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诗作对吧 关注:3,761贴子:82,472
  • 5回复贴,共1

【吟诗作对】【技术贴】对初学者的启蒙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度娘。


1楼2014-02-08 19:27回复
    本楼纯属贝壳个人见解,如有不同意见,欢迎大家一起补充,共同进步。


    2楼2014-02-08 19:28
    回复
      再说说对联之中平仄的问题吧,这家伙事儿看着挺简单,可对于初学者来说却是头号公敌,要克服它也不怎么容易,有的初学者吧搁度娘那儿一搜,咵呲就出来了一批,什么《中华新韵》是吧~《平水韵》是吧~《词林正韵》对吧,哎呀妈呀,看的那叫一个脑袋两个大,寻思这都啥玩意儿啊?咋就这么多捏?您别急,听我跟您解释。
      以前在很多文学论坛里,只认《正韵》和《平水韵》,为啥呢,因为这俩都是古韵,看着都很专业,而且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古人填词的词谱,写近体诗的格律,包括写的对联的平仄都是按照古韵来的,您想啊,人家是古人呐,让他们说普通话他们也不会啊对吧,所以人家说的是话都是古韵,填词啥的就都按着古韵填了。可咱们不一样啊,咱都是二十一世纪的新新人类了,虽然有些地方的方言还是保留着古韵的,不过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就会有像我这样只会说普通话而不会方言的人出现,古韵也越来越难以掌握了,于是乎《中华新韵》应运而生,来了个【双管齐下】,《中华新韵》中规定:【只分平仄,不辨入声】。即每个韵部中发音为阴平、阳平的字,即为平声字;发音为上声、去声的字,即为仄声字。不再区分入声字。这样,每个韵部实际上自然分成了平声、仄声两个部分。用入声韵的词牌,用新韵时改用仄声。
      也就是说,在《中华新韵》里头,平声为普通话中的一声和二声,如“妈、麻”,仄声为普通话中的三声和四声,如“马、骂”。
      当然,初学者要根据自己的自身情况来定韵,比如说只会平水韵的,不必勉强学习中华新韵,而只会中华新韵的,也不必勉强自己非要学习正韵与平水。不过若您想要研究古人用律的问题,这《平水韵》还是不得不懂的。


      4楼2014-02-08 20:26
      回复
        我就只会新韵,就拿新韵说了哈。
        在开篇我提到了对联中“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平仄要求,但要提的一点就是,对联中忌孤平,度娘对【孤平】的解释是:“诗律术语。律语大忌。指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一字用了仄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三字用了仄声,全句除了韵脚外只剩下一个平声,故称”。这个大家注意一下就行了。而至于“孤仄”这个东西,其实权威方面是没有规定的,然而有些墨客为了音律的美观和展现自己的严谨,也会避免“孤仄”这种现象的存在,不过这是不必在意的,我们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为什么忌讳孤平呢?其实这也是为着一个语感的问题,说的专业点儿,还是那俩字儿:求稳。
        求稳有多重要?这么说吧,那就是展现自己对联功底的一个重量级标准。包括诗词中的“起承转合”,其实也都离不开这个“稳”字。
        当然,诗词会更难些,讲究也都更多,想在这条路上走,贝壳送您俩字儿:稳,熬。


        5楼2014-02-08 20:39
        收起回复
          关于对初学者的启蒙问题说到了这里,我想表达的也都差不多了,若您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可以在本楼回复,如果在贝壳能力范围之内,贝壳将尽力解答。
          如果有大神路见不平了,觉得贝壳误人子弟了,也请在本楼中尽情批判,大家一起补充,共同进步,当然,对于批判者,您首先要确定一定以及肯定真的比我懂得多。


          6楼2014-02-08 20:44
          回复
            up!


            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6-02-16 10: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