinion/wangping/nidongde/index.shtml


              8楼2014-03-06 00:03
              回复

                这一段的互联网改造传统行业模式的焦点,被牛腩、煎饼、成人按摩棒牢牢把持,也许这三者在KIMI小朋友的眼中看来“一点都不酷”,但在成人世界,众多成熟稳重的企业家们却对这三者趋之若鹜,
                上周日,卖煎饼的赫畅、罗辑思维的罗胖,还有一个传说中4A公司的创意高管(本来还有卖按摩棒的马佳佳,但不知何故没能成行),三位嘉宾来到厦门参加一场亚洲传播营销的高端峰会,并各自发表了演讲。
                对比其他人,赫畅的发言,给听众的最大感觉就是:“逼格”高!
                曾经回北京的时候,去黄太吉买过一份煎饼,凭心而论,口味不算太差,但说很好,吃了还想吃,倒也真心没有。但是看网络上说,忠心耿耿的回头客相当不少。
                一个产品,能获得消费者的不断青睐,无外乎三种可能:
                1、该产品具有不可替代性,全世界唯此一家会做煎饼,只要你想吃煎饼,就只能来我这买。这时,作为刚需品,煎饼只需要维持能够果腹的标准就不愁没有客源。这个星球会做煎饼的人肯定不少,我饿极了,都能支个平底锅烙几张,所以这个前提对黄太吉而言,显然不成立;
                2、产品本身具有某种特殊功效,虽有替代品可以发挥类似功效,但效果都不如该产品。比如藿香正气水,即使作为药物来说,味道也实在差的可以,但是一旦我们中暑泄泻呕吐,大多数人第一选择还是藿香正气水。
                除了功效显著之外,这个中药品牌已经隐含了口碑传播的要义:从小的时候开始,凡有中暑等症状,老一辈的人几乎异口同声地推荐藿香正气水,那种粉丝对于产品的狂热追捧,丝毫不亚于现在米粉对“小米”的喜爱程度。
                3、除开以上俩种可能,第三种可能性则可以简单地归为一句:产品有逼格!
                我更愿意把逼格理解为褒义,比如“逼人的格调”。产品有逼格不是仅指产品本身,而是围绕产品的一系列相关因素的组合,最终呈现出的产品“气质”,以及这种咄咄逼人的气质对于目标客户的超强吸引力。
                一个男人,仅仅只是长得帅,还是上升不到“格”的境界,只有配合得体的衣着、优雅的肢体语言,加上学识阅历沉淀后,自然散发出的气质,才能形成“格”。一个有“格”的男人,才能长久吸引女人。
                这一点,用来形容赫畅和他的煎饼产品,似乎也有那么一些符合。
                过去,消费者购买产品,更多是看重产品的实用性,即我买了这东西,它好用就行。它有没有“格”,基本没人在乎。
                现在,除了实用性,它还要传达出符合我个性的“价值观”,我买你,是因为我觉得我们是一路人,我们的价值观是相似的,我们具有相同的“格”。甚至有时候,这种对于价值观的追求,胜过了对于产品实用性的追求。
                那些顶级奢侈品牌,早在互联网诞生之前,就已经深谙产品“逼格”的塑造,或以独特的品牌文化,或以超凡的手工艺技巧,锻造出产品“格调逼人”的伟岸形象,他们才是最早的“粉丝经济”大师!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2楼2014-06-02 07:25
                收起回复

                  看黄太吉煎饼,很多人觉得莫名其妙,一个名不见经传的80后,怎么突然之间靠着卖煎饼就大火特火?其实看赫畅之前的从业经历,“格局”已经高过绝大多数人。一个煎饼有“逼格”嘛?
                  有,它承载着微博营销、口碑传播、豪车送货、小票箴言、流程改造等等一系列的模块,当每一颗模块释放出它的微能量,汇聚后爆发,就是黄太吉的高“逼格”。
                  这时,煎饼除了自身的实用性——果腹之外,它更多地传递出了一种“逼人的格调”——我买的不仅仅是煎饼,是一种独特的价值观。
                  赫畅也清醒地认识到,建立了初期高人一等的“逼格”之后,客户另一重要的需求归宿还是产品属性——口感。所以他也开始了产品品质的革新,推出新菜品,提升产品质量等,提出要把煎饼从产品层面提高到 作品层面,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后者明显被赋予了更高的期待(但愿不只是文字游戏而已)。
                  互联网思维也好,互联网营销模式也罢,只是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所带来的理念更新,没有实实在在的产品做基石,没有具体可以执行的组织流程做架构,对传统企业来说,这些互联网理念都只是空中楼阁。
                  来看看传统老牌企业的“逼格”(别以为苹果产品很酷,就是新兴企业,它比看上去似乎更老派的戴尔 成立时间还要早近10年!):
                  苹果的“逼格”——最有艺术范儿的IT“宗教”;
                  星巴克的“逼格”——商业与文化气息结合最佳的咖啡店;
                  戴尔的“逼格”——高性价比且具有独特“直销”模式的PC厂商;
                  他们都是传统行业中的佼佼者,在适应互联网时代方面,苹果是节奏掌握最好的企业,星巴克中规中矩,戴尔虽然在转型的过程中一路磕磕绊绊,但是已经逐渐跟上了步点。
                  一个有“逼格”的传统企业,比那些产品概念模糊不清、没有“逼格”的传统企业,更能在互联网时代胜出。
                  如果一直以来压根儿就没有生产过有 逼格 的产品,从没有尝试过有 逼格 的想法,那么即使是再牛逼的互联网思维,对传统企业而言,充其量也只是又一堂 成功学 课程。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3楼2014-06-02 07:25
                  收起回复
                    不错哟,慢慢读起。。。


                    IP属地:北京14楼2014-07-22 16:24
                    回复
                      人生的价值也和钻石抑或是煤炭一样,关键在于如何面对压力,承受住了终有一日会光彩夺目,反之则可能永远暗淡平凡。


                      15楼2014-10-10 08:17
                      回复
                        你所làng费的今天,是昨天死去的人奢望的明天,你所厌恶现在,是未来的你回不去的曾经……


                        18楼2014-10-11 09:30
                        回复
                          只有在真正抱定一个念头后才能达到心手合一的协调,所谓的心无杂念并不是完全无知无想,而是唯一,或许道家所讲的抱元归一就是这样了。


                          19楼2014-10-11 09:37
                          回复

                            对于名篇的理解也一样,后人在写作的时候,往往融会贯通了前人同类题材的意思。有时候你不了解以前的作品,就理解不了后来一些诗里的用意。比如说送别诗,从汉魏一直到唐宋,数量非常多。我下面举两首为例,先看一下李白的《送友人》,这是一首很有名的五言律诗。“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这首诗写的是送别朋友的情景,应该说是非常典型的一个场景。地点在城外,城北青山横卧,城东白水缭绕。这一山一水既是写山清水秀的景色,也是为了和下一句“此地一为别”形成对比,好像山和水都留恋着这个城市,可是人就像孤蓬开始了漂游万里的征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这两句是本诗的名句,“浮云”是眼前的景色,但也是比喻游子就好像浮云一样,没有办法掌握自己漂流的动向,“落日”点出了分别的时间,但是也隐含着光阴流逝、人生聚短离长的悲哀。这就是故人情。
                              为什么这样来理解呢?因为中间两联融合进了汉魏古诗中很多类似的意思,比如说“孤蓬”比“游子”,我们可以看曹植的“转蓬离本根,飘飘随长风”、“类此游客子,捐躯远从戎”,“蓬”是一种草的名字,秋天它的根枯了以后就会离开泥土,被风吹得到处飘散。所以从汉魏的时候,人们经常用“孤蓬”、“飞蓬”、“转蓬”这类词来形容游子。
                              同样使用了“浮云”做比喻的还有李陵诗中的“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也是在送别的时候讲的。曹丕的“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意思就更深了,不仅仅是把云的漂流比作游子的漂游,而且有一种人生没有办法掌握自己命运的感慨。
                              “落日故人情”,在落日当中告别故人的意思,我们也可以在曹植的“惊风飘白日,光阴驰西流。盛时不可再,百年忽我遒”中看到。“落日”容易让人联想起光阴飞逝,人生苦短。游子本来已经盛年不在,但是仍然漂流在一种前景暗淡的旅途当中,所以他们分别时候的心情就可以想见了。
                              最后的“萧萧班马鸣”,“班马”,即离群的马。此刻,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连他们骑的两匹马仿佛也懂主人的心情,不愿分离,临别时不禁潇潇长鸣。这些意象都是以前的人们送别时最常见的,而且是汉魏古诗当中最常用的,所以后人经常称赞这首虽然是五言律诗,但是它有汉魏古诗的古调,所以对它评价很高。


                            21楼2015-05-09 17:48
                            回复

                              再比如边塞诗,边塞诗的题材是和战争有关系的。虽然说《诗经》、《楚辞》当中早就有描写战争和士兵的诗歌,但是文人借边塞题材来书写立功理想的诗歌是从建安时期,也就是从曹植的《白马篇》才开始的。到了南朝有一位诗人叫鲍照,他借这个题材来书写立功理想以外,又在诗歌当中增加了一些边塞风景的描写,还融合了赠人诗赋的悲愁内容,把捐躯报国的高昂斗志和边塞镇戍的艰苦结合起来,确立了边塞诗的题材范围。
                                盛唐时期边塞诗的成就是最高的。基本主题大体上有这么几个方面:歌颂边寨将士英勇抗敌的精神,描绘祖国河山辽阔壮丽的风貌,揭露汉族和外族、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将军和士族之间的矛盾,反映当时进步文人重振国威,好男儿,志在千里,披吴钩,守边关,建功立业的理想豪情和各族人民渴望和平的心愿。比起以前的边塞诗,内容更加丰富深广。盛唐的边塞诗也可以说是盛唐诗歌达到高潮的一个标志。
                                我们欣赏这种题材要特别注意它的思想感情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造就了盛唐边塞诗善于把悲壮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开朗的境界融为一体的特点。
                                下面我们欣赏一首比较典型的边塞诗,岑参的名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是盛唐边塞诗成就最高的诗人。“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曾经两次出塞,一次是在公元749年到751年,在安西节度使的幕府当书记。第二次是公元754年,做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他前后在西北边境六年。
                                岑参有很多边塞诗都是以一种英雄主义的精神描写了塞外行军、征战、送别等各种生活情景,富有浪漫的奇情异彩。其中有不少是采用了长篇歌行的题材,每一首都集中一个主题来描写他在边疆的各种见闻和经历。《白雪歌》就是这一类当中的名篇。这首诗用白雪作为主线,在八月飞雪的绚丽奇观当中书写了他送别的愁绪和思归的心情。我们看到诗一开头就描绘出了边塞萧瑟的秋景,北风席卷了大地,原野上枯萎的百草被纷纷吹断。这还不是寒冷的冬季,刚刚到农历八月,胡地的天空就飞起了大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特别有名的诗句。我们想象一下,在“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西域,一夜北风就使得白雪凝结在万千枯树的枝头,好像看到了千万树梨花在一夜之间开放。这是一个非常新颖的比喻,但实际上这并不是他的首创。在他之前,南朝有一位诗人叫范云,他就曾经用雪比花,“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还有初唐的东方虬也说“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虽然用雪和花来相比的构思不是他的首创,但是在这个比喻当中,他把北风想象成春风,又展开了遍地银花壮阔的境界,就使得萧条的边塞呈现出一派气象万千的青春美景。这种豪放开阔的襟怀,是其他的比喻所不具备的。
                                这样一个春风梨花的比喻,可能给诗人带来了温暖的幻想,但是他很快就回到了严寒的现实。军中的营帐挡不住外面的寒气,一直侵入到帐内,致使穿着狐皮的衣服也不觉得暖和,锦缎做的被子更显单薄。而将军的角弓也因为冻得僵硬拉不开了,都护身上的铁甲更是冷得穿不上身。这四句都是在描写军队长官帐幕中的情景,那么这些军官此刻的心情又是如何呢?他说“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阑干就是坚冰纵横交错的意思。云层就好像是惨淡的愁绪一样笼罩在人们的心头。接着就描写军中饯别的场面。因为是在胡地,所以有胡琴、琵琶、羌笛这样一些异族的音乐。和这样的音乐相对照的就是辕门外暮雪纷纷、风掣红旗的静态描写。这两句写得非常好,“风掣红旗冻不翻”展示了一幅静态的无声画面,它可以让人想象得出送客的人在这个时候默默无语凝视着帐外的情景,雪还是纷纷地下个不停,风还是那么强劲,连红旗都凝滞不动了。这两句和“瀚海阑干”相呼应,再次渲染帐外的严寒。被送行的同僚就要在这样的天气中出发,而留下的人还要在这样艰苦的环境当中继续戍边。无论是去的人还是留下的人,此情此景都不无苍凉悲壮。
                                最后写的是他目送同僚越走越远的情景,因为雪上留下的脚印特别清晰,就让人想到从今以后虽然分隔两地,但是彼此之间却有行人走过的一道踪迹互相连接。这条路正是从西域通向长安的道路,最后说“雪上空留马行处”,就是他自己也不觉随着这条踪迹而神驰故乡了。
                                这首诗始终从描写雪景的角度表现诗人复杂的情绪变化,句句写景,句句有情,大雪成为贯穿全篇牵引诗人感情发展的主线。诗里的情调虽然是苍凉悲壮的,但又表现得非常绮丽豪放,充分体现出了盛唐边塞诗的特色。


                              22楼2015-05-09 17: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