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弦九韵吧 关注:96贴子:3,092
  • 6回复贴,共1

古风填词八阵图 结构框架、词格、意境、押韵、格调、修辞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构思、词格、意境、押韵、格调、结构框架、修辞、灵感等八个方面,故称八阵图。科普一下,大神请自动忽略,此处略去一万字。。。
古风填词的出现脱胎于宋词填词,因颇有异曲同工之处,古风的出现亦是介于诗词之间的一种填补,与之不同,没有诗词的严格格律平仄要求填词者迁就声韵,所以更多了一份灵活性,更多的第一取决是曲子和词的契合度,而对于乐曲的聆听和感悟也会成为灵感的重要来源之一。反复聆听乐曲,揣摩曲意,才能按照乐曲的意蕴填出与曲子相得益彰的词作来。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有四个朝代的重要文学形式与音乐有关,即春秋诗,西汉乐府,宋词和元曲,它们都是用歌声唱出来的音乐文学作品,这四个朝代横跨了中国古代史的一千余年,试想在一千多年里我们祖先的文化娱乐其主要形成是歌曲,这不能不说是我们中国音乐界的自豪。
在这个网络歌曲横飞的年代,古风歌曲在网络歌曲中俨然成了一枝独秀,喜欢古风歌曲的人也越来越多,唱歌好的人也越来越多,但是在创作古风歌曲的过程中,编曲是一个最不容易的环节,但填词却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歌词作为歌曲的两大要素之一,它和旋律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一首优秀的歌曲不仅要具有优美、流畅的旋律性,同时也离不开好的歌词作为基础。
填词与写诗一样,也与别的文学作品创作一个原理。都要意在笔先,情在笔先。写一首古风歌曲不外于两种途径:一是依照写好的歌词谱曲,二是依照已有的曲子填词;这两种方法现在都经常使用。对于许多音乐基础不足的朋友而言,作词(或填词)相对容易一些。
古风歌词与现代词不同,古风词更注重意境、韵律、情感,从选曲到选材再到填词创作都不是能轻松容易搞定的。古风词不需要局限于爱恨离愁,很多历史典故、人物传记也都能用来作为题材,相比之下,古风歌曲比现代歌曲内容更丰富,技术含量要求更高,也是大众更容易融入参与的。
古风歌词和诗词有着极为相似的特点,都具有短小、精练的特征,并且在古风词中也常常会利用一些古诗词,但是诗词毕竟是诗词他,它和歌词还是存在一定的区别,所以在歌词写作中应该汲取诗词的精华,而不是一味的死帮硬套。
诗歌创作的经验也能给歌词创作以很大的帮助,其中最显著的就是成功诗歌的创作能使一个人的文笔更精练、更准确、更富表现力,这些对歌词创作都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诗歌有别于其他文体的最大特点有三:语言精练且更富有韵律,表现手法更有力度,结构更严谨。诗歌在相对较小的篇幅内要想有动人的表现力,不做到这三点是不行的,歌词也一样。从本质上讲,歌词也具有诗所具有的艺术特质、表现技法和情感特征,但它和诗之间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歌词为了能够配上曲子唱,在结构、语言、韵律等方面要受到音乐旋律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它又反过来制约和影响着旋律。


IP属地:陕西1楼2014-02-03 17:49回复
    二、【灵感】
    古风歌曲填词的灵感一般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曲风,而是词作个人的思想。古风歌曲可以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豪放派曲子一般适合征战、帝王等剧情词,婉约派曲子可选填的故事题材就比较多,爱恨离愁是最常见的,但同时也能从《诗经》、唐诗宋词等文献中获取题材,也可以写历史人物,典故等。(例《大唐红颜赋》《采薇》《春弄》)。抒情词的灵感往往来源于一首诗词,一栋古建筑或是一个风景,一副画面。
    灵感是突发性的、稍纵易逝的,如何获得灵感呢?
    (1)生活体验与积累
    在古风词中,不管是剧情词还是抒情词都能加入词作对生活的感悟,生活的体验和积累是灵感的摇篮,就像辛弃疾的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心理状态和环境
    灵感的产生往往都是在创作者没有特能喝准备下忽然迸发出来的,灵感的获得是一种被动的思维接受过程,而非主动所能获得的。很多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创作者在无意识的心里状态下获得的灵感,当我们缺少灵感的时候,可以看一些古诗词的书籍,古诗词里的诗句和意境往往都能给我们一些创作灵感。当这些灵感在我么大脑中一闪而过的时候我们就要紧紧地抓住,并且把思想高度地集中在灵感的焦点,充分发挥自己的主管想象力,进一步地使灵感得到扩大。
    (3)学会思考和创造
    思考是获得灵感的必经之路,我们在获得一定的灵感之后,哪怕只是几个词语或者句子,我们都要在此基础上思考它的发展和延伸,通过自己的想法来使自己获得的灵感得到发展和延伸,使这首词不脱离主线却也能丰富起来。其实,灵感是人皆有之的,只要认真地感受生活、思考生活,灵感随处可见。
    自己创作歌词的灵感其实是来自生活和看书,我常说一个人如果很会写可能是谈过刻骨铭心的恋爱,就可以写出几百首歌词和小说,重点不在于经验的量,而是在于经验的品质以及你自己的天份,说穿了天份是很重要的,我不能用一种方法去告诉大家灵感要怎么培养,有些书是可以去刺激想象力和观察力,但是它是不是就能成为对文字及图像的创意我是蛮怀疑的,任何的艺术工作者一定有七成以上是天份,剩下三成就是靠努力,每个人追求灵感的方式不一样,我觉得大家都要试着去寻找和自己最对味,频率最接近的一种培养灵感的方法。


    IP属地:陕西3楼2014-02-03 17:57
    回复
      2025-05-30 05:13:34
      广告
      五、【押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构成诗词音韵协和的重要因素。
      所谓“押韵”,就是将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之有规律的出现在诗词的同一位置上。一般情况下,同韵字都出现在每一句的句尾,因韵尾相同,因此又称“韵脚”,押韵实际上也就是将韵脚相同的字放在句子的句末,使之形成音韵上回旋的美感,形成音韵谐和的整体效果。
      押韵在我国古诗词创作中有着悠久的传统,因此,对于押韵的知识,我们可以从大量的古典诗词中去借鉴顾融的创作精髓。
      古风词的押韵相比现代词是比较严格的,押韵是歌词韵律的基础,押韵的技巧也是歌词创作的基本技巧。
      押韵的几种方式:
      (1)严格押韵:严格押韵是只每句都押韵,整首歌词从头至尾都采用同一个韵脚。
      (2)近韵通押:是指将一些韵母发音相近的字也纳入押韵的范畴,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词汇的选择空间,可以更大程度地来丰富歌词的语言色彩。
      (3)大致押韵:大致押韵是只大多数句子在韵脚上保持一致,个别句出现不押韵;或者采取“听韵通押”的方式,保持韵律格调的基本统一,但非严格押韵。
      (4)中途换韵:是指在一首作品中有规律的变换韵脚,但不是一句换一个,而是根据段落来,一般的中途换韵都出现在“主歌”和“副歌”之间,即“主歌”一个韵脚,“副歌”一个韵脚。
      在填词过程中韵脚也不是随意选择的,一般都根据曲调来选择,比如曲调比较高的一般选择“ang”之类的开口音,这个要根据音乐来定,是为了让演唱者唱起来更轻松上口。古风词中的韵脚一般为“ang”“i”“ian”“eng”“o”“ao”“ei”“iu”“uan”“a”“u”等。
      押韵是一方面,用词又是一方面,用词的精到很难于一朝一夕修炼二成,毕竟大家不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对于古代的意向也只能十成之三四,知者用九成,是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才能更上一层楼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回归古诗词的阅读,只有那之中的用词意蕴才最精到。那怕是拿来一本没有注释的全宋词随手翻一页,不知名词人的词作也会让你受益良多,人家是古人,慢慢的读多了自然又凝淀。所写的东西也会愈加深刻。
      谈到古风,或者说诗词,一定会遇到关于押韵的或多或少的问题,其实押韵本来是很基础的问题,并不需要特别的来说明的,但是因为之前很多朋友都探讨并提出过相关的问题,加之语言学专业可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便特别为篇章来说说自己的心得。第一个大问题,押韵的标准是什么?我是不是应该用平水韵。问这类问题的朋友很多,似乎很多人都很喜欢,甚至很执着于平水韵,或者是古韵,或许是认为这样更接近古风,甚至是古的本身,但我觉得这是一个错误的概念,或者说这样的理解是在给自己制造困难,也是一种误解和扭曲。为什么这么说呢?汉字的组成包括字形,字音,字义三个元素,而在这三个元素中,变化速度最快的是字音,其次是字形,最末也就是字的意思。所以才会每朝每代都有自己修订的韵书,比如唐韵,宋韵,之所以有这些韵的原因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边上字音的变化太快,不得不更新规范。同时,在古汉到现汉的演化过程中,很多声音已经消失,比如入声。那么古韵中入声的字写在现在的古风词或者诗词里面到底该怎么念呢?就是没办法念了。再如《楚辞》,楚辞之所以叫楚辞,本意是楚地方言写作的诗歌,也用的是当时的读音,现在也是不得而知当时的读音的真实面目,那么现在的“楚辞”的概念和古代也不一样了。试问旧的字音变化消失无从考据了之后,又怎么能用旧了的标准来衡量现在呢?我们的古风的概念本来也是用现代汉语,复古宣扬古典文化而出现的产物,是带着新的思想的,所以不用平水韵和汉韵也并非非理论上对古风二字的不遵。
      既然针对现在的字音读法已经修订了新的韵书,自然是用新的标准要求新的读音预言了,所以我的建议是查阅或者参考《中华新韵》,而非平水韵。再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篆书也是汉字,但是现在正常交流用篆书么?现在的书写体汉字是简体标准字形,篆书也是汉子没错,但是用篆书写字对实际交流只会增加阻碍,除非篆刻一类专门需要,用于交流则多了炫耀之嫌。第二个问题,押韵是不是应该押韵母?那为什么有时候韵母是一样的但是读起来却很拗口呢?其实这里的押韵又出现了一个误区。一个韵母可以分解成韵头,韵腹,韵尾。简单的说,韵头是介于声母和韵母之间的存在,又称介音。而并非每一个韵母都有韵头韵尾,但是每一个韵母都一定有韵腹,而押韵所押的内容其实并不是整个韵母,而是韵腹。再简单的说就是并不是说韵母是什么,韵腹就是什么,所以有时候就会出现这种问题,比如第一句结尾是盼,而第二句结尾是间,然后奇怪的发现,为什么押的都是an,但是却很拗口呢?问题其实就出在韵腹上了,盼是an,但间其实就是ian了。判断韵腹的方法是每一个韵母都有对应的转化出对应的韵腹,不过要求记忆这些太麻烦也没有必要,讲这么多只是想从原理上解释为什么同韵母却不同韵的这种现象会存在。也创作的时候,也不要尽被韵母迷惑,写完之后仔细阅读就可以发现是否有押了韵却拗口的所在,有的话就自然要改了。所以总之一句话,押韵除了看韵母是否没有错之外,也要实际注意阅读,是否真的通顺,押韵。因为韵腹的关系,也就实际上生发了第三个问题,就是押韵的时候是不是只能压一个韵母。
      其实古人的押韵也有宽韵和窄韵之分,所谓宽韵,指的就是临近的几个韵也可以,而窄韵则是很明确的一定是哪个韵格的就一定不能错。举个简单的例子说明,如果第一句子结尾是“风”,第二句结尾为“中”,则韵母分别为eng以及ong,实际上韵母不同,但阅读演唱却无不可,就是押宽韵的典范,韵母不同却不影响读音的一个原因也是因为韵尾都是ng的原因。填词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我其实也不喜欢这些专业的语言学知识,但是说这些还是为了解释清楚因果始末,有时候明白了因果也或许有利于理解和操作。古风的作品如果是歌词,那么自然以最后的演唱和整体效果为主,即使是朗读,也都主要是看是否琅琅上口,所以完全没有必要因为死韵拘泥压抑了活的文章,总之一切为古风诗词的整体效果服务。第四,一首比较长的作品是不是要换韵呢?有时候一韵到底又要尽量的避免重复真的很难。确实,一个韵部的字和读音本来就是有限的,又要避免减少重复,对于大段或者过长的歌曲诗词确实不好操作,而且还要估计到内容,不能为了押韵而写出莫名奇妙的东西就更难了。那么这个时候为什么不换韵呢?试想以拼凑压韵写出匪夷所思的句子的硬伤和换一个韵来避免生拗硬凑,到底哪个好一些?请记住较长的间奏或者主歌副歌之间,都是可以考虑换韵的所在。长的间奏会较短的淡化之前的韵,不突兀。主歌副歌之前也可能乐曲的感觉不同,比如副歌非常激昂,而主歌则是大战前的宁静,不同的意境选择不同但是可能更适合的韵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总之不要怕换韵,这是为了避免硬伤,也是累计一韵到底的功力的一个必要过程。前四点相比较而言属于比较知识性的关于押韵的问题,而后面的两点则是属于比较技巧性的。刚才说过不同的意境不同的韵效果不一,原因在于每一个发音的时候口形不同,称之为四呼,开口,齐口,合口,撮口。
      无疑,想ang这样的发音就是开口了。不同的发音对应的口型不同,而齐口的yi比起开口的ang气势自然相差甚远。所以根据这点,加上每个人不同的写作习惯,也该也可以归纳出自己写作的时候什么类型的曲子用何种韵更好。当然我并不鼓励固定创作模式,因为一个韵下面的字毕竟是有限的,这样很容易造成故步自封的局面不容易突破而自己抄自己,但是有时候在特别的风格下选择相对合适的韵未尝不是一个好办法。最后一个就是真正来说诗词最难的了,就是不是每个句尾想用什么字就能用什么字啊!虽然韵部的字有限,但是很多字是用不上的,不可能用完韵部却还是没有韵压,这就是诗词的难度所在了,并不是想写什么就可以随便写的,要注意美感啊意思啊。总结多年经验想到一个办法,可以称作借尸还魂。。所以借尸还魂就是替代调整的意思,不是喜爱的意思只能用喜爱这个词,还可以用钟情等等,汉字之所以博大精深就是因为同义词众多,比如下面这组,钟情,倾慕,爱恋,痴心等等,其实上面的词只是随便说的,意思都差不多,但是韵母却不一样。有时候写到最后,可能不在韵上,但是稍微调整试试同义词代替或许就可以有好的解决了。而在各种替代之后还是搞不定的话就只能加大借尸还魂的力度了,就是调整句子内部的词语顺序。随便写一句比如:落日斜阳射大雕。(随便写的大家无视其本身文采)但是需要押ang的韵,大雕似乎不太好替换了,但是这个句子还是有七个字,就是这七个字的顺序还可换,这可以说是把同义词替换的方法扩大,变为同义句子的改写,假如改为:“射雕落处是斜阳”就可以解决韵的问题。一个句子的好几个词都可以用同义词替代,而不论古汉还是现汉的语法都允许倒装,或者成分提前等活用的用法调整语序,这样就可以比较好的解决押韵押不到的问题了。随手举得例子可能不好,但是确实写作的时候替代的办法却是我自己很喜欢用的。这些是我能想到的所有包括从语言学的角度上解释押韵的,关于押韵的一些问题和心得,只是希望对在这方面有问题的朋友有所帮助。我的语言学学的并不是很好,如果有专业知识出错的地方,敬请指正以避免误人子弟,那么不但没能帮到别人,反增恶业,罪过便大了。其实这些问题都比较基础没什么高深的所在,只是希望能帮助到需要的人。


      IP属地:陕西6楼2014-02-03 18:05
      回复
        七、【结构框架】
        搭好歌词结构框架
        歌曲与诗的最大不同,就在于结构形式的规范不同,这种规范只能称作大体规范。不规范与规范是相对的,初学写作必须了解清楚歌曲的基本规范。
        我们强调的是歌曲有其独特的风格韵味,也有它优美动人的语言,如果初学者忽视歌词创作必须符合歌曲曲式结构的规律,就是最大的错误。
        一个词人的思维逻辑常常表现在他们结构布局上:
        大结构DD段落 小结构DD成次
        结构原则:
        1、歌词结构必须服从所表现的主题思想感情,人物活动,情节发展,环境描写,感情延伸的需要。
        2.歌词的结构安排,必须符合事物、故事,情节内在联系,要合情合理,合逻辑。
        3、结构安排要层次清楚,连贯,简洁。
        4.歌词结构应充分考虑歌曲载体,演出形式等因素,因形式不同而结构不同。
        一般流行歌曲的结构是主题(A),副歌(B),过渡句(插句)(C),流行句(记忆点)(D),桥段(序唱,过门,间奏)(E)等组成,一般来说,单二部曲式最为多见。
        主歌:
        主歌是流行歌曲中的主体,就是主要段落,也是流行歌曲民谣的基本段落。在许多歌中,就是四句左右的分节歌,不断重复A1A2A3A4.。。。中间有些小变化。
        主歌往往在A1/A2中描述有关人,事,时间,地点,特定情绪的重要过程,换句话说就是将有血有若的细致描写,具体描绘,情节叙述都放在主歌内完成。
        副歌:
        因为副歌有重复,对比两大功能,副歌就成为流行歌曲必不可少而普遍采用的曲式结构。这就是A-B的基本曲式形式结构,大部分歌曲的流行句式,记忆点都设置在副歌部分。
        写好副歌,甚至先写副歌部分,是许多流行歌曲作家常常采用的写作步骤,并获得成功。
        副歌的动能:
        1.对比性:在节奏上,情感上一定要与主歌形成对比,为曲调提供较大的对比变化。
        2.重复性:在流行句式上获得重复或变化重复,是流行歌曲传播最重要因素,不可不在意,但也不能对情绪加以制。
        3.发展与概括性:歌曲的高潮往往设计在副歌内出现,而高潮的内容往往要求概括性。
        流行句记忆点
        歌词中流行句或记忆点的设置方法:
        1.以歌名为核心的流行句,是设置流行句或记忆点的第一种方法。
        2.在主歌中设置流行句或记忆点
        3.在副歌中设置流行句或记忆点
        过渡句,插句,引导句
        可以称为副歌前的导句,也可称为A,B间的插句,过渡句,一般二句到四句组成,最好不要超过主歌或副歌,否则会喧宾夺主。
        间奏,桥段
        间奏通常出现在歌曲中间三分之三处的段落,目的是为了—改变—和扭转歌曲的调性关系,让情绪和气氛产生对比和变化,使听觉新的冲击,就像之间的一个大呼吸点。
        1、演唱时桥段,需要歌词中给一个新信号,新信息,有时用衬托词搭桥
        2、演奏式桥段,这是典型的间奏写法或独奏SOLO,或用节奏型,或用齐奏等等,总之,演奏式桥段,即间奏,应尽量避开主歌,副歌的主旋律,以发展新的乐思为好。
        句式
        一个完整的句子,是整个曲式的最基本单位,也是主要的语言节奏单元,一句词往往由若干音节组成,由此形成的抑扬顿挫,同时也形成音乐节奏形。
        歌词的格式如果你只是填词的话,那音乐的走法已经限制了你,例如这个音乐是很流畅的,或是只有一段大A的歌,有很多歌是这样子的,所以你不用在去烦恼格式,如果你在家里凭空写一个词,没有人和你搭配旋律,多少要注意一下,否则就会写成一个散文和一个诗了,因为诗基本上的格式并没那么重要。如果你参照现在流行歌曲的歌本,你会发现段落的区分有种标准,是四句就成为一个A、A1后面一个A2,又四句为一个B1和B2,这是最标准化的一个写法,A是三行一段,或者有的人是A三行,然后B又变成四行,如果会作曲的人就知道,写到副歌时会加一些旋律,那是很自然就会表达出的一种情感,这跟画画一样,并不是在格子里着色,我想有心的人多去参考现在发表的歌词,你就会找出格式还是很多种,但是完全没有格式的词,它到底是个词吗?一个音乐人拿到这些文字,他很方便去谱曲吗?这是作词人需要去考量的。


        IP属地:陕西8楼2014-02-03 18:07
        回复
          八、【格调】
          所谓格调,即是文章风格特点的表现。在我看来,一个人的作品到达一定数量,或者说是一定层次之后,才会谈论风格的问题。但是不能因为格调高难,就不在意自己的作品格调如何。当然,在一个人作品初期,开始摸索,和学习写作诗词的时候是不可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的,因为任何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起步,就以编曲而言,也要有扒带的基础练习。所以这篇文章可以看做一些关于进阶篇的心得。
          想写关于格调的文字很久,但是总觉得自己也不是十分驾驭的处,若是不能写得深入浅出,还请谅解。
          关于格调的古代理论著作最有名的应该为《诗品》和《词品》其中对每一种意境的特点进行了解析和阐述,而古风词的格调应该也是这样的,所谓文如其人,并不一定是说文字柔美的,人就硬气不起来。换一种理解可以是只有这个人,可以写出这样的东西,就正合了一人一种文风的道理了。所以这里就要考虑到如何才能形成一个词作者自己的风格了。好比唐人宋人,之所以会称杜诗为诗史,而说白诗近人,就是诗里的格调不同了。因为杜甫透出的对世事和时政的感慨多,所以史气重,而白诗则是因为用词较为浅显,其实对于古风填词也是如此。面对同一个大概念的意思,比如死,是用殁,还是用亡,还是用殇,或者用其他词,对于一个字的斟酌和选择,就可以看出作者的倾向。一个字的斟酌对于到了进阶需要脱形如神的作者是很重要的,之所以堆砌的作品不会让人喜欢,就是因为只是徒有其表,而缺乏一股精气神,所以到了求神的时候,对于字句的斟酌,就会让微妙感情的表达更过于清楚或者确切,而不是死只会用死。
          每一个作者都会形成自己的写作习惯,和倾向。比如说我自己就比较喜欢叙述多一点,站在第三的角度上相对客观,强于叙事逊于抒情。词作的重心偏重,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风格特点的走向。而要形成自己风格的过程就是要慢慢脱离对别人词的学习和前人诗句影响等等,建立带有自己特点的语言。当然这里指的不是过分的用生僻字来体现自己的品味或者学识多么超群,而是从多各方面,比如是文字透出的是犀利几分,叹惋又是几分。是完全的带入所写的第一人角度,还是旁观的角度,旁观的时候是如太史公一样有自己的褒贬,还是忠于历史,都是造就和风格成长的因素。
          脱形入神即使在短短的曲中注入了何种灵魂。写出一首词容易,但是写好,则要将思想,与所表达的客观所在合而为一。再举例说明,为什么很多词的出现率很高?名词或许有不可回避的因素在,但形容词却未必如此。豪放词多用慷慨大气之类的词形容,不过这类词其实只是一个概括词,是风格特点如何的形容,而并不能因为用了泰然,慷慨这类的词就是泰然慷慨了,如何泰然,如何慷慨,都没有写,直接下定论的写法,就很容易重叠写空文字了。若写一人傲骨,只写傲骨两字,也不知道是如何的傲,文词未有展开,却已写到尽头下了定论,自然也就不用论格调了。概括的词语本来应该是对格调的概括和形容,用来作词,也就下了一等。
          我们在诗词阅读中说一首诗词的格调高低,往往是划分层次的关机,有的作品虽然没什么毛病,但是总是觉得差强人意少点什么,少的就是格调中的神韵。而神韵更是强求不来的存在,就好像写字一样需要多次的练习,我想无论何种艺术,都是起步于摹习,但是模仿的东西并不是自己的,如果有志将学来的变成自己的,则一定要灌入自己的灵魂,慢慢的成长出自己独有的格调来。
          对于格调,自己也不敢说诗词能成一家之风,所以这篇文章更多的是提出了关于格调的重要还有一点点能想到的东西,或许不如前面的文章饱满,但却觉得不能因为怕写不好而不言明其分量,我信若能妥当处理其他关节,成一家之词也就不难了。
          【境界】
          王国维先生曾言读书三境界,今天也妄言一下填词境界的境界吧。大凡填词之人,十之八九由诗词起步,就将这二者并而为一。我相信愿意写诗词的人,都是爱极诗词的,开始的时候,应该会很想写诗词、不论填词还是诗词,那个时候会偶尔有典雅的句子,但整体而言,少些真情实感,会多些为写而写情绪在里面,但这总是好的。这个时候惠再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自己领悟许多多只属于自己的东西,甚至会有一天或几天不写东西就难受的感觉,我称之为起步练笔期,这个期间也需要有毅力来坚持,直到某天,或许你凡回去看那时你写的东西,觉得自己以前写的东西不好,觉得自己的诗词有些空洞乏味的时候,你就进境了。第二个阶段,或许比之前的写作速度会慢很多,但是你会努力的让你的词精致,情真实,寻觅意韵,不会为赋新词强说愁,然而前后对比,发现了进境,这个阶段比第一个阶段辛苦很多。因为激情在第一阶段燃烧很多,第二阶段则相对冷静,知道的多了,下笔的时候反而顾虑多了,如果在这个阶段,不能坚持的修改自己的词,还有固定的思维,那么很有可能前功尽弃,止步不前,这个阶段更需要多次的回归到诗词的阅读,沉淀情感。如果有一天,你突然不再去考虑古韵之类的,写的顺了,又开始一气呵成了,你觉得你的作品可以感动自己的时候,再进一步,推敲平仄音韵,再往后还要走多久,我也就不知了。填词是一个很累也很满足的过程,不会一马平川,但总会拨云见日。
          最后,再说说风格和歌手搭档的问题吧,如果自己有多变的音色,宽阔的音域和优美的声线。那么你一定是自己最好的歌手,因为不会,或者很难有人可以比自己更好。那么就要寻找一个声线你喜欢并且也喜欢你歌词的歌手为上。更多的沟通能让歌手理解更深,声线也要是与你的歌词风格,有刚柔之别。而在漫长的填词过程中,你也会写出自己的风格,有自己的习惯,比如抒情时候用物品来做线索。历史用年代来做线索,历史怀古风,或者现代古风等等。风格形成时,写作会日益稳定,然后记得谢谢你的歌手,好的歌手会和词作一起赋予古风鲜活的生命。


          IP属地:陕西9楼2014-02-03 18:19
          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手机贴吧10楼2014-04-16 09:36
            回复
              总算找到有用的东东了,拜谢楼主。


              11楼2014-07-05 12: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