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mi在石川金泽市成立了独立厂牌“拉力赛”(Rallye),至今已有7年光景。“我签的绝大多数都是西方乐队,像‘再见,西蒙娜’(Au Revoir Simone)和‘最白的男孩’(Whitest Boy Alive);日本艺人也签了几个。我倒不是专出西方乐队的专辑,主要是,我觉得现在日本的乐队真没多大意思。” “我们是听着日本流行乐(J-Pop)长大的,年轻的乐队都渴望能加入主流唱片公司,然后出大名。我觉得日本艺人难以获得全球性的成功,就是因为他们没有野心。那些受西方影响的日本独立乐队,总是竭力向自己偶像的音乐靠拢――他们吸引不了国际上的听众,因为他们拿不出原创的东西。 在日本,“朋克”不是一种态度或者精神,它只是一种时尚。在日本人眼里“性手枪”(Sex Pistols)跟艾薇尔•拉维妮(Avril Lavigne)是一回事,因为他们都和潮流有关。英国影片《这就是英格兰》(This Is England)去年在日本上映了,但日本青年对片中历史背景的兴趣不如对“光头党”的行头来得大。他们把它当成一个时髦的电影来看,却不思考政治内涵,自然也别指望他们懂得“光头党”的真正含意。他们更倾向于将音乐划归为娱乐而不是艺术,在他们看来,音乐不过是一种可以为之着迷的东西。 日本缺乏地下音乐景观,很大程度上也是拜听众的傲慢所赐。他们本该成为独立音乐景观的潜在参与者,但日本人对扮酷的兴趣远比对原创音乐的兴趣大。距今最近的一场真正的运动是“涩谷系”(Shibuya-kei),但那都是15年前的事了。大多数乐队所表达的内容,除了时尚还是时尚,只有屈指可数的艺术家在宣传环保。 日本缺乏地下景观的另一个客观原因,就是没有适合乐队成长的土壤:场地租金贵得要死,乐队想演出就得自己掏钱,导致现场演出成了一种不现实的想法。独立乐队也难以从音乐媒体上借力:音乐杂志里写的都是有钱的主流唱片公司的乐队,都是给公司抬轿子的,因为公司付了钱。换句话说,你只要有钱,他们就写好听的话给你,哪怕乐队很屎。音乐杂志都成了主流公司的专辑目录――哪还有什么乐评可言?” 人物2: [英]伊恩•马丁(Ian Martin) 30岁的马丁兼演出组织者、DJ和唱片公司老板三职于一身,热衷于发行后朋克、新浪潮、硬核与噪音。他刚刚在自己的厂牌“启应唱片”(Call and Response Records)推出了第二张日本乐队合辑,其中收纳了21支日本地下乐队,逐首歌曲地翻唱了英国后朋克乐队“Wire”的专辑《粉旗》(Pink Flag)。“没人买,”马丁说,“因为日本人不知道Wire是何方神圣。我可真干了一件又有意思又烧钱的事。” “让日本人对音乐感兴趣并不那么容易。日本的乐队真不少,但大多数都很垃圾。所以你要想告诉别人“嘿,这支乐队不错,真的!”,那是一项永远做不完的努力。 日本的乐手一般技术都不错,部分原因是他们在有所成就之前都经过了相当漫长的磨砺。和英国不同的是,在日本,已经混出了头的独立乐队都没有未成年的。或许也正因为这样,日本的实验音乐要远远领先于英国。 因为日本没有值得一提的音乐传媒,乐迷最初很难了解音乐圈。不过你一旦发现了一两支自己喜欢的乐队,通过与之合作的其他乐队,你往往能顺藤摸瓜地找到更多自己喜欢的团体。一段时间过后,你就会注意到随处都有音乐风景。要组织演出,你就必须对这些小网络了然于胸,知道哪些乐队能带来懂事的观众,所谓“懂事”,是相对于那些“来了,看完自己喜欢的乐队就拍屁股走人,对其它演出者视若无睹”的乐迷而言的。去看地下乐队演出的观众大多属于那种闷蛋型的。要想流行起来,乐队就需要吸引更普通的观众。 东京的实验朋克景观,主要围绕在Chuo Line沿线,像高円寺那样的地方,还有像“涩谷O-Nest”、“秋叶原好人”(Akihabara Goodman)和“下北沢地下酒吧”(Shimo-Kitazawa Basement Bar)等演出场地。东京还有一个Techno-Pop/新浪潮的圈子,保存了‘涩谷系’的某种遗风,同时复兴了80年代的“Devo”、“黄色魔术交响乐团”(Yellow Magic Orchestra)和“塑料”(Plastic)乐队的音乐。东京还有一个蓬勃发展的硬核圈,像下北沢、秋叶原和高円寺这样的地区,也有了属于自己的音乐特征。” 人物3:[日] 坂本龙一 集作曲家、制作人、音乐家多重身份于一身的坂本龙一,可说是当代日本的一个文艺复兴式人物。坂本龙一在1978年创建了著名的“黄色魔术交响乐团”,在个人音乐生涯中曾与大卫•伯恩(David Byrne)、伊基•波普(Iggy Pop)等世界级人物合作。今年58岁的他还是一个直言不讳的版权法批评者,对音乐工业的未来有着他作为前辈的沉思。 “2007年,我们受阿尔•戈尔(Al Gore)之邀在“Live Earth”上演出,那也是我们第一次以“黄色魔术交响乐团”之名正式重组。前年在伦敦,作为“大举进攻”(Massive Attack)乐队的嘉宾,“黄色魔术交响乐团”也演了一次。我们发现这个乐队的名字背负了太多的历史和期待,让我们感觉很痛苦。 音乐和噪音很难真正区分。听唱片的时候,噪音和音乐同时进入你的耳朵,是你的大脑将它们一分为二。你以为是在欣赏其中之一,但其实是照单全收的。无所谓音乐与噪音,这就是我做音乐的理念。” 现在,全球文化意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了,但看看日本的音乐――视野却变得越来越窄。这里大多数的流行音乐家年纪轻轻却思想封闭,只是选择一个成功的乐队然后模仿人家。这可不是回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