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赛雪吧 关注:106贴子:7,381

【底稿】【原创】迷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搁了一年的稿子,再不拿出来晒晒就要发霉咯~~其实是个坑,还木有写完~~~~先发上半部~~


IP属地:福建1楼2014-02-04 22:01回复
    迷津
    日暮时分的渡口,总会见到这样一番景象:熙熙攘攘的人群逐渐散去,原本喧嚣繁闹的场面也慢慢冷清下来。偶尔江面浮过一两艘未来得及返回的渔船,也在这时候顺着渔火的灯光,急急忙忙地赶回家去。
    然而也有例外,就像现在一般,飞腾的黑色溪水卷起漫天的波涛,汇集在一起疾驰而下,奔向无边无际的万丈深渊。波浪的一角从崖边的巨石险险擦过,飞溅的水花便发出狂暴的怒吼,震彻天际。
    这便是离恨天的尽头,凡界通往神界的路口:迷津口岸。自有仙界一来,此地便成为修道之人所经过的必经之路。虽说是渡口,两岸并无舟楫的存在,方圆几十里仅有一筏可渡。即便是如此,由于其中凶险非比寻常,能够渡到对岸的人少之又少,因此此地亦成为当地人口中谈之色变的“禁区”。


    IP属地:福建2楼2014-02-04 22:02
    收起回复
      话休纷繁,且说此刻渡口的岸边,远远地来了一行人。未加细端,便也知此行人的不寻常:其中的一僧一道,生得风格迥异,形骨非常,实在可以用“惊世”形容之。而与之相反的则是他们身后的那一对少年,俊秀的面容衬显出不凡的外貌,一颦一笑之间万般风情尽悉堆砌眼角,恍然之间如仙域飘过的仙魅一般美好,让人不由一亮,为之多看了两眼。两少年无论形容举止,还是年纪模样都惊人地相仿。若是硬要指出些许不同,其中一位少年身上,还系着一块色彩莹润、光洁剔透的绝世美玉——而这美玉绝非寻常人所能拥有,这也恰恰昭示了这少年身份的不同寻常。
      一行人在渡口前停了下来,只见眼前尸野遍地、荆棘丛生,又哪里有一丝生机的景象?再汇合着黑溪的怒吼和野兽若有若无的嗥叫与嘶鸣,竟有如入了地狱一般,让人寒意顿生。佩玉少年的眼神在接触到眼前的景物时明显顿了一下,浓浓的恐惧之中闪出一丝复杂的神色,仿佛身边的一切曾经发生过一般,并不陌生。


      IP属地:福建3楼2014-02-04 22:04
      回复
        “宝玉”,
        听得此声呼唤,两少年一齐回过头去——原来他们的名字竟也是一致——却见原已走在前边的道人这时回转身,一瘸一拐地朝他走过来——那道人竟是个瘸子。只见道人徐徐走到佩玉少年的身旁缓缓开口道:
        “宝玉,这世间的事儿原都是一个理儿,好便是好了,了便是了了,便是其中有那么两件称心之事,也顿然稍纵即逝,若要执意留恋,那便会困入这万劫不复之中,永世不得回返。”
        未等这唤作宝玉的少年答话,旁边那癞头的和尚便接过话茬儿:
        “此处便是迷津渡口,过了这一劫,离仙境不远矣。此番去后,倒是可将那蠢物交割清楚,并着这情根孽债也一笔勾销,妙哉!妙哉!”
        那宝玉闻“迷津”一词心下一动,倒也未细探究那僧话中的玄机,也未察得他口中念叨的“蠢物”为何意,忙忙地问道:
        “常听得说这迷津之地凶险叵测,弟子此去定是凶多吉少,能否过得了此劫,还望尊师指点一二。”
        那僧笑答:“这迷津之中大有玄机,不同的人碰到此皆会遇到不同的事,汝能遇到什么,吾实也不得而知呢。”
        说毕,眼瞅着宝玉,又看了一眼他胸前的通灵玉佩,半响忽而又大笑道:“善哉!善哉!汝身上所配之玉,亦非俗世之器皿,此物灵验,倒可助你脱险,只有一件事需牢记:离岸之后,切莫往水中看。”
        宝玉还欲再问时,那僧拍掌朝着溪水喊了声:
        “是时候了,走罢,走罢。”
        而随着话音的落下,本就湍急的溪水愈发的急速起来,渐渐地竟旋转形成了一个深深的漩涡。原本浓浓的水雾也被一阵疾风划破散去。视野一时间便变得清晰了许多,不多时只见漩涡的中心慢慢浮现出一道黑色的影子,待影子完全浮出水面后,汹涌的涡潮便在霎时间平息了下来,顷刻便消失得无影无踪,只剩下依旧疾驰着的黑色溪流,在灰霾的天色下,发出嘶声的呐喊。


        IP属地:福建4楼2014-02-04 22:07
        回复
          黑影似箭一般冲破这水流的束缚,朝着宝玉一行人的方向驶来。随着距离的越拉越近,宝玉也渐渐从中看清来人的身影——原来是两个蒙着面纱的黑衣人,撑着一个木筏行驶在溪面。木筏在离岸边还有两丈的地方停了下来,正与他们遥遥相对。
          “这是木居士,旁边撑篙的那位是灰侍者。”身旁那位同名为“宝玉”的少年向他介绍道,“迷津之地无船可渡,唯一可行的便是这木筏。摆渡之人不受金银之谢,只渡有缘人过岸。”这话如此熟悉,让宝玉忽而想起在很久以前,曾经也有一人这般地对他说,如今命运又再次重合于此,而其中的心境却又迥乎不同。
          正在愣神之际,旁边的跛足道人早已一手挽了他的手,一手挽着另一位宝玉的手,大笑一声“走了”,足尖一点,人便轻飘飘地飞到了筏上。宝玉却回头,想看看岸上时,刚刚散去的浓雾又不知不觉地弥漫了上来,轻轻巧巧地便掩盖了来时的痕迹。


          IP属地:福建5楼2014-02-04 22:08
          回复
            木筏顺着溪水的推进,很快就远离了对岸,一路上虽有颠簸倒也平稳,这让宝玉一颗悬着的心稍稍地落了下来。岂知行驶到溪中央时,溪水曲曲折折竟分了三四个岔儿,水流倏地陡急起来,前头的浪花一浪接着一浪翻腾过来,令宝玉脚下一滑险些落了下去。未等他稍稍站稳脚跟,又一巨浪翻涌过来,宝玉此时怎顾得过来?身上、发梢皆沾着水珠儿,心下亦是慌乱作一团。好不容易过了这关口,水流也渐渐地和缓了,正待要平静些会儿,又听得水中朦朦胧胧地似有声音在呼喊着自己的名字。宝玉心下甚是纳罕,本欲要往水中探寻,又惦记着和尚的嘱咐,只得忍着性儿不作理会。偏偏水中的那声音不依不饶,一声接一声地不胜烦人,宝玉干脆闭了眼只是洗耳静心。声音在这时候顿然停了下来。宝玉长舒了一口气,遂睁开眼以为躲过一劫时,耳畔隐隐约约竟飘来一两声女子的哭声,一声高过一声,令宝玉整颗心都提到嗓子眼来。虽有所警觉,心内不由得暗自揣摩:这是谁家的女子,竟被卷入了这样凶险的地方,倘或是早死了的,定有什么冤情,化成鬼魅来这见不得人的地儿哭泣,待我且看看,也好趁此机会渡她一劫——彼时的宝玉只顾着这般想,却不知已入幻境也。只这一念头,再往水中看时,却是大大地吃了一惊:水中倒映着的一张张脸,不就是自己慕思夜想的那些人儿吗?只见:宝钗雍容如牡丹的冷艳,黛玉脱俗而风流的清丽,还有兼美那曾经风华绝代的笑靥,都随着水流一一地呈现出来,每张面孔都曾经那么地熟悉。又一晃眼间,鲜妍明媚的光华不再,朱唇美颜逐渐被憔悴与苍白取代,一个个地变得扭曲狰狞起来,最后化为靛面赤发的凶恶夜叉,在众人还没反应过来之前破水而出,直直地朝宝玉扑来!宝玉只大叫了声:“不好!”便感觉身子一沉,人便被夜叉拖将着,在汹涌的暗潮下坠入了暗无天日的水底。


            IP属地:福建6楼2014-02-05 00:40
            回复
              草,如蔓的水草席卷而来,在接触到身体的一刻化为万千银丝缠绕进心底,同时也把带进心骨的丝丝恐惧传递了出来。四周皆是浑浑沉沉的一片,唯独意识却是清醒的。黑暗似有生命一般快速地噬灭了一切,天地,山川皆湮没不见,只剩下了唯一的一双眼睛,深藏在最黑的黑暗底层,如利刃般冲破层层束缚,直直地透视了过来。宝玉只觉得在银丝的缠绕下,身子愈发地沉重,而身体内的灵魂却因此不受束缚而发生了“蒸腾”似的上升,最后意识竟然慢慢地抽离出本体,悬浮在这黑暗之中。
              传说人之魂魄,在离开肉体的那一瞬,会有如回光返照般显现出一种特殊的幻觉,然后三魂离开七魄散尽,终归于忘川之下。彼时宝玉的魂魄刚抽离肉体,便感觉有一丝莫名的情愫悄无声息地融入神识之间,揭开了记忆中的种种过往。回忆,如清晨的潮水一般开闸而来,有美好的,亦有痛苦的,这些个想忘也忘不了的东西,蛰伏于心底,便是时过境迁,也究竟是难以泯灭。幻境中,他依旧住在那满目皆红的院宇内,享受着锦衣玉食的奢华生活;下一秒,便成为了世人最为不齿的乞食者,沦落在京城外无所依靠。都道好事多魔,原来这人世间的衰荣也只是朝夕间罢了,无常莫测。一时间,宝玉似有所悟。


              IP属地:福建7楼2014-02-05 11:22
              回复
                可惜的是,这顿悟来得太迟了,意识渐渐不再清醒,浑浑噩噩之间宝玉只觉得自己的魂魄正在渐渐散去。就在灵魂快要涣散的当儿,黑暗中的那双眼睛如同长了魔力一般,牢牢地将即将飘散的魂灵定在了半空之中。
                “宝玉”
                一个声音恰在这时不偏不倚地响起,这次的源头却不是来自水中,更像是飘进了心底,亦没有了方才鬼魅的煽动与蛊惑,波澜不惊的话语不带着一丝感情,却又像洞悉一切般淡漠平和。
                这又是谁在说话儿?想开口询问时,宝玉却发现自己无法动弹——神识已溢出七窍之外也,虽然疑窦重重,却也在听了这声音之后,莫名地有了一种安心的感觉。
                至少,不是如魑魅那样的妖孽,这样一想,宝玉的情绪也渐平复了下来。
                “宝玉”,却在平缓间,那声音复又响起,“汝所看到的这一切,皆是汝内心真实之反映也。
                “情之取舍,于事,于人,皆同那双面的风月之鉴,只可窥其反面耳;惜世人都谓痴情,孰不知痴情者亦会为情而误,为情所伤。另有凡夫俗子,终日只知以正面取悦——故千百载过,陷此迷津之中,再不能渡者甚众。若要逃出此情劫,非心性明冽、慧达超群者断是不可。
                “汝天资颖悟、心性灵通,是难得的慧根。只可惜天生生成一股痴情耳,必然会有此情劫,这也是命运之数,冥冥不可逃也。若能参透情内的玄机,便可出这迷津之中。”
                言毕,那声音便消逝殆尽,只留几声空荡荡的回响,在黑暗之中尤显诡异,也让被困的人儿陷入更深的沉思之中。


                IP属地:福建8楼2014-02-05 11:24
                回复
                  玄机?一时间,宝玉感到无从下手。论理,自遁入空门后,与那尘世间的纷扰应是毫无相干,更别提有“情”这一说。可奇怪的是,那字似乎是得了符咒一般,深深地扎根在脑海里头。即使是在悬崖撒手之时,有着情极之毒心灰意冷万念皆没的当儿,都不曾将这痴心忘却。当年因一念之间,写下“无可云证,是立足境”,而与菩提定下了不解的机缘;而如今,半生潦倒之后,再忆起往昔,竟无法从中得到解脱,情之一字,于他,于他一生,归根来是个不可参透的谜。
                  色如祸,浅尝辄止也,当速归,委身于正道。
                  很久以前父亲的训话犹自在耳畔吹响,远远地,在脑海的深处似荡起一层涟漪,很多很多的画面接踵而来,再次填充着本该是空寂的心灵:
                  汝乃古今第一淫人也。。。
                  宝玉还忆起了这场几乎被遗忘的春梦,当年浑浑噩噩之中带他入梦魂之中,领略声色犬马,巫山之会的梦中人儿,如今模模糊糊的只剩了个影儿,再要努力忆起时,依稀竟连那日的情景也拼凑不清了,只有“意淫”二字,仍然时刻驻留在心底。开辟鸿蒙,谁为情种?人之万物之念,始于情,情根之萌,发于意淫。情与物,本即为一体,互不相离;
                  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
                  一句无心之词,却酿成了他第一次与佛的相依,与情的背离。那时的他尚未知晓,皈依只是另一种形式的逃避,而最后,终究也无法跳脱情之执念也。空的境界并不为无,绝情也并不能止于了,先前的臆想,不过是随手惹尘埃的迷惘之举,不值一提;
                  从此后只是各人各得眼泪罢了。。。
                  人生情缘,各有分定,不可强求——故缘尽则情空也。可叹昔日每每被情所蒙蔽,暗伤“不知将来葬我洒泪者为谁?”今细想来,情非能忘却,唯有悟空,才可化脱。


                  IP属地:福建9楼2014-02-05 11:25
                  回复
                    情,缘由尘世而生,由尘世而寂灭;
                    万物生生于轮回之中,循环而不息;
                    因空见色,由色生情;
                    传情入色,自色悟空。
                    无立足境,是方干净。
                    想到如此,宝玉心中顿觉大彻大悟,一片空明,忽而便感身上再无束缚,神识竟又在一念间归为本体,不禁喃喃脱口而出:
                    “世间皆可谓有情,也可谓无情;情,寓化于万物之中,而终归于一理。色空一际,非能相隔也。空寓于情,情在于空灵,则方与天地相融。如此,当与情相通灵,与天地合二为一时,心内自然明了,便可不再有情之杂念。”
                    言毕,再睁开眼时,只感觉胸口一阵悸动,一道耀眼的光芒从胸前疾射而出,照亮沉寂中的黑暗。光芒散尽后,复又睁开眼时,发觉身上已再无通灵宝玉,周遭亮堂堂的,习惯了黑暗,意外的刺眼让宝玉感到分外不适应,却发现自己身上干干净净的,竟安然无恙地站在来时的木筏上。旁边的宝玉犹在,瘸脚的道人却已无踪影了。再往远处看时,哪儿还有什么迷津?却见两岸绿草如荫,一条清可见底的溪流承载着小木筏,在碧波中缓缓而行。


                    IP属地:福建10楼2014-02-05 11:27
                    回复
                      是一切变化得过于突然,还是刚刚经历的所有,只是渡溪人辗转间的一个噩梦?
                      如梦哉?如幻哉?
                      只是现在,纵而有万丈雷霆也撼动不了他了,深深地呼吸了一口气,宝玉感到前所未有的畅快,似洒脱般不再有束缚。
                      万物无言,唯静方止。
                      远处渐渐明朗可见,对岸的轮廓也愈发地清晰起来——太虚终于到了。将要上岸的时节,宝玉感到耳后有一种熟悉而微弱的气息飘然而至,待转过头回望时,却又空而无一物,只有溪畔吹来的几丝轻风,微微地打破平静如许的空气,扰乱了行者的衣帽。
                      三劫三世,而今方休。
                      历历劫数,情兮归程。
                      是幻是真空历遍 闲风闲月枉吟哦;
                      情机转得情天破 情不情兮奈我何!
                      【END】


                      IP属地:福建11楼2014-02-05 11:28
                      收起回复
                        请看完这篇文的朋友,再耐心儿看完接下来的后记


                        IP属地:福建12楼2014-02-05 11:30
                        回复
                          【后记】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有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而到了《石头记》中,这样的理论被加以改进,写成了“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的四字谶语。而负责传抄此书的“空空道人”也因此易名为了“情僧”。
                          那么怎么来理解此四句话呢?我认为应该从佚稿中宝玉情榜的最终定论“情不情”说起。第八回中脂批云:“凡世间之无知无识,彼俱有一痴情去体贴”。 即对世间所有有情之物和无情之物都以一痴情去体贴。指对一切不情者用情,情于不情。而对于“情情”按脂砚斋解释就是对世间有情者用情,情于有情。这种解释看似合理,但仍有许多疑问之处。
                          首先,这样把宝玉捧成一个有爱无恨的神一般的人物,和原著是不符的。
                          其一,如此解释“情不情”和“情情”,宝玉是情及女儿,情及草木,情及所有无情,黛玉只对宝玉一人用情。大家知道,黛玉又何尝不是爱着所有美丽的事物,甚至为落花不受糟蹋而特意设一处“花冢”。那“情情”之说岂不狭隘。
                          其二,宝玉爱憎鲜明,绝不会用痴情去体贴所有无情。那些婆子妇人,在他眼里只是“鱼眼珠子”。又怎可说是体贴所有无情之物。
                          其三,宝玉待女儿们固然是好,但仍旧有公子的脾性,为一碗茶会撵走茜雪(第八回),会因晴雯的牙尖嘴利而愤然大怒说要打发她出去(第三十一回)。此“情”并不是天生成的“爱博”,也是有选择和变动的。
                          其四,宝玉之情,并不完全是天然生成,一成不变。他的情感也随着经历和感悟在不断成长与升华。
                          所以,我认为,“情不情”三字,与作者的“情观”有关,和宝玉的情感历程有关,也与八十回后的内容有很大关系。
                          按一般理解,佛教是无情哲学,根本否定自我情感。所以“情”和“僧”完全是不可能融合的。
                          但是书中云“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可见在作者眼里,所谓“情”字,并不仅仅是用一痴情体贴,而是一种更高级别的顿悟。
                          《红楼梦》中曾提到南宗六祖慧能,六祖惠能是南禅宗重要的改革先导。他掀起的宗教革新运动,改造了无情成佛的观点,提出了“无情无佛种”的新佛性本体论,强调“心地含情种,法雨即花生,自吾花情种,菩提果自成”。
                          这就说明禅宗佛性本体论并非绝对排斥情感,而是“佛种”亦可含“情种”,“情种”也可证得菩提。
                          从《红楼梦》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借宝钗之口对六祖惠能的推崇(第二十二回),这种以本心至高无上,打破一切形式的束缚和神圣权威,大胆的怀疑精神和鲜明的自我解放,正是曹雪芹一生的追求。所以,在作者眼里,“情僧”正是顿悟的终点,也是宝玉情感成长脚步的终点。
                          “空—--色----情----色----空”的转变过程与“情----不-----情”是一种对称的暗合,最终“情”与“空”相互涵融。
                          “空”指顿悟者空灵形态的表现形式,而不是指舍情归空的空无。而“情”已由具体的痴情表现上升为抽象的涵情境界, “情”已形而上化。
                          “情悟”正是这种无形无迹,情至深而空明澄净的状态。
                          所以,“空—--色----情----色----空”和“情----不-----情”,是作者用不同的形式表示了宝玉对情感的认识过程以及认识的终点:“情悟”
                          在第五回中,警幻亦指出“汝今独得此二字,在闺阁中,固可为良友,然于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百口嘲谤,万目睚眦”。因此,在“痴情”遭遇现实的情感颠簸和情感悲剧时,必然使宝玉多情的灵魂遭受折磨。泛情博爱给他带来无尽苦恼,使其忧心忡忡又无可奈何,身心交瘁而回天无力。其敏感的心理必然承受痛苦的情感煎熬,因“情痴”而“情伤”,因“情伤”而“情灭”,因“情灭”而“情幻”,因“情幻”而“情悟”。“情痴”是其情感本身的特质,“情伤”则体现了情感的现实悲剧性,在情感本质与现实悲剧的矛盾之下,情感经历空与幻的反思和探索,最终得到情悟,使“情”升华到至高,达到空灵无迹的境界。
                          《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正验证了警幻所言。在此过程中,宝玉之“情”亦随其经历而逐渐走向“情悟”终点。因此在出家为僧的过程中,宝玉悟透情幻,最终彻悟,情观战胜空观,达到情空相溶的“情悟”境界,渡出迷津,情归太虚幻境。故终曰“情不情”。
                          至此,整部《红楼梦》自然环成,收尾相呼。情起太虚情归太虚,堕入迷津终复渡出迷津。与中秋诗起中秋诗收一样,最终以情起以情结。
                          但是,“空”是相对于“色”存在的,“有”是相对于“无”存在的,彼此之间还是有对立面,所以宝玉之悟,终究到不了佛教的最高境界。因此在第二十二回中,脂砚斋才又指出,尽管宝玉已“悬崖撒手”,但“始终跳不出《警幻情榜》中”。即始终跳不了情,成就“无我”之境界。
                          最后,一僧一道的分工是很明细的,僧渡女,道渡男,所以最终渡化宝玉的只有渺渺真人和甄宝玉两个人而已,那和尚的出现是为了点化通灵宝玉,致使其重回青埂峰(第一回施法变宝玉,甄士隐梦中也是他拿出通灵来的),和宝玉的最终渡化无关。
                          【==参透这个领域耗了某白好长时间,果然参禅不能,木有慧根默默飘过TT】


                          IP属地:福建13楼2014-02-05 12:12
                          回复
                            小白白写的,定是极好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4-02-08 12:15
                            收起回复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4-02-11 14:2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