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bit吧 关注:41贴子:350
  • 1回复贴,共1

【实用】为什么作弊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论外挂的重要性!


1楼2014-02-01 16:24回复
    (文/MARIA KONNIKOVA)当学生在考场里坐下时,他就知道如何去作弊。但他怎样决定是不是要真的去作弊呢?逻辑推理?一时冲动? 对血液里的肾上腺素和大脑中的多巴胺的下意识反应? 作弊之举从来没断过,但作弊者到底为什么决定要这么做呢?
    早期理论
    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认为,作弊是由我们的道德发展程度决定的:发展得越高级,就越不可能作弊。据科尔伯格所述,随着年龄增长,我们会经历六个阶段;在这个过程里,我们的自负逐渐变少,能更熟练地对道德方面的问题进行理性思考。我们在发展中每前进一步,作弊的可能性就减少一些。换句话说,作弊就是缺乏道德毅力和教育的结果。后来有人提出异议,认为人们是根据情况选择是否作弊的。在1996年,心理学家、经济学家乔治· 洛文斯坦(George Loewenstein)提出了一个冰冷、理性的公式:人们比较采取不道德行动带来的利益和需要承担的成本,然后做出相应决定。同年,心理学家大卫·梅西克(David Messick)和麦克斯·贝泽曼(Max Bazerman)针锋相对地提出一个缺少了一些精确性但更为感性的理论。他们主张,作弊是一个高度主观的推理过程的结果;这个过程包括三种变量:我们如何看待世界、如何看待他人、如何看待自己。八年后,贝泽曼又增补了他当年的观点。他说,在大多数情况下,作弊与否的决定是在我们的潜意识层面做出的。它是各种情境力量作用的结果,而我们很难感知到这些力量也有可能根本就感觉不到。
    情境的作用
    大多数对作弊的现代研究探索的是情境对行为的微妙影响,正是这些小因素构成了我们每天做选择时的复杂背景。在实验室里,一种典型的用于测量作弊行为的方法是将受试者置于这样的情境下——人们认为他们的行为都是匿名的,不会被抓到。当然,在现实中,他们的行为是会被别人看到的。结果证明,几乎任何人在行为线索(behavioral cue)存在时都会作弊,哪怕这线索是细微的,是意识所觉察不到的。例如,一组心理学家在一系列的三个实验中发现,照明程度会影响作弊行为。在其中一项研究中,在光线昏暗的房间里的实验参加者比在明亮房间里的参加者作弊更多。虽然这两组学生在同一套数学题上的表现一样好,但根据较暗房间里的学生的自我报告,他们平均比另一组多正确解出四道题——从而多得到1.85美元,因为他们每给出一个正确答案就能得到报酬。作者认为,黑暗创造出了“虚幻的匿名感”:即使实际上你在黑暗中并不比在光亮下隐匿得更深,你也会觉得好像是这样;这使你更容易表现出在不具备这种条件时不会表现出来的行为。


    2楼2014-02-01 16: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