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ethoven: String Quartets
贝多芬的16首弦乐四重奏(再加上作品第133号“大赋格”)毫无疑问是弦乐四重奏这一音乐形式的登峰造极之作,也和他本人的9首交响曲一起成为所谓“纯古典音乐”(high classical music)的代表。弦乐四重奏这一音乐形式似乎特别受到贝多芬的青睐,他的弦乐四重奏创作也几乎贯穿他创作生涯的全过程:第一批作品18号的6首创作于1798年,而最后博大精深的5首晚期四重奏加上“大赋格”则几乎是他最后的作品(作品第127号的写作始于第9交响曲上演之后,而作品第130号的最后一个乐章是他生前完成的最后作品)。从还带有海顿风格的早期四重奏到最后似乎已经不受任何音乐格式限制的晚期四重奏,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承载了他最深邃的思想和最高深的作曲技巧。由于四重奏这一形式的特点,从听感上来说也许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起初不会像他的交响曲那样给人感官上的强烈震撼,但是久听之下那种结晶于音符之中的人类精神活动的精华,就像一种不可捉摸但又挥之不去的芳香, 能够滋润大脑皮层更深处的神经元。作个不恰当的比喻,贝多芬这些作品与其它一些“悦耳动听”的音乐相比,就像是黑泽明的电影与好莱坞大片,或约瑟夫·康拉德的小说与福尔摩斯探案集的不同。唯其不易把握、不好理解,这种经过对智力的挑战后得到的愉悦才能更加复杂、深刻和持久。
正如贝多芬的交响曲是每个指挥家都要攻克的顶峰, 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是每个弦乐四重奏组合绕不开的高山。也正如他的交响曲一样,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没有所谓“正确”甚至“绝对权威”的演绎, 只有在精神气质上相对接近贝多芬世界的演绎。
贝多芬的16首弦乐四重奏(再加上作品第133号“大赋格”)毫无疑问是弦乐四重奏这一音乐形式的登峰造极之作,也和他本人的9首交响曲一起成为所谓“纯古典音乐”(high classical music)的代表。弦乐四重奏这一音乐形式似乎特别受到贝多芬的青睐,他的弦乐四重奏创作也几乎贯穿他创作生涯的全过程:第一批作品18号的6首创作于1798年,而最后博大精深的5首晚期四重奏加上“大赋格”则几乎是他最后的作品(作品第127号的写作始于第9交响曲上演之后,而作品第130号的最后一个乐章是他生前完成的最后作品)。从还带有海顿风格的早期四重奏到最后似乎已经不受任何音乐格式限制的晚期四重奏,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承载了他最深邃的思想和最高深的作曲技巧。由于四重奏这一形式的特点,从听感上来说也许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起初不会像他的交响曲那样给人感官上的强烈震撼,但是久听之下那种结晶于音符之中的人类精神活动的精华,就像一种不可捉摸但又挥之不去的芳香, 能够滋润大脑皮层更深处的神经元。作个不恰当的比喻,贝多芬这些作品与其它一些“悦耳动听”的音乐相比,就像是黑泽明的电影与好莱坞大片,或约瑟夫·康拉德的小说与福尔摩斯探案集的不同。唯其不易把握、不好理解,这种经过对智力的挑战后得到的愉悦才能更加复杂、深刻和持久。
正如贝多芬的交响曲是每个指挥家都要攻克的顶峰, 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是每个弦乐四重奏组合绕不开的高山。也正如他的交响曲一样,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没有所谓“正确”甚至“绝对权威”的演绎, 只有在精神气质上相对接近贝多芬世界的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