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灰无碍吧 关注:4,191贴子:67,270
  • 6回复贴,共1

转载---观心的过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湖南1楼2014-02-09 16:47回复
    观心功夫的最初阶段实际上是个收心的过程。因为我们要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必须将惯于外逐的思维收回来观察自我。所以刚开始作观心功夫觉得很吃力、很紧张,往往愈观愈乱,不是心观念,而是念拢心,主宾不明,心念纷纭迭变,犹如乱麻,稍一松懈,好不容易收回的心马上又为外境转去。心里不仅不觉清静,有时反而愈觉烦乱,甚而会引起生理上的一些不适。其实,这些都属于修持过程中必然出现的正常反映。因为我们的思维惯性总是习于向外驰逐,关注于外部世界,而禅修的要求则是要扭转这种惯性,返回到内心世界上下功夫。于是理智与本能、改革与习惯的交战就产生了以上种种反应。一个肯于思考的人由此会发现:我们平时妄谈战胜什么、征服什么,而最终连战胜、征服的主体——自己的心都不能很好的了解、控制。这不正说明了我们心力的虚弱与无奈!
      在这期间,一定要确立正见,反复研读、理解、领会佛法的基本道理,坚定信心,以防产生退却之心。因为与习惯了十几年、几十年的思维惯性斗争,确是件不容易的事。一定要毫不懈怠地于行、住、坐、卧时,观照每一起落的心念,清醒地知道当下的所思所为。
      这样努力修持下去,在或长或短的一段日子之后,就会进入到“名符其实”的观心阶段。这时,外向思维的惯性得以控制,心灵内向性的观照力逐步增强。内心世界由混浊、杂乱开始变得清晰,心念的急流得以缓和,每一念的产生、消亡都了然于心,难以瞒昧,已能领略一点“独坐溪边任水流”的意趣。主宾地位朗然,真心逐步开始主宰心国了。尽管有时仍不免“随波逐流方;因循惯性,但能即刻立定足跟。由于心力向内集中,这阶段往往会出现对外境影响的反应减弱、迟钝和无谓现象。以往牵心挂念,耿耿入怀的人事,如今处之似乎超然了许多,疏淡了许多,不似以往那么熟络和投入了。并且由于只观当下一念,放弃了对所过之念的执著,还可能出现一些健忘现象。这些不能不算是禅修功夫的一点成绩


    IP属地:湖南3楼2014-02-09 16:48
    回复
      2025-07-27 22:15:1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给力 深入我心


      4楼2014-02-09 17:38
      收起回复
        但是,有时也会感到莫名的烦恼陡然而生弥慢心胸难以排遣,妄念如瀑,难以抑制,心境动摇、紊乱,一时让人招架不住。这种现象的出现,如果不是外境的较大变故所致,那么多半是由于观照力的加强作用于意识本身,引起其积习的腾翻,如同打扫一间满是尘埃的房子,没有打扫前尘埃平静,一旦清扫,尘土飞扬。实际上这都是一种清除积垢的过程和现象。
          随着内明程度的深入,此时,对人世和自身的理解也会深刻很多,不时会生发出许多绝妙的人生感悟,自觉智慧在日益提高。虽说对外境刺激的反应减弱,但对事物的洞察力、理解力却在增强。直觉的功能亦异常敏锐。不知是不是禅修现象的共性,即是,此时对大自然的感受力加强了,似乎能体会到大自然漾溢出的一种富有生命性的亲和力。对广褒的天空、无垠的旷野、奔流的江河,哪怕是一块绿茵、一株小花都产生出一种从未有过的亲近感。


        5楼2014-02-09 17:39
        回复
          经过一番艰难的心行功夫,至此,似乎可稍事歇息。就现实的生活而言,可以说我们终于找到了身心的归宿,发现了生活的真谛。因为我们分清了主宾,明辨了我们眼、耳、鼻、舌、身、意只是“我”的种种工具,应该受“我”的支配、使用和主宰。因此,也就结束了“我”长久的来反为它们所驱使、所束缚、所愚弄的历史。这是一个很重大、很有意义的发现或悟入。因为它重新建立了“我”的人格和自尊,确立了“我”在心国中失去长久的地位,独得了真正的独立和自由。但是,作为一个矢志了脱生死,发心参究向上一着的禅者来说,此时仅是个开始。因为,你虽明见了生命的觉性,但其实也,仍有一个惺寂的觉性存在,它的本质究竟如何?是如何能起大机、现大用的?换言之,我们以智慧之功勘破了心念的虚妄性,但这能“观”的主体又是谁呢?这些尤是禅修继续用功的目标。正如古人所言:“莫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山。”而且,就这小小的休歇之处也还得时时护持,不任其因循惯性,为境风识浪所动摇。
            至于末后的功夫,一则保任,如牧牛一般。二则在明师的指点下,穷究这能观的“我”究竟是谁,如咬铁团一般真参实悟讨个究竟。直至有一天桶底脱落,“翻身触破太虚空”,觉醒千年迷梦,方能“独坐大雄峰”,领悟最真实的人生气象。


          7楼2014-02-09 17: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