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事未已吧 关注:359贴子:7,933

「花事未已°诗词」闲人词话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货真价实的诗词贴!以词牌为脉络品谈先贤佳作,欢迎交流,长期更新。


1楼2014-02-12 16:31回复
    《浣溪沙》
    题考:
    《浣溪沙》原为唐代教坊曲,最早记载于崔令钦《教坊记》中,后移用为词牌。宋人词又名《小庭花》、《满院春》、《山花子》等。至于词牌本事,不大可考。明代学者杨慎以为取自杜少陵诗意,疑误。少陵曾在成都浣花溪建草堂,期间多有诗作,然成都浣花溪绝非越地浣纱溪(在《敦煌曲子集》中“浣溪沙”又名“浣纱溪”,“纱”与“沙”为古今异体字)。考校现存的《浣溪沙》作品情感,多为隐逸、闺怀,故而其源流应与越地浣纱女西施有关。


    2楼2014-02-12 16:32
    收起回复
      《浣溪沙》常用谱式:
      中仄中平中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中平中仄仄平平。
      本调四十二字,分上下两片。上片二十一字,三句三平韵;下片二十一字,三句两平韵。其中,过片两句多用对偶。


      3楼2014-02-12 16:33
      收起回复
        浣溪沙 晏殊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晏殊《浣溪沙》作品中,当推“一曲新词酒一杯”为第一。然其为神品,皆出胸臆,妙处难言,其中规径亦不可说。故于学词者宜推本首一说。本词起拍两句一泻而下,意脉连贯;其后略作停顿,由抒情转叙事。过片对仗工整,近人吴梅以为此较“无可奈何”更胜十倍。细加玩味,则知胜处在于忽作变徵之音,气象苍茫,由身内转身外。歇拍处又有回笔,反观人身。本首《浣溪沙》在作法有如下特点:一二韵句意连,至三韵句顿挫;换头宕开,声情一变;至于结尾,又归开端之旨,跌宕回环。


        4楼2014-02-12 16:34
        回复
          浣溪沙 晏几道
          二月和风到碧城,万条千缕绿相迎,舞烟眠雨过清明。
          妆镜巧梅偷叶样,歌楼妍曲借枝名。晚秋霜霰莫无情。
          晏几道的这首《浣溪沙》是咏柳之作,在写法很有特色,值得一说。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上阕的线性布局,层层推进。上片起句先写和风到城,再写绿柳相迎,继而对柳树情态作细致描写,取象由大至小,运笔由实转虚,字句间前后相承,义脉相连。过片处亦用对偶,但不作正面描叙,而是借重侧面描写,引入人物,顿添生气。至于下片结拍,又是一大亮点,情节陡转,联想到晚秋霜霰,劝其莫无情,实则是词人一厢情愿,哀情深隐。本首《浣溪沙》在作法上主要特点便是上阕三句的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至于歇拍,又作变徽,避免平直。


          5楼2014-02-12 16:34
          回复
            浣溪沙 吴文英
            波面铜花冷不收,玉人垂钓理纤钩,月明池阁夜来秋。
            江燕话归成晓别,水花红减似春休,西风梧井叶先愁。
            吴文英此首《浣溪沙》很有开阖往来之功夫。本篇是一首西湖秋夜怀人之作,上阕一二两句写西湖秋景,铜花指水波,纤钩指明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开笔,待到第三句时作一收束,点明秋、点明月、点明池,是阖笔。换头处作回忆,联想晚春时的离别光景,由现实转入想象,由实转虚。至于全篇结句,又回归现实,又见西风梧桐。古今变化,往来穿梭,极大地增强了作品容量。这种虚实相生的笔法在其另一首记梦的《浣溪沙》(门隔花深旧梦游)作品中亦有体现。本首《浣溪沙》在作法上较上述两首的不同之处在于上阕的开阖变化。


            6楼2014-02-12 16:35
            回复
              《浣溪沙》一词牌,上下片平仄句式皆同,因此最需在上下片中谋求内在的不同,否则便只是重复,何须累赘地多出一片。古人在换头处设一对偶句,亦是作一个显处的区分,且常在此争价。本调体制虽小,仅有六句,但句句不可马虎。上片三句最紧要的是第三句,可作开阖,可作鼎足,可作延伸,可引下阙……最是词家逞处;过片对仗,常见律诗家功夫;至于最末歇拍,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曾说:“《浣溪沙》结句,贵情余言外,含蓄不尽。”其实,“情贵于言外,含蓄不尽”是中短调诗词结句所普遍追求的。而细览前人作品,《浣溪沙》的结句中更为具体地说,大多表现为旨意回归或卒章显旨,是全词最需留意处。


              7楼2014-02-12 16:35
              回复
                《浣溪沙》end,下一节为《清平乐》


                8楼2014-02-12 16:37
                收起回复
                  《清平乐》
                  题考:《松窗杂录》有言:“开元中,禁中初种木芍药。会花方繁开,上乘照夜白(马名),太真妃以步辇从。宣翰林学士李白,立进清平调词三章。上命梨园子弟,约格调,抚丝竹,促龟年歌,太真妃笑领歌词,意甚厚。”张君房胜指此为《清平乐》曲。《碧鸡漫志》云:“明皇宣白进清平调词,乃是令白于清平调中制词。盖古乐取声律高下,合为三调,曰:清调、平调、侧调;此谓三调中,明皇止令就择上两调,偶不乐侧调故也。况白词七字绝句,与今清平乐曲不类。后人不深考,妄指此三绝句耳。此曲在越调,唐至今盛行。”万氏《词律》注此调,亦云:“与清平调无涉。”故清平乐虽系唐词,与清平调不相干。《清平乐》又名《忆萝月》、《醉东风》。


                  9楼2014-02-12 20:38
                  收起回复
                    范词例说:
                    清平乐 晏殊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
                    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
                    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晏殊之词大多风格娴雅,善取气象,本首《清平乐》亦是如此。起句“金风细细”便是气象语,古时西方主金,秋日多西风,故而秋风又称金风,此一句便点透时节。而后一句也勾连得甚紧,秋风落叶,取景典型。上片末两句则从气象转人物,但晏词与花间不同,写人物不在于镂金错彩的形态,而在于遗形取神的情态,这两句写得便是美人浓睡图。初尝、易醉、浓睡,这三组词颇有情味。换头处又见气象,但与开头有所不同的,这一处透露出时间的变化,与上阕的“浓睡”暗合。本词的特点除了上文所述的风格娴雅,善取气象外,还有一点便是玄妙微茫,全在于歇拍一句。作者在道出“双燕欲归时节”之后,忽然又无理地冒出“银屏昨夜微寒”,词境变化殊大,耐人寻味,低徊杳渺中逃不过一个情字。


                    12楼2014-02-12 20:40
                    回复
                      清平乐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温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谈及《清平乐》,便不能落了辛弃疾的一组。辛弃疾在受到弹劾,闲居上饶时,曾写下一组《清平乐》,堪称是他山村田园词中的代表作,而其中尤推这首为上。农村生活是南宋词主题的一大拓展,没了前代的小家碧玉,胭脂香粉;只有老牛村妇,酒社桑麻。这首词能为人喜爱,与它亲民的主题是大有关系的。既是描写农村生活,词中的语言也是褪尽了脂粉气,质朴平实,多用白描,带有一种民歌风谣的色彩。全词上片点明了村居环境与风土人情,用韵昂扬。下片不厌繁琐,大篇幅地写下了三个孩童的村野劳作,其中尤其需注意第三句的变化:三个并列关系中,全赖这一句的隔断过渡,使得下片虎虎有气,不至呆板。


                      14楼2014-02-12 20:41
                      回复
                        略翻词卷,发现《清平乐》这一词牌,前贤所作不多,而能够称为佳品的,自然更少。至于它的细处作法,也无多少可参照揣摩的。只约略说两点:一是本首词有八句,一般分四层写,即两两为一层,其中尤以起拍两句衔接得最紧。二是下片为四个六字句,类似“六绝”(平仄上不同),古人极少作六绝,难作。“六绝”在形式上不见长短,易显板滞,在遣词造句也不类似五字句和七字句符合语言习惯。因而,下片的经营是整首《清平乐》的难处。


                        15楼2014-02-12 20:42
                        回复
                          《清平乐》end,下一节《青玉案》(预计2月16日更新)


                          16楼2014-02-12 20:43
                          收起回复
                            常用谱式:
                            中平中仄平平仄,仄中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中平平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仄。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中平平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仄。
                            本调67字,上下两阙基本相同,各6句,5仄韵。唯第二句不同,上阕为六字句,下阕为七字句。


                            18楼2014-02-16 12:25
                            回复
                              范词例说:
                              青玉案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年华谁与度?
                              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若问闲情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这首词是贺方回的代表作,万树在《词律》中盛赞:“词情词律,高压千秋”,黄庭坚也感慨:“解道江南断肠句,只今唯有贺方回”,而贺方回也因此得名“贺梅子”。话说这首词是他退居苏州,倾慕一个女子而创作的,无论真实与否,其中的细腻柔情是毕现纸墨的。人们称颂本首词,大多是青睐于最后一段韵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自然是不错的。但这首词还有一个好处,便是两处设问,为其增色不少,以虚答实,善用比兴。正如刘熙载在《艺概》中所指出的:“末句好处,全在‘试问’句呼起及与‘一川’二句并用耳。”诚不谬矣。后世多有和韵之作,用笔相似,可见其影响之大。


                              19楼2014-02-16 12: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