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采蝇必须在妊娠期间感染特定的杆菌,才能够发育出正常的肠内膜(上图)。实验室中培养的无菌幼虫发育出了有缺陷的肠道(下图)和羸弱的免疫系统,这使它们更容易感染上引起昏睡病的寄生虫。图片来源:Weiss et al.(2013)PLOS Pathogens
其他研究也找到了微生物在动物发育过程中作用的类似例证。雌性寄生蜂(Asobara tabida)需要一种沃尔巴克体(Wolbachia)菌株才能够产生蜂卵。而发育中的小鼠如果缺少一套标准的微生物,肠道中便无法长出正常的毛细血管。据瑞典的一个研究小组2011年报告称,年幼的小鼠幼崽甚至有赖于肠道菌群来实现脑的正常发育。在成长过程中缺少正常肠道微生物的老鼠在测试中表现得异乎寻常地活跃和大胆,它们的大脑构造似乎与喜阴怕光的胆小同类不同。而将肠道细菌重新植入无菌鼠体内,虽然对于大脑已经成熟的成年鼠来说为时已晚,但它们的后代则恢复了正常的警觉。
波登斯坦说,多种生物中,母亲似乎都要为它们的幼崽做好微生物方面的准备。巨蛤需要微生物的帮助才能在深海热泉中生存,一些海绵和蟑螂的卵产下时便已经携带着细菌。臭虫产卵的时候,卵囊也随即沾上了妈妈富含细菌的粪便。幼虫一孵化出来,便要蹭来蹭去地吞吃掉卵囊——细菌从母亲向孩子的传递在动物界似乎广泛存在。波登斯坦指出,看来是时候考虑把这种现象当成一种普遍的规范行为了。他和范德堡大学的同事丽莎·冯克豪瑟(Lisa Funkhouser)8月份在《 PLOS Biology》上发表了一则声明,呼吁结束“无菌子宫的思维定势”。
细菌公告牌
凭借以基因方法探测微生物群落的新技术发展的例子不止于此。自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生物学家们就开始怀疑,在很多种哺乳动物中,微生物群落通过发酵不同的汗液、体液和排泄物,产生出独特的气味,能使特定社交圈子里有经验的动物成员据之分辨出细菌宿主的年龄、健康状况等等很多信息。
这种想法听来振振有词,验证它的努力却多年来驻足不前。来自各种哺乳动物气味腺体的细菌中,能纯培养的一般只有1至2种,有时5种。这么一点微不足道的收获似乎不足以揭示生物学家们认为在空气中弥散着的全部信息。
有了识别细菌的现代基因工具之后,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凯文·泰斯(Kevin Theis)和他的同事正在重新验证经典的发酵信息素假说。他的臭迹(scent marking)研究对象是斑鬣狗和条纹鬣狗。
鬣狗臭迹散发的气味“相当浓烈”,泰斯评价道。这两种鬣狗的肛门会外翻,朝草茎或其他合适的地标喷洒皮脂腺分泌的带刺激性气味的糊状物。泰斯说这种糊状物闻起来就像是雨后发酵的松针土。它能够携带领地信息,也能够传递嗅觉八卦,比如说谁正急于找个伴儿、谁已经怀孕了,或者可能病了。
鬣狗有很多事情需要靠喷一喷、嗅一嗅来搞定。斑鬣狗生活在由几十个成员组成的族群中,其间等级森严。“这就跟看肥皂剧似的。”泰斯说。条纹鬣狗独处的时间更长,组成的群体规模也小一些,但在觅食、休息和迁徙的过程中同样需要保持与同类的联络。泰斯说,到目前为止,仅仅在成年雌性斑鬣狗的气味剂中,他所发现的细菌的属的数目,便已经超过了先前15次对任意哺乳动物气味腺的研究中所发现数目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