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心功夫的最初阶段实际上是个收心的过程。因为我们要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必须将惯于外逐的思维收回来观察自我。所以刚开始作观心功夫觉得很吃力、很紧张,往往愈观愈乱,不是心观念,而是念拢心,主宾不明,心念纷纭迭变,犹如乱麻,稍一松懈,好不容易收回的心马上又为外境转去。心里不仅不觉清静,有时反而愈觉烦乱,甚而会引起生理上的一些不适。其实,这些都属于修持过程中必然出现的正常反映。因为我们的思维惯性总是习于向外驰逐,关注于外部世界,而禅修的要求则是要扭转这种惯性,返回到内心世界上下功夫。于是理智与本能、改革与习惯的交战就产生了以上种种反应。一个肯于思考的人由此会发现:我们平时妄谈战胜什么、征服什么,而最终连战胜、征服的主体——自己的心都不能很好的了解、控制。这不正说明了我们心力的虚弱与无奈!
在这期间,一定要确立正见,反复研读、理解、领会佛法的基本道理,坚定信心,以防产生退却之心。因为与习惯了十几年、几十年的思维惯性斗争,确是件不容易的事。一定要毫不懈怠地于行、住、坐、卧时,观照每一起落的心念,清醒地知道当下的所思所为。
这样努力修持下去,在或长或短的一段日子之后,就会进入到“名符其实”的观心阶段。这时,外向思维的惯性得以控制,心灵内向性的观照力逐步增强。内心世界由混浊、杂乱开始变得清晰,心念的急流得以缓和,每一念的产生、消亡都了然于心,难以瞒昧,已能领略一点“独坐溪边任水流”的意趣。主宾地位朗然,真心逐步开始主宰心国了。尽管有时仍不免“随波逐流方;因循惯性,但能即刻立定足跟。由于心力向内集中,这阶段往往会出现对外境影响的反应减弱、迟钝和无谓现象。以往牵心挂念,耿耿入怀的人事,如今处之似乎超然了许多,疏淡了许多,不似以往那么熟络和投入了。并且由于只观当下一念,放弃了对所过之念的执著,还可能出现一些健忘现象。这些不能不算是禅修功夫的一点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