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说对联之中平仄的问题吧,这家伙事儿看着挺简单,可对于初学者来说却是头号公敌,要克服它也不怎么容易,有的初学者吧搁度娘那儿一搜,咵呲就出来了一批,什么《中华新韵》是吧~《平水韵》是吧~《词林正韵》对吧,哎呀妈呀,看的那叫一个脑袋两个大,寻思这都啥玩意儿啊?咋就这么多捏?您别急,听我跟您解释。
以前在很多文学论坛里,只认《正韵》和《平水韵》,为啥呢,因为这俩都是古韵,看着都很专业,而且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古人填词的词谱,写近体诗的格律,包括写的对联的平仄都是按照古韵来的,您想啊,人家是古人呐,让他们说普通话他们也不会啊对吧,所以人家说的是话都是古韵,填词啥的就都按着古韵填了。可咱们不一样啊,咱都是二十一世纪的新新人类了,虽然有些地方的方言还是保留着古韵的,不过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就会有像我这样只会说普通话而不会方言的人出现,古韵也越来越难以掌握了,于是乎《中华新韵》应运而生,来了个【双管齐下】,《中华新韵》中规定:【只分平仄,不辨入声】。即每个韵部中发音为阴平、阳平的字,即为平声字;发音为上声、去声的字,即为仄声字。不再区分入声字。这样,每个韵部实际上自然分成了平声、仄声两个部分。用入声韵的词牌,用新韵时改用仄声。
也就是说,在《中华新韵》里头,平声为普通话中的一声和二声,如“妈、麻”,仄声为普通话中的三声和四声,如“马、骂”。
当然,初学者要根据自己的自身情况来定韵,比如说只会平水韵的,不必勉强学习中华新韵,而只会中华新韵的,也不必勉强自己非要学习正韵与平水。不过若您想要研究古人用律的问题,这《平水韵》还是不得不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