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汉文化吧 关注:2,466贴子:32,646

【溪山琴况】创刊号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来自百度输入法1楼2014-02-13 00:36回复
    【主编手记】
    其实我本来并不想有主编手记这一个篇章,正如发刊词中所说,我希望这是一个大家分
    享的平台,属于诸位同袍的分享平台。所以我亦试图尽量尽可能减轻主编的话语痕迹。
    但是在杂志尚未面世之前,我将部分稿件发给朋友揽阅,朋友言辞中提到“一个有影响
    力的杂志”,此语让我大惊。思忖之下,觉得还是留下主编手记栏目,因为我的确需要这个
    平台表达自己的一些真实的想法,才能理性的与诸位同袍去思考和交流,这个平台或许能够
    减少将来诸多的不必要的麻烦或者是疑惑。
    第一点总是很重要的,因为很多人并不一定忍受我的罗里啰嗦耐心看到最后,所以我把
    重要的话放在最前面——杂志,仅仅是一个平台,我个人没有任何想法去做成一个影响力的
    杂志,为避免杂志主编的废话在杂志的比例中太重,所以极其欢迎各位同袍前来赐教,无论
    是140 字的微薄语还是500 字的日记流水账,又或者是1000 字的讨伐文,摄影作品、绘画
    作品、书法作品„„嗯,xishanqinkuang@126.com,这是我们的投稿邮箱,@溪山琴况-杂志,
    各种方式,很高兴众同袍的加入。
    第二点,杂志在文章的选择上将会是一个包容性质,既然是决定一个有益于成长的平台,
    那么我们没有理由视而不见,逃避问题,那么你可能在某期里会看到一篇反对汉服运动的作
    品,这个时候,也请不要出来骂街,麻烦你在认真读过之后,用文字来向我们表达你的观点,
    我们欢迎这样的唇枪舌剑,我们希望能够理性的面对任何问题。情绪是成长的附属品,但我
    们需要达到的是成熟。凡断章取义者,或籍此污蔑杂志者,敬请绕道。
    第三点,杂志,是一本免费的杂志,不涉及任何商业利益,杂志是免费的,同样也不接
    受任何汉服商家或者汉服产业机构的利益牵扯,同样也不与任何名曰公益的汉服团队产生利
    益合作。但是市场时代,则是不可避免的出现商业信息,所以对于出现的任何商家的痕迹,
    请诸位同袍如同阅读杂志思考内容一样去甄别信息的真伪优劣,请各位同袍一定要自行对各
    人自己负责,正如同对待这个社会。我亦希望这会是一个清静的杂志。除去投稿邮箱以外,
    以新浪微博@溪山琴况-杂志为其唯一的网络平台,杂志从该微薄微盘可以免费下载。诸位
    可以与微薄直接互动。
    第四点,正如我在发刊词中所表达的,这个杂志是继往开来的——纪念溪山琴况,记得
    汉服运动的前辈们所付出的努力,面对现实理性的思考,对于未来则认真而踏实的探索中前
    进。这是杂志现在和以后将一贯坚持的标准。杂志大量文章和文字均来自网络公开媒体,尤
    其是微博和贴吧,请恕未及一一通知,如有任何问题,请及时@溪山琴况-杂志或者发到邮
    箱:xishanqinkuang@126.com 。收到告知信息后,将会及时联系予以删除。
    到这里,我唯一想说的,就剩下一句,让我们期待这个杂志——我希望我可以为和我一
    样成长的我们在汉服运动里提供一个视野性的平台。
    君拂


    3楼2014-02-13 00:39
    回复
      【汉服运动十周年众同袍:】
      @川农成都校区心理中心:#汉服复兴,十载偕行#最美——汉服 http://t.cn/8kzAZ16
      在:http://t.cn/8kZnkSa
      @cl-琳lin:#汉服复兴,十载偕行# 这么有纪念意义的一天 我决定穿着汉服来上课 早
      安(*¯)¯*) 我在这里:http://t.cn/z8AalI0
      @悠悠的鱼CYY:#汉服复兴,十载偕行# 我也来晒~今天上午和@逃之徐徐 在南京博物院
      @折尽春风无情碧:#汉服复兴,十载偕行# 这里素澳门><愿下一个十年,我们同在!
      @清霜醉了枫叶_醉:#汉服复兴,十载偕行#今天我们貌似是穿着汉服刷遍南校新校本部,
      路上还有个大叔指着我们跟孩子说——这是汉服。汉服复兴已经十年。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社团越来越多,同袍越来越多。最终有一天,没有社团,没有“活动”,穿汉
      服不过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汉服商家吧主页 图:@中南大学楚天汉服社
      @瘦肉炒河:#汉服复兴,十载偕行#虽然高中要求穿校服,但是不代表就不能穿汉服上学。
      穿在里面就可以啦~原本是想在夏历十年的时候穿,却把下星期日记成这星期了我个二
      货><很高兴自拍终于能拍准了(只是利用窗玻璃的反光= =)今晚的数学考试还是一如
      既往地难
      @山水汉居:#汉服复兴,十载偕行#山水汉居少年们的十年小照第二发~
      @冬天的紫菀:#汉服复兴,十载偕行# 今晚济南群抽风集体告白中,于是我想你了@檀簪
      自绾 ,你是我的汉服同袍初恋,是我在汉服活动里遇到的第一个同袍,是我公主抱过
      的第一个妹纸,是我同床共枕的第一个同袍妹纸~无论你在泉城还是在彩云之南,我都
      爱你~
      @姀姬:#汉服复兴,十载偕行#唔~想要身汉服 http://t.cn/8kzAZ16
      @叶弥止_Mee:#汉服复兴,十载偕行#11 月22 日于醉墨池旁。(熊朝朝和倩倩,你们在我
      身边睡着是怎么回事)
      纪实
      @净莲离风:#汉服复兴,十载偕行#在这一天里把汉服穿出来,认真回答学妹们关于汉服
      的问题,是我能做到的。望汉服下一个十年更好!!@钦州学院文传学院分团委学生会 @
      凌霄子-小隐 @钦州-汉服-衤 @汉服小组
      @小乔de 四月:#汉服复兴,十载偕行# 青岛汉服十周年 ^_^
      @武汉汉服吧:#汉服复兴,十载偕行# 汉服十年,有你有我。武汉汉服吧 #汉服十年# 晒图
      楼11.22 图片合集~ (原谅蘑菇PS 的渣技术..)
      @凤凰雅韵文化社:#汉服复兴,十载偕行# 城隍庙的夜晚,华灯初上
      @二叔攻是书残阙:#汉服复兴,十载偕行#请原谅我成了点赞狂魔,点到了第一条,终于
      点不动了。希望下一个十年,我们再也不会因为穿着汉服出行而感到羞涩,更加不会因
      为穿着汉服被误认为演戏、广告、韩国人、日本人等。 我在:http://t.cn/8kZ8GAN
      @兔呆笑嘻嘻:#汉服复兴,十载偕行# 奥克兰七人妹纸小分队也在11 月22 号穿着汉服去
      CT 大街溜达啦~可怜的我中途被迫又换了一身【怒掀桌】【好吧我这就有这么几张在
      公园的…太不专业…剩下的的继续等其他妹纸返图~ 顺手传送@新西兰汉服 大王人
      家一直盼着你粗线的@清弄_ 【上一条竟然忘了放图…智商捉急…】
      @udreyzhao1990:#汉服复兴,十载偕行#恰逢广州国际灯光节,有种东风夜放花千树的感
      觉。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江晚夜:#汉服复兴,十载偕行# 东北已经被大雪覆盖了好多天,所幸今日阳光甚好、非
      常温暖。2013.11.22,汉服复兴运动十年,我和小伙伴@碎瓷片上拼接DNA 的考古生
      物学者 在长春……
      @安然不思凡:十年之前,我不认识你,你不属于我;十年之后,我在明城墙下,玄武湖畔,
      穿着你,致我们美丽的民族。#汉服复兴,十载偕行#@冬天的紫菀 @淮水东边旧时米
      线
      @乐法自然love 琵琶吟:#汉服复兴,十载偕行# 靖港古镇与同袍合影,还有个国际友人哦,
      用英语赞美了哦
      @cl-琳lin:#汉服复兴,十载偕行# 今天我们穿汉服逛校园,组织汉服文化培训,以此纪念
      汉服十周年培训成效不错哟~大家还要继续努力^O^@华商学院斯汀紫雅协会 @
      舍伊菡萏子誓死追随Lucifer 陛下
      @流云为谁驻:#汉服复兴,十载偕行# 我在福建漳州,与你偕行,我是流云\(^o^)/~
      纪实
      汉服运动十周年众同袍:
      @川农成都校区心理中心:#汉服复兴,十载偕行#最美——汉服 http://t.cn/8kzAZ16
      在:http://t.cn/8kZnkSa
      @柚i 一只兔子: # 汉服复兴, 十载偕行# 遇见汉服是我今生最美的故事。 我
      在:http://t.cn/8kh3jbO
      @晴若如:#汉服复兴,十载偕行# 我们的民族服装,我们的故事。
      @清风舞藤:#汉服复兴,十载偕行# 《长相思》:癸未冬,癸巳冬,禞袂翩然惊落鸿。袍泽
      与子同。行如风,意为龙,十载芳心化情衷。且行且从容。@汉服商家吧主页 @公子
      @夕曛冰翦-字子初:#汉服复兴,十载偕行# 忆千年、窥我汉衣瑟瑟。思百年、唯我衣裳犹
      存。翻指兰、闭目玄,只为古今风韵。青簪上、碧步摇,唯华夏衣衫。愿以我等残生,复我
      华夏衣冠,礼仪上邦。
      @长梦未央_阿雅:#汉服复兴,十载偕行# 衣冠上国,礼仪之邦,汉服复兴,十载偕行。汉
      服,加油(^ω^)
      @潮州兴汉会:#汉服复兴,十载偕行#华夏衣冠,复兴十年。维艰举步,道阻且长。 唯天
      有汉,成下降衣。著华夏衣裳,兴礼仪之邦。你可有梦?潮州兴汉会:#汉服复兴,十
      载偕行#华夏衣冠,复兴十年。维艰举步,道阻且长。 唯天有汉,成下降衣。著华夏
      衣裳,兴礼仪之邦。你可有梦?
      @潇洒不吃鱼的猫先生:#汉服复兴,十载偕行# 这是我们祖先传承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
      不可以再我们手上断掉,我们要传承下去,传给下一代,再下一代,世世代代
      @桂林汉家衣裳交流会:#汉服复兴,十载偕行##汉服十年#十年一瞬而过,而我们依旧在
      前行。心中的坚定依旧未改,因为这一袭衣冠就是我的勇气。祝愿汉服复兴事业越来越
      好,祝愿我们的伟大华夏更加美丽!
      @如水流焰:#汉服复兴,十载偕行#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
      大,谓之夏。二十二号,让汉服出现在全世界的街头。
      纪实
      @AlbeeChau:#汉服复兴,十载偕行#从2003 年11 月22 日王乐天首次穿汉服走上街头,
      到昨天2013 年11 月22 日,汉服复兴运动已然走过十年。斯汀紫雅汉服文化部的部长
      干事们也在校园内穿上汉服,并组织内部汉服文化培训。十年复兴酸甜苦辣,我们依旧
      不放弃。致我们终将复兴的汉服。
      @子君阁子君:#汉服复兴,十载偕行# 这是开放以后汉服复兴的十年,也是最有成效的十
      年,从辛亥革命起,汉族同袍在驱除鞑虏复兴中华的旗帜下,为汉民族服装的复兴不懈
      努力前赴后继,继往开来成为汉服复兴的砥柱中流。下一个十年,汉服一定会遍布全中
      国!
      @周钰清-南京:#汉服复兴,十载偕行# 汉服复兴靠的就是民间力量,靠著我们普普通通的
      老百姓的意识觉醒。一步步走,稳稳的,汉服复兴者要不得玻璃心态。不骄不躁,明天
      会更好!


      10楼2014-02-13 00:56
      回复
        【纪实】


        来自百度输入法12楼2014-02-13 01:01
        回复


          来自百度输入法13楼2014-02-13 01:04
          回复
            @月中冰


            14楼2014-02-13 01:09
            回复


              来自百度输入法15楼2014-02-13 01:11
              回复
                【浅谈关于汉服运动的思考】
                黔城的心灵(via.百度汉服吧)
                同袍们,随着对汉服的深入了解,我深深的体会到了汉服背后的中华文化的伟大,服饰
                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最明显的外在表现,我在做汉服运动的过程中,
                一直在扪心自问,我究竟是在做什么,是好奇?是汉服漂亮?最后我得出了一个结论,我注
                重的是汉服背后的文化,记得昨天晚上在看清华大学的教授讲述文化与民族的关系的视频
                时,他的一句话让我感触颇深,“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一个失去文化的民族终将在历史的
                长河中消亡”。一句话,说出了我们同袍们汉服运动的意义。但是我也暮然反思,现在我们
                的汉服运动将走向何方?我们的现在做的事情是否是符合我们汉服运动刚开始时设下的目
                标?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不得不考虑,如果继续再做外在的功夫,不注重文化、礼仪的
                同步,汉服运动是否会有存在的意义?
                加入汉服吧以来,我就一直在关注着吧内的动态,我发现,我们大家都是在散兵作战,
                新吧友加入后,并没有收到汉服文化的熏陶,或许刚开始对汉服文化很感兴趣,但是,就我
                来说,在追寻汉文化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难题,但是却是求助无门,我们是不是应该思
                考一下,怎么对新的成员进行一些必要性的培训?并不是喜欢汉服、加入汉服吧就可以说成
                同袍,并不是穿上汉服就是同袍,我们的同袍必须要有汉文化修养!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说的不过得一句,我们是汉族的未来,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我们
                行复兴汉服的运动,是真心为了复兴我们伟大的汉文化,伟大的中华文化,我们应该发扬中
                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真真正正的学习汉服文化,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将汉文化传播出去,我
                们应该多学汉服的礼仪,在生活中有礼有节,还记得华夏两字的意义吗?“有章服之美称之
                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空有章服之美,没有礼仪之大,没有文化至深,如何谓之为华夏?
                汉服运动的目的不也正是兴我华夏文化吗?我们现在真正做到了吗?我们还欠缺些什么?
                这值得我们同袍们诚心的思考!!!


                16楼2014-02-13 01:13
                回复
                  前言:主编曾经与惠州群主子扬同学有过一次促膝长谈,那个时候正值情绪
                  低谷,有幸得到子扬同学的开导,因此受益良多。因此主编将子扬同学放在创刊
                  号第一期,希望他的分享同样能给更多的同袍带来积极的影响。


                  子扬:
                  汉服圈里我接触过不少极品,但值得深交的朋友也不少
                  其实人是否值得交往跟他属于什么圈子没关系
                  所谓同袍不是谁说是就是的
                  你不认可他他就不是你的同袍
                  不是表示一下对汉服的支持就算同袍
                  衣冠复兴总要在现实中推广
                  现实中看到的可能会是另外一种感觉
                  起码我在现实中接触的同袍要比网络上接触的整体感觉好很多
                  网络暴力不是现在才有的啦,就算是老汉网时代一样存在
                  什么事情一旦范围扩大都会产生这样的后果吧
                  其他团体最起码有一个门槛,而所谓汉服同袍只要自认为喜欢汉服就行
                  都未必需要拥有汉服
                  所以什么人都有,龙蛇混杂,甚至都不了解汉服
                  好多同袍都是因为看到这些灰暗面而心灰意冷的
                  我也有过,真的
                  不过很快就想通了
                  我追寻的梦想不是为了别人,所以也没必要因为别人的行为而改变
                  汉服总要商业化的
                  人需要成长的
                  汉服复兴没有错,汉服同袍也没有错
                  我们不能因为我们讨厌的人也喜欢我们喜欢的东西而去讨厌它吧?
                  如果一定要说谁的错那可能我要说是教育的错吧
                  这几代人的教育彻底失败了
                  做好自己就行
                  对汉服运动的现状我也不很乐观
                  但我也会继续力所能及而为之
                  是遥远,但也要一步一步走
                  起码我们看到每年都有一些小进步了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1楼2014-02-13 01:31
                  回复
                    英格兰兽,爱尔兰兽,
                    普天之下的兽,
                    倾听我喜悦的佳音,
                    倾听那金色的未来。
                    那一天迟早要到来,
                    暴虐的人类终将消灭,
                    富饶的英格兰大地,
                    将只留下我们的足迹。
                    我们的鼻中不再扣环,
                    我们的背上不再配鞍,
                    蹶子、马刺会永远锈蚀
                    不再有残酷的鞭子噼啪抽闪。
                    那难以想象的富裕生活,
                    小麦、大麦、干草、燕麦
                    苜宿、大豆还有甜菜,
                    那一天将全归我侪。
                    那一天我们将自由解放,
                    阳光普照英格兰大地,
                    水会更纯净,
                    风也更柔逸。
                    哪怕我们活不到那一天,
                    但为了那一天我们岂能等闲,
                    牛、马、鹅、鸡
                    为自由务须流血汗。
                    英格兰兽、爱尔兰兽,
                    普天之下的兽,
                    倾听我喜悦的佳音,
                    倾听那金色的未来。
                    唱着这支歌,动物们陷入了情不自禁的亢奋之中。几乎还没有等麦哲唱完,他们已经开
                    始自己唱了。连最迟钝的动物也已经学会了曲调和个别歌词了。聪明一些的,如猪和狗,几分钟内就全部记住了整首歌。然后,他们稍加几次尝试,就突然间齐声合唱起来,整个庄园顿时回荡着这震天动地的歌声。牛哞哞地叫,狗汪汪地吠,羊咩咩地喊,马嘶嘶地鸣,鸭子嘎嘎地唤。唱着这首歌,他们是多么地兴奋,以至于整整连着唱了五遍,要不是中途被打断,他们真有可能唱个通宵。
                    不巧,喧嚣声吵醒了琼斯先生,他自以为是院子中来了狐狸,便跳下床,操起那支总是
                    放在卧室墙角的猎枪,用装在膛里的六号子弹对着黑暗处开了一枪,弹粒射进大谷仓的墙里。
                    会议就此匆匆解散。动物们纷纷溜回自己的窝棚。家禽跳上了他们的架子,家畜卧到了草堆里,顷刻之间,庄园便沉寂下来。(via.互联网)


                    24楼2014-02-13 01:37
                    回复
                      《近距离看美国系列》——历史深处的忧虑
                      作者简介:
                      林达,是一对美籍华人作家夫妇合用的笔名。另有“丁林”、“Dinglin2”
                      等笔(网)名。夫为丁鸿富,妻为李晓琳。他们都于1952 年出生在上海,1978
                      年进入大学。曾在黑龙江省插队。1991 年移居美国。
                      林达,在中国大陆风靡一时,被誉为是介绍美国最好的作者之一,是中国的
                      托克维尔。同时,林达在《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南方周末》等报刊开设专
                      栏,不仅有时事评论,还有散文和特稿。林达的文字朴实自然,富有洞见,写作
                      领域涉及宪政、法治、历史、国际关系,是少有的全能型作家。


                      第一封信
                      卢兄:
                      您好!
                      很高兴又一次收到你的长信,谢谢你和朋友们的关心。每次来信,你总是提出不少问题,
                      问到我们在美国到底生活得如何;问到这个号称世界上最自由的国家到底有着什么样的自
                      由;这自由又有什么特殊之处„„这些问题实在不容易回答,这也是每次回信我常常绕开这
                      些问题的原因。但是,在这里生活的时间长了,了解得多了,体会也一点一点深起来。几年
                      生活下来,我觉得,也许现在,我可以在信里给你聊聊美国了。
                      在美国的华人移民有新老之分。老移民是上一世纪或更早来这块土地上谋生的。以从福
                      建,广东来的为多数,修铁路和淘金就是他们的历史业绩。以后,则象所有其他国家来的移
                      民一样,尽量发挥自己的专长做些经营,美洲大陆上,中国饭馆也就是这样如雨后春笋般冒
                      了一地。至今,这些老移民的后代(戏称为 ABC-America Born chinese,即美国出生的中
                      国人),已经相当溶入美国社会,与其说是中国人,还不如说是美国人。
                      新移民多数是近几十年来从台湾和大陆来的留学生及其家属,台湾来美国的移民风要比
                      大陆的早刮几十年,几十年下来都已经基本立足了。最嫩的还是近十几年来从大陆来的留学
                      生。尽管时代不同,新移民和老移民一样,要扎下根来都有一番数不清道不明的挣扎拼搏。
                      说是闯荡曼哈顿闯荡得自我感觉良好者,确属凤毛麟角,屈指可数。对于华裔新移民,最常
                      见的道路还是读书。在大学里读出一个或数个学位,直至可以找到工作为止。有了一份稳定
                      的技术工作,这就算是成功了。还有一部分人,是拿的短期签证过了签证期的,这样,只能
                      在中国人圈子里找一份低薪工作。所以,对于新移民,就其绝大多数而论,若谈及衣食住行,
                      所谓汽车洋房等等,大致都不亚于一般的美国民众,要说好好品一品自由的滋味,许多人大
                      概还没顾得上。
                      高等学府里,也有一些专学政治法律或社会制度的学者,也许,他们也难于不知如何向
                      国内的学术圈外人开口,因为听众若是对美国历史不甚了了的话,要向他们解释清楚专门的
                      理论,也实在很吃力,得不偿失。大概正因为以上情况,至今为止,我们还很少看到向国内
                      普通人介绍美国社会一般百姓生活中的法律,政治情况的书籍。所以,你的问题问得很自然:
                      美国的自由到底是什么滋味啊?
                      我也不敢说已经品出美国自由的滋味来了。我来美国后没有再进过大学的门槛,尤其是
                      刚来时尚有语言障碍,甚至还不能从书本上去了解我已经生活其中的社会。同时,我一直工
                      作和生活在最普通的美国人中间,大多数还是颇为底层的美国人。所以,我也许没有资格从
                      理论上系统地回答你的问题。但是,可不要因此就不读我的信。我作为这里一个最普通的人,
                      可以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谈一些对美国的所见所闻所读所思。我相信,你读了之后,一定
                      也会象我一样,时而大惑不解,时而豁然开朗,最后没准就能品出一些滋味来了。
                      要下笔谈美国,确实非常犹豫。我记得看到过一个旅美人士写的感想,他说,刚到美国
                      的时候,好象有一肚子可写的,体会特多,可是待的的时间越长,越觉得“参不透"”,反而
                      不知如何下笔。因为一深入进去,你就会看到,不论是正面还是反面,美国的真实,都比观
                      光两个月的旅客眼中的美国,要复杂得多。犹豫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中国和美国,是两个
                      背景非常不同的国家,相互之间的误解和隔阂实际上非常深。到了美国以后我们才发现,美
                      国人是多么地不了解中国,尤其是普通美国民众,他们想了解中国的热情,远远比不上中国
                      民众对于美国的好奇心。但是,同时我们也发现,包括我们在内的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家里,
                      感觉自己已经通过“全方位”的信息渠道了解了美国,大致对美国应该有了八九不离十的概
                      念了。跑来一看,居然全然不是一码子事儿!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前两年的春节晚会,有一个非常受欢迎的小品,表演了一个中国父
                      亲给在美国的留学生儿子打越洋电话。这位当父亲的掷地有声地在电话里对儿子说,将来我
                      们国家富强了,让他们美国人来给我们涮盘子!话音一落,下面的激动的观众席上,发出一
                      阵如雷般心有共鸣的掌声。这个场面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中国大陆已经有相当多的“游子”
                      在美国留学,他们在餐馆打工的情况非常普遍,他们向自己的家乡抱怨在餐馆受到不公平待
                      遇的也很多,由于心疼儿子而产生对美国人愤愤不平的家长及其亲属,在中国已经形成一定
                      的舆论。
                      我不知道这位“儿子”在电话的另一头作何感想。我和一些中国留学生谈起过这个节目,
                      他们和我一样,都是在美国看的录像。提到这一情节,他们都无可奈何地摇摇头,一脸的“道
                      不清楚”。真实吗?你可以说很真实。几乎所有我遇到过的中国留学生都有过很漫长的餐馆
                      打工的经历,几乎人人都遇到过几个苛刻的餐馆老板,工资给得低,不给好脸色,甚至根本
                      不尊重雇员的人格。使得在大陆时被视为 “佼佼者”的大学毕业生们,严重心理失衡。其
                      中总有人写信回家诉苦的,没什么不对。
                      但是,为什么这里的留学生看了会摇头呢?因为这是发生在美国,可又不是真正的美国。
                      因为,这是美国的华裔社会非常特殊的现象。
                      事实上,几乎所有的中国留学生,他们初来乍到时那段最艰苦的日子,都是在中国餐馆
                      里度过的,餐馆的老板也都是华人,这是一个华裔社会。这个社会有时可以说很封闭,它不
                      仅有它自己的语言,还有它自己的规范规则和道德标准。美国餐馆的工作环境,包括雇主对
                      于雇员的态度,与中国餐馆常常有本质上的不同。之所以中国留学生一般不进美国餐馆,是
                      因为基本上进不去。原因有两个,一是刚来时英语不过关,不能适应工作,更重要的原因是,
                      多数留学生没有工作许可,打工是非法的,美国餐馆的老板不会接受。
                      原则上说,美国接受外国留学生的时候,要求对方有支付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用的经济
                      来源。可以是亲友的赞助。目的是保护自己国家的公民工作的权利。外国学生没有经济来源,
                      势必要去打工维持生活和支付高昂的学费,这就形成了和美国公民抢饭碗的局面。一个自己
                      还有大量失业人口的国家,当然不希望出现这种情况,这就是取得留学签证都要求经济担保
                      的原因。不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不能说是无理的。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5楼2014-02-13 01:40
                      回复
                        但是,大多数中国留学生的经济担保都是以各种方式“找”来的,很多人取得“担保”
                        的时候,都向对方讲清楚,这是 “名义担保 ”,也就是说,这个 “担保”只用于取得一个
                        签证,之后,就“自己想办法”了。
                        这个 “办法”只能是非法打工,非法进入工作市场。也许不是绝对的,就算相对来说,
                        美国餐馆的老板一般比较守法,不会接受这样的非法雇员,而中国餐馆的老板一般都宁可冒
                        违法的风险,也愿意接受。他们愿意这样做,原因很简单,雇非法工便宜,听使唤。于是,
                        一种供求关系就这样形成了。当然也有好的老板,但是,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苛刻的华人
                        老板比比皆是。
                        受到委屈的并不止是大量的中国留学生,还有来探亲想挣一些钱的探亲者,最底层的还
                        是非法移民,这里甚至包括一些非华裔的非法移民。今年六月,移民局从密西西比州杰克森
                        市的一家中国餐馆中,发现一个十三岁的墨西哥男孩,一天工作十二小时,一星期干七天,
                        每天工资只有二十一美元,远运低于美国政府所规定的最低工资。这种情况,首先受到冲击
                        的,是原先在这里合法工作的华人移民和华裔美国人,因为这些工作机会原来是他们的,其
                        他的美国人一般不会在中国餐馆找工作。其次,受到损失的有可能是一般美国人,因为失去
                        原来工作的华裔美国人可以得到一些社会福利金,这份钱,是工作的美国人交的税金。因此,
                        你让听“越洋电话”的儿子,跟他爸怎么说好呢?这“儿子”肯定知道,一般的美国人,根
                        本搞不清楚“华人社会”的这笔帐,如果他们也看到这个节目,肯定搞不懂这是什么意思。
                        他们既不知道这里面的恩恩怨怨,也不知道外国留学生想留在这个国家所必须经历的许多合
                        法和非法的“技术诀窍”。在美国的 “儿子”,不管自己的遭遇多么令人同情,也不管自己
                        的种种做法是多么情有可原,但是当"父亲"要把这口气出到非华裔社会的美国人头上,"儿
                        子"也只能一脸苦笑了。
                        更何况,“儿子”的大多数美国同学也个个都在“涮盘子”。“涮盘子”挣学费养活自己,
                        对他们来说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美国的年轻人,一般很早就有打工的经验,年龄很小的时候,
                        就试着打点零工。美国的家长有时为了从小锻炼他们的 “打工”能力,甚至先让孩子从家
                        务活儿“打”起,让他们承包一些家务,挣一些 “小工资”。
                        我刚到美国时,自己还没有割草机,房东介绍了一个割草的临时工。一会儿,只见一个
                        男子用小卡车载了一个割草机来,车上还跳下来一个十三四岁的男孩。卸下割草机,小卡车
                        就开走了。留下来工作的是那个男孩。在七月的大太阳下割得满脸通红,挣一点零花钱。到
                        十六七岁,除了很少的富家子弟,一般的美国年轻人都已经进入自立或者半自立状态。什么
                        都干,非常吃苦耐劳。我的朋友比尔就是十七岁完全自立的。
                        全美大量的快餐店需要不计其数的雇员,它们的雇员都是临时的,流动的。几乎全是高
                        中毕业生和大学生,快餐店是美国年轻人最平常的打工起点。既使在大学毕业甚至研究生毕
                        业之后,他们都有一个长短不一的寻找合适工作的阶段,在这段时间里, “涮盘子”也常
                        常是他们暂时解决生存问题的办法之一。更有大量的美国青年,大学毕业后,他们选择一种
                        自由自在的生活。他们根本不打算找一个稳定工作,下苦力做一段,然后就痛快玩一段,几
                        十年都在“打零工”。这是他们对生活方式的一种选择。
                        我在国内的时候,看过介绍,也知道美国年轻人比较独立,但是,真的和这些独立的年
                        轻人生活在一起,还是很吃惊。印象最深的是他们自由自在很放松的心态。“涮盘子”就 “涮
                        盘子”,“扛大包”就“扛大包”,美国青年不会在打工时,因为觉得自己“屈才”了而痛感
                        命运不公,怨天怨地或自怨自艾。对一个临时工作,他们只在意工资的高低,一点没有什么
                        贵贱之想。也许中午为别人端盘子,收别人的小费,到了晚上,坐在酒巴里,就是别人为他
                        服务,付给别人小费。他们根本意识不到这里有什么区别。如果现在告诉他们,中国有工资
                        很高的餐馆打工,他们肯定会奔走相告,相约而去,绝对不会觉得是“丢了份了”。
                        在讨论两个国家的 “距离感”时,我曾经试图向我的美国朋友劳拉解释这个小品和它
                        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可是非常非常吃力。这里有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求生问题,有移民问题,
                        有美国的华人社会的种种特殊情况,有中国人对于“涮盘子”和美国人的不同理解,还参杂
                        着复杂的背景文化。
                        她听得目瞪口呆。许多中国人觉得理所当然和想当然的事情,对于她都是不可思议的。
                        推荐
                        我提这样一个例子,只是为了说明,路程的距离也造成了理解的距离,对于双方都是如此。
                        而站在误解和隔阂中间,不论想对其中的哪一方讲清另一方的故事,都是有困难的。真实的
                        故事也会造成不真实的印象。给“父亲”写信介绍了半天 “美国情况”的“儿子”,肯定也
                        没有预料到会引出“父亲”电话里的这样一个结论。再说,你的问题都是一些“大问题”,
                        答好了,能使你对美国加深了解,答不好,只能加深误解。所以,我得深呼吸一下,很当心
                        地给你写信。
                        也许,我首先应该强调的是,美国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国家,世界上很难找出同样一个如
                        此流动变化的环境,这是任何一个美国故事的大前提。
                        在美国,最能够体现这种特殊性的就是纽约。在国内时,我们常常听到把上海比作纽约
                        般的国际大都市,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两个城市确有相似之处。我们第一次去纽约的时候,
                        开车还很不熟练。十分紧张地按照路线图走,结果依然走错一条隧道,一出来就闯进了曼哈
                        顿的一片混乱之中。那天又是圣诞夜的下午,车不分道,耳边一片汽车喇叭声。这是在美国
                        的大多数地方都看不到的交通混乱。当时我们之所以能够马上稳住神,就仗着那一片儿整个
                        环境的大感觉,非常象我们所熟悉的上海。
                        但是要论及国际大都市的国际化,无论上海或是北京都无法与纽约匹敌。在纽约的地铁
                        里,你常常听不到英语,但是你有可能听到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远在300 多年前的 1673
                        年,当时这个城市里还只有 8,000 个居民,就已经有十八种语言。现在,这个城市甚至有
                        170 种不同民族的社区。所有国家的移民就这样聚居在一起,洋洋大观。去年我开车去纽约,
                        交通最繁忙的时刻,在最热闹的大街上车子出了毛病,一辆犹太人的拖车就把我送进了一个
                        全部由以色列移民组成的修车行,他们互相之间都只说古老的意地绪语。
                        在纽约的住宅区附近的蔬菜水果店,他们的主人都是一些不声不响,辛勤工作的亚裔。
                        我一开始还总以为他们是华裔,一边递上菜去,一边总会不由自主地冒出中国话来。后来,
                        我才发现他们听不懂,他们是朝鲜来的移民。据说,他们知道在一个陌生地方谋生不容易,
                        所以非常“抱团”。来一家新移民,原来的朝鲜裔的店主们,就会筹款集资盘下一个新店,
                        交给新来的同胞经营,然后让他挣了钱以后慢慢还,一步一步地,就逐渐控制了这个行当。
                        蔬菜水果店据说最早是意大利移民的谋生之道,但是他们来得早,有了更好的出路,就把这
                        个地盘给让出来了。


                        26楼2014-02-13 01:45
                        回复
                          【我们还处在拒绝理性的侏儒状态 搞先锋毫无意义】
                          凤凰网文化:您排斥先锋戏吗?
                          吕效平:我不排斥先锋,恰恰相反,2009 年我做了一个非常先锋的戏。但是先锋戏剧
                          它必须是在一个什么前提之下呢?在一个理性充分放大的前提之下,一个社会的理性充分放
                          大,理性走到尽头,理性走到自己荒谬的程度,这个时候出现先锋戏剧,先锋戏剧就是更高
                          的理性,我们理性充分的认识这个世界之后,认识一个正常的世界,而不是一个荒谬的世界,
                          达到它的极限的时候,发现我们的世界还可以换一种眼光来看,这是先锋戏剧的意义。我现
                          在正在请全世界的先锋戏剧的第一专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戏剧主任阿诺在我那里讲课,
                          持续讲一个月。我太晓得这个了。我怎么会排斥先锋戏剧呢?只是我们的理性还没有发展起
                          来,我们还在一个根本拒绝理性的状态,我们还在一个侏儒的状态,就是对于自己的感观、
                          对于这种虚荣感观的需求,没有一个严肃的思考,从来没有过,要不然就屈服于这种文化
                          专制。在一个理性都没有发展健康的时候,一切先锋都是毫无意义的。
                          我不反对先锋戏剧,我太知道先锋戏剧的价值,做我们大家做不到的,所以为什么在西
                          方先锋戏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时,在中国你做的先锋戏剧没有用,根本没有用。在我们极度
                          渴望理性健全发展,一个非常朴素的理性健全发展来认识世界的时候你跟我谈先锋,你谈什
                          么先锋啊?我这样讲,我在澡堂里看见两个老头吵架,一个老头跟另外一个老头说:“你他
                          妈的,我们几十年老朋友,我女儿的婚礼请你掌勺,你连个狮子头都没有。”那个老头立刻
                          就笑:“说现在哪个办婚宴还搞狮子头啊?我给你搞点虾不好吗?”当你的肚子没有饱的时
                          候,我要的就是大鱼大肉,在大鱼大肉饱了之后,我说我要清淡的。我老说所有当代搞先锋
                          的人都没有真正认识到先锋戏剧的意义,所有先锋戏剧的意义就是在一个理性爆满的时候,
                          开辟重新认识世界的道路,他如果知道这一点的话,他在中国大地上都不再做先锋,而是做
                          理性的。
                          凤凰网文化:这也是您现在在做的?
                          吕效平:现在我不是,我对于先锋戏剧有非常多的了解,我也做过一个先锋
                          戏剧,作过一个形式上非常先锋的,但是我在我的文章里面我说我这是一个伪先
                          锋的,我讲得非常清楚。我以先锋戏剧的形式,其实贩卖的是现实主义货色,贩
                          卖的是社会关怀。【via.凤凰网】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4楼2014-02-13 02:02
                          回复
                            啊, 好了。《溪山琴况》创刊号。。。。


                            39楼2014-02-13 02:08
                            回复
                              求支持 @月中冰 @残轩阁主 @扎扎抢断 @叶落_秋分 @ 疏影作尘 @吳王闔閭 @仙妖乱天地 @炎帝和黄帝 @青梅琥珀光 @龙野玄黄


                              40楼2014-02-13 02:1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