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玄祖父-侯振挺
公元1876年,大清光绪年间,在东北松花江畔一个清冷的傍晚,北风凄厉,天上飘着雪,一个衣衫褴褛的中年人倒在路边的柴垛旁。他骨瘦如柴,生命危在旦夕,好心的路人给了他衣服和一些果腹的食品,才使他挺了过来。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他心中都有一个坚强的信念在支撑着:“要坚持再坚持,不能倒下。”
那么,这个人是谁?为什么来此,遭受着种种不幸与苦难,他就是我的玄祖父侯振挺,蒙阴县莲汪崖村人士,是前往东北地区千里寻父的。几年的奔波辗转,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方才来到松花江畔,无奈盘缠用尽,一路讨饭,又举目无亲,身患疾病,就出现了开头的一幕。
玄祖的父亲叫侯殿扬,生于大清嘉庆十一年(公元1814年),祖上善于经营,家道殷实,良田数亩,骡马成群。侯殿扬生的浓眉大眼,相貌堂堂,勤劳质朴,把祖业搭理的井井有条,性格桀骜不驯,家规甚严。那一年我的玄祖13岁,侯殿扬和友人外出经商,从此不知下落。
玄祖和族人用尽各种办法,花尽家中积蓄曾前往江南、江淮、安徽、河北、直隶、一带不断寻找侯殿扬,可是如同大海捞针一样,一点音讯也没有。大清同治十一年,玄祖42岁,夏收过后的一天玄祖召集二弟侯振荣,三弟侯振英,妻儿,围坐在母亲(本村公氏)身边,对家人说道:听从关内回来的人讲,曾在松花江一代见过咱父亲,这么多年以来为了寻找咱父亲,付出了这么多努力,今日是看到希望了。松花江范围之大,路途遥远、凶险。此去我如有不测,劳烦二弟三弟好好孝顺母亲。翌日跪别母亲,和家人一一道别,踏上了寻父之路。
一边沿途乞讨,一边打听自己父亲的下落,通过四年的奔波辗转,这一天来到了松花江以南的滨江县(今哈尔滨宾县),一饭馆掌柜告诉玄祖,我们这里有一个卖话梅的老汉,今年60多岁,姓侯,不知道叫什么名,只听说是从关外来的,经常来卖话梅。你就在我里干点杂活,等他的到来,玄祖必是千恩万谢。半月之后的一天,终于等到了同样是衣衫褴褛的老汉来此地卖话梅。四目相对,这么正是自己苦苦寻找的父亲吗?侯殿扬也喊出了玄祖的乳名,玄祖跪在面前,久久不肯起来,玄祖告诉父亲:您走后母亲大人,天天期盼您回去,眼睛都快哭瞎了,我们也一直在寻找您,儿不在您身边尽孝,让您受苦了....,侯殿扬说道:我对不起你母亲,和家人!家里人都好吧?玄祖说道:家里都好,您走了33年,“走时全家13口人,现在36口人,全家都盼您回去呢”。随后父子走到饭馆里面,要了几个菜,烫了一壶热酒说道:儿呀,为父当年在这里经商不利,欠下大笔外债,为了不牵扯家人,所以没有回去。现在债务已还清。为父我在这又成了家,已经有了你的三个弟弟妹妹,我回去安顿一下,我就跟着你回老家。振挺想和父亲一同前往。父亲告诉他:你要是回去了,我就走不了,你安心在饭馆等着,我稍后就回来找你。可是一等就是数天,就是不见父亲的踪影。忽一天,父亲托人送来点散碎银子,让其先回去!玄祖再一次陷入了悲痛之中,又找了父亲几天无果,哭够了,也哭累了。饭馆掌柜说,你在这里,你父亲是不会露面的,不如你先回家看看家人。等你父亲再来时,我们设法套出他的住址,你明年再来。玄祖强忍着巨大的悲痛,启程返回蒙阴……。
第二年,返回故里的侯振挺,终日郁郁寡欢对家人说:“咱父亲在外吃苦受累,不能接到身边尽孝,我死不瞑目”。我想夏收之后,卖卖粮食再去找咱父亲去。二弟侯振荣对大哥说,家里的几年的收成都给大哥做了盘缠,我们在家里忍饥挨饿,我们大人还好说,咱母亲和孩子哪里受得了,即使找到咱父亲,如果咱父亲就是不回来,该怎么办....玄祖对二弟、三弟、母亲说道:这次再去寻父亲,我一定要带其回家,请大家放心,如果带不会来,我也是33年不回家,留在父亲身边尽孝....。
秋收后的一天,玄祖启程再次踏上了寻父之路,孝心自有天助,玄祖再次找到父亲之后,是寸步不离,长跪于父亲面前。数月后侯殿扬告别松花江家人,跟随着玄祖回到家中,20多年后无疾而终,死后埋进侯家祖坟。
老年以后的玄祖为人厚道,能说善辩、也是方圆百里的大孝子、受人敬重。无论是谁家发生家庭矛盾或者是本县县令解决不了的难题,都是请玄祖父出面调解。有“说说道道,侯振挺”一说,至今传唱。
玄祖千里寻父的事迹,代代相传,1911年玄祖逝世后,有地方上报清廷,清朝宣统皇帝了解此种孝心之后大为感动,下旨拨专款立闲孝碑,以昭示后人。下达的旨意还没等送达,到了公元1912,中华民国元年,统治中国200多年的大清朝廷被推翻,此时由于战乱此闲孝碑没有立成,家族后代为其立了墓碑。文革“破四旧”的平坟运动席卷了全国,石碑被砸坏,有的用来筑桥、铺路。唯独此碑在家族的保护下,得以保存了下来。至今依然屹立玄祖墓前。
100多年的光阴一挥间便过去了,岁月湮没了多少如烟往事,侯振挺千里寻父的感人事迹,却被赫然记录在了《蒙阴民国志》上。它用真实的事例告诫后人,要孝行天下。
鲁蒙二十一世:侯可前
公元二○一六年十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