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的90后吧 关注:1,746贴子:22,975

持续更新好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求粉
下面转文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01-29 21:32回复
    如果你是我的下属
      文/小川叔
      最近招聘,几乎都是85后和90后。
      找到一个靠谱的下属不容易。
      带一个靠谱的下属更不容易。
      大半夜睡不着,想着给新人做培训的时候应该说什么。
      于是在手机上啰啰嗦嗦写下培训要点,现在分享出来,权当做是一个爱装逼的老头子的胡乱言语吧,私人感受,看不惯的勿喷。
    1、做事很重要,但是更要学会做人。
      新人进入职场如果只是埋头做事,最后顶多是个兵,当不了将。所谓做人不过就是多笑点,多帮点,有事儿多主动点,这些“多”不会让你累死,但是会让你很快能融入这个团队,让大家记得你。
      多笑,多说,多问,少气,少打听。
      每个人都喜欢正能量的新人,背后打听和筹划一些扯淡的事儿,是很二的,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你打听的对象,谁是你的领导的对头,也不会知道你打听的问题会怎么被添油加醋的传到谁的耳朵里。
      所以,做积极正能量的自己。
      多说几个“我试试看”,少说几个“没问题”以及“我不行”,或许是最好的打开局面的办法。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4-01-29 21:37
    收起回复
      2025-05-10 16:11:16
      广告
      2、领导没有教你更多的义务,所以如何能让对方更多的教你,那才是你的本事。
        坦白说,新人来了就是干活,帮领导分担工作。
        所以做事是肯定必要的。
        领导为了让你做的事情能多快好省,可能会交代你一些流程或者经验,但是他能不能和你分享更多,取决于你的工作成绩和态度,以及你怎么对他。
        因为他没必要教你,而且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样的事情不少,他凭什么教你?
        浅薄的讨好固然是受用,但是不会太奏效。
        大家都是老油条出身,还能败给你这种小伎俩?
        所以真心对他人是必要也是根本。
        所谓的真心不是让你关心领导家门牌几号,生日多少,而是帮他做一个会议列表,提前发一个会议通知,吃早饭的时候发个短信问他要不要带杯咖啡,其实不过是最基本的人情往来。
        任何培训都需要交学费,你上班做下属,用不着学费,那好歹也要一点人情投资不是么?
      3、纠结是你自己的事儿,但是永远不要和你的上级以及同事闹脾气,因为没人欠你什么。
        新人入职场,跳槽一两次,多数原因都是因为迷茫,找不到方向。
        也会有自己选的这个职业自己不知道喜欢不喜欢或者能不能做长久。
        这种迷茫都是自己的,加之失恋、劈腿、外遇、这些个人理由,都不是你怠工顶嘴甚至闹脾气的理由。
        不想做了,想走就走的干干净净,没必要大发一通火,明天不来了,这样很没意思,而且我担保你有了一次,下一次也依旧会如此。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4-01-29 21:37
      回复
        4、有没有目标不重要,重要的是先留下来才能活下来。
          很多领导都会问新人目标,大多数都没啥谱,有一些二货会很自负地说我的目标就是做你的位置,这种是意气风发,也算是不错的。其实有没有目标并不重要,目标可以慢慢找,但是撑过试用期,留下来,活下来,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也许有人会说,这个工作有那么重要么?
          对不起,如果你这么看,那你不重视工作,工作也不会重视你。
        5.你的工资永远会比你付出的少。
          这是肯定的,所以你用不着不平衡,你付出的同时,你获得不仅仅是工资,还有经验。
          想加工资的办法除了好好表现就是升职,而你距离下一个位置有多远,你自己清楚,领导更清楚。
        6、做好随时清空自己学习新知识的准备。
          这句话是告诉那些转行的同学的,虽然每个门类都是相通的,但是清空上一个地方学到的东西,让自己从低姿态做起,你会更容易学到和补充到新的知识,尤其是换了一个门类和领域之后,完全新人的面貌去做事情,把自己清零会更容易找到定位,学得扎实。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4-01-29 21:38
        回复
          7、学会使用图表分析问题,学会自我总结。
            图表是最好的概括方式,小到一本书,大到个人理念,你可以随意在纸上圈一个圆,一句话概括这部狗血电视剧讲的主要内容,之后画出几个并列的分支,列出起承转合,之后用线条标明各自的关系,最后汇总发表你自己对这个电视剧的看法,由此可以推展为,这个电视剧的营销组合动作,以你个人的认知你是如何知道它,尝试用自己的认知来确定这个电视剧的推销手法,之后再总结整合营销里的先后顺序以及节奏,最后列出自己的观点。
            概括和总结是和必要的事情,而且这种事情很简单,一般一张A4纸就能完成。
            你可以列出今天的五项工作任务,之后分出这些工作任务所需的条件,目前进展的情况,接下来分成的步骤,以及总结自己今天可以完成几项,还有如何有机组合自己的工作顺序。
            时间久一点,你也许会找出自己工作的规律,比如上午工作效率是否是高点?下班前的工作是如何?一周下来你大概就知道如何合理分配自己的工作时间和节奏,进而找到哪天可以休息,哪个时间点可以放松,哪个时间是打电话沟通的好时机?哪个时间可以安静写点东西。
            总结是提升自我最必要的条件之一,当然,学会概括总结人,你要面临的就是,也许你的感性思维会越来越萎缩,但是你的逻辑和条理性会很好。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4-01-29 21:38
          回复
            8、每个人都有秘密,所以不要问不合适的问题。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雷区,有一些私人的事情,除非对方主动提起,不然不要冒然发问,比如是不是结婚了?(也许对方离异),比如对方的女友是做什么的等等。
              职场不是朋友圈,一些在你看来无关痛痒的话题,也许是对方的雷区。
              谈资就是谈资,没有原则好回答的,或许是最安全的。
            9、提高就是大量的练习和被否定之后还能活着。
              所谓的学习就是给你更多犯错的机会。
              学多了自然就会了。错多了,被骂多了,自然就长了记性。
              至于被骂了,第二天还能坦然笑出来。
              被训斥了,第二天还能毫无芥蒂的一如既往,这就是所谓的新人压力。
              没有人应该欠你什么的一定要顺你的意思,要安抚你,要鼓励你,要如何如何你,做错要承认,但是担责任的都是领导。没有人的成长是顺顺利利的,除了领导是你爹,其他人没这个义务要帮你擦屁股。如果领导已经帮你擦了,那你让他骂两句不是也应该么?
            10、忍耐领导的脾气,只听那些对你有用的话。
              每个领导都有各自的短板,做领导的位置承受的压力也一定会不一样,不要在他脸色不好的时候还去墨迹,即便是这样,当炮灰也是在所难免。
              领导迁怒于你,那是他自己的问题,你在没有成长之前能做的也只有忍耐。
              如果能可以包容你的领导,并且学到了他的所有,那么取代他的日子还远么?
              相反,受不了委屈,还没本事的人,你又怎么可能指望自己升职呢?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4-01-29 21:39
            回复
              11、和领导做朋友,但是请在内心保持距离。
                其实每个领导都很喜欢和下属亲近,以打造亲民的假象。
                但是每个领导内心其实都很清楚的有着界限。
                你可以和领导亲近,但是请在内心时刻记得他是你的上司。
                你也可以选择和领导公事公办,但是请记住,没人喜欢不冷不热的人,你如果觉得自己能办事儿,那你会永远都只能留在那个能办事儿的位置上。
                每个人都喜欢所谓的心腹和干将,所谓的亲信就是有得力又贴心的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会得到重用以及推荐。
                好朋友之间可以互相损,好朋友之间可以毫无顾忌,但是对于上下级来说,请暂且当他是你师长,你以尊重他的方式去亲近他,或许彼此都会更舒服一些。
              12、适应你领导的做事风格,弥补他的不足才是你存在的意义。
                每个人都会有各自的风格,每个人都会和自己风格相同的人亲近。
                性子急的人喜欢反应迅速的人,强势的人喜欢第一时间去执行的人。
                所以短时间内快速适应你领导的做事风格,是合拍的第一要素。
                如果对方是一个急性子,和你要一份资料,你偏偏是一个慢性子,隔了一天才给,那估计你留不下,且会死很惨。
                配合领导的风格只是第一位,弥补他的不足才是一个下属存在的价值。
                急躁的人很容易不注意细节,慢性子的人计划执行力一定会不强。你所能做的就是依据这些,帮性子急的领导把控细节,提醒慢性子的领导他的日程安排。
                做不做是他们的事,但是领你的人情是一定的。
                做下属不能为领导分忧,那你就永远只能做一个下属。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4-01-29 21:40
              收起回复
                13、给自己定一个大目标,这没什么不好,这样你才能知道你要提升什么。
                  一般入职一年左右就会到了该指定目标的时候,如果你的目标是你某个同事的位置,那么你就要知道,你和他还差了几级,如果你的目标是你领导位置,那你就要多总结,除了能力,你还差什么?
                  有目标是好事,毕竟比没有目标强。
                  能不能做到也许不要重要,重要的是,知道自己始终在向上。
                14、存在感很重要,自信也很重要,克服孤独感,顶得住压力。
                  没人能得到全部的人赏识。
                  一定会有人喜欢你,有人讨厌你。
                  关键是让哪些人喜欢你!
                  同事喜欢你,只是团队融合,但是未必得到更多提高。
                  领导喜欢你,要看是怎样的喜欢,如果只是单纯的吸引,那还是尽早换工作必要好。
                  要有成绩的表现,要让领导看到你的个人能力,这需要机会,也需要努力。
                  机会只要肯等一定会有。
                  有了机会也许会有升迁、奖励、遭人嫉妒一定会难免。
                  顶得住这些,扩展你的圈层,淘汰那些只会嫉妒、嚼舌根以及矫情的各位亲们,其实那没什么不好。
                  如果你是天鹅,那么请不要留念早年还在的丑小鸭的窝。更不要因为几只鸭子的酸酸的吐槽怀疑自己今天的一切。
                  你的成长是自己努力换来的,向上走,势必要抛弃一部分人和群体。
                  因为“前进”是一个动词,你选择出发,就没必要再为那些留在原地的人而叹息。
                  向前走,走你该走的路。
                  每个人都喜欢和积极向上的人做朋友,那些害怕吃苦还羡慕你的人,他们可以和你继续做生活里的朋友,那些嫉妒你成长所以背后黑你的人,你根本没必要在乎他们。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4-01-29 21:41
                回复
                  2025-05-10 16:05:16
                  广告
                  15、高效不等于慌乱,反应及时不等于报告过度。
                    在你本子的第一页空出来,随时记录新同事的名字,每天抽空温习,方便下次准确称呼对方。在你本子的最后一页记录重要的电话、联系人、联系方式,工作流程、关系系统密码等方便随时查阅。
                    高效是反馈及时,不代表慌乱,稳,是一个人该有的一个必要素质,处变不惊其实不是考验你应对的办法,而只是考验你调整自己情绪的能力。
                    领导指定的任务,第一时间反馈自己接到指令,开始进行工作,之后要在重要节点报告工作进展,不要有事儿没事儿去烦领导,因为工作是派给你的,如果凡事都请示,要你干嘛?
                  16、多做有准备的发言,不要信口开河,思考很重要,沟通更重要。
                    也许有的同学会说,如果不汇报,那很多事情我做不了主啊!那怎么办?擅自做主一定会被批啊!
                    参加过培训的同学一定都知道买火车票的案例。
                    老板让你去买火车票,你去了,排了三个小时的队,售票员说没有,你回来报告说,老板没有票。
                    这样的员工被骂死也活该。
                    派另外一个人又去,也花了三个小时,他回来也报告说,没票了,但是可以到某某站转车,是几点几分的,大概是多少多少钱,如果非要买这趟车,黄牛票大概是多少钱,而且他还托朋友可以拿到打折的机票,大概会比火车票高多少钱。
                    后一种员工,如果你是领导你会不喜欢么?
                    同样都是没买到票,为什么后一种更招人爱?因为后一种他思考了,而且他真的是站在为领导着想的角度,给出了好几种方案,同样的三小时工作时间,你就做了排队一件事,他做了多少事呢?
                    所以你如果嫉妒谁会拍马屁,那先摸摸自己的胸口问问自己,如果你连马都不知道在哪里,你还拍得着屁么?
                    所以由此推展下去,你的发言,你的每一次表现一定是要经过思考之后才能脱口而出的东西,不要相信所谓的灵光乍现!那都是深思熟虑以及经验之后的结果。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4-01-29 21:41
                  回复
                    最后,忍得住打击,谁都是从不会开始学起的。
                      新人失败是必然的,走弯路是难免的,有挫败感是经常的,成就感如果那么好取得就不叫成就。
                      职场人最大的本事不是你在台面上有多光彩,而是你摔下来,还能快速收拾一地的碎片,之后露出笑容对自己说,没事!再来!
                      刚刚面试我又一个新人,征求领导的意见,之后就开始进行培训,不知道我的这些话,85后和90后能听进去多少。
                      反正就先写下来,权当预热的发言稿吧!
                      希望到时候对方不会挖挖耳朵说,大叔,你好啰嗦啊……那我就真的只能说一句:你妹啊!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4-01-29 21:42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4-01-29 21:46
                      回复
                        朋友之中,没有人是你的固定资产
                          文/晨风
                          如何保持朋友,有关乎人品,却也是一门值得研究的学问。总结一下,有几种处世方式会让人失去朋友。
                        其一、太爱拔尖。
                          有位女士,混了几十年,最后连“战友”带“发小”,全弃她而去了。她优秀是优秀,成功是成功了,可是寂寞难当。为啥?就是太拔尖。
                          人都喜爱身边朋友平和与善解人意。将心比心,谁喜欢总是居人之下?谁喜欢咄咄逼人的朋友?而这位女士,偏爱在朋友圈中拔尖,处处证明自己一枝独秀。
                          因为才貌双全,她自小习惯俯视他人,聚会时,滔滔不绝,好像聚会是她一个人展示的社交舞台;她有了困难,别人必得有求必应;别人的困难,她却是不闻不问。原来总有厚道的朋友,出于友情乐于为她付出,时间久了,谁也不甘心“侍候”她一辈子。
                          保持平和与谦虚,才是合适的处世之道。
                        其二、自作主张,策划他人生活。
                          有的朋友好到一定的分儿上,就觉得应该什么都对朋友负责。
                          他自己炒股有了收获与心得,便想让朋友也一起分享。赶紧打手机把朋友从书桌边拽起来,而那位朋友呢,可能就是一个木讷书生。别说有理财的精明,就是日常生活也得过且过,一切但求最简。碍于朋友的热情,他勉勉强强去了股市。结果呢,他从此打乱了宁静的心境,闹不好还赔了个底儿掉。
                          经过这么一折腾,他心里自然不平,怨自己难免也怨朋友。最后,干脆躲着那位过分热心的朋友。
                          我们总会遇到这样的事,被人强拉去吃饭、交际、参加各种活动,等等,如果事非所愿,且打乱自己的安排,完全可以礼貌地拒绝,这样反而能避免彼此的伤害。
                          策划他人生活,无形中把自己凌驾于他人之上。结果建议就有了“行政命令”的味道。对友谊这件事,有时候,不作为就是最好的作为。
                          世上多少事,都毁在了熟人不拘礼,也毁在“为朋友着想”的过分好心上。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4-01-29 21:48
                        回复
                          其三、热衷他人隐私。
                            有朋友圈盛行将他人隐私当谈资的娱乐方式。有人参加聚会时,总要千方百计地打听,谁谁的孩子怎么老大不小不搞对象?谁谁两口子打架几十年,现在好了没?谁谁的孩子不是亲生的,孩子知道了吗?等等;越是人家千方百计掩藏起来、不愿意公之于众的私事,他或者她就越打听得来劲儿。
                            虽然明白“谁人背后不说人”,但若听到他人背后议论你的短处,谁都会极度反感。人的第一反应,大概就是从此把这位活跃的“包打听”从朋友名单中划掉。
                            对朋友的隐私,只能保护,绝不能打听乃至披露。只要别人不主动向你倾诉,就一定要对敏感私事保持沉默。
                          其四、吝啬。
                            不久前,有位先生抱怨说,本来好不容易把失散的老友、同学找到了,本来大家经常在一起聚会叙旧;可是不知怎的,过了不长时间那些朋友竟然又一个个都没了消息。一打听,人家哥儿几个姐儿几个还经常聚会呢,就是没人叫他。
                            究其缘故,很简单,就是他有来无往。原来每次聚会大家都轮流请客,这是北京人都习惯的一种AA制,可是这位先生呢,吃别人的时高高兴兴,却从没出手请过别人。开始大家还不以为然,时间长了朋友们就觉得,他实在太吝啬,起码的礼尚往来都不懂,所以也就不约而同地疏远了他。吝啬,是交友的大敌。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当今势利的社会中,交真朋友已是件比较奢侈的事儿。想不失去朋友,还得注意从细节着手。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4-01-29 21:48
                          回复
                            [彩虹] [彩虹] [彩虹] [彩虹] [彩虹] [彩虹] [彩虹] [彩虹] [彩虹] [彩虹]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4-01-29 21:49
                            回复
                              2025-05-10 15:59:16
                              广告
                              职场法则:差不多就是差很多
                                突然想起很早培训的一句话,叫“差不多就是有差距,有差距就是差很多”,后来在成长的路上,发现这个问题确实是需要每个人注意的,因为大部分人都经常会出现一种不忿,我和XX都差不多,凭什么升他不升我,凭什么他得奖不是我,凭什么喜欢他不喜欢我……一大堆这样的事情,最后其实都是可以这么解释的,差不多就是有差距,有差距就是差很多。
                                老爹小时候喜欢跟我说一句话,不平凡与平凡之间,差的就是那么一点超越。爱迪生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你慢慢发现,很多时候差的就是那么一点点,而这一点点,就造成了巨大的分野。如果放到短跑上就更是如此,百米十秒和九秒,就差一秒,你就是业余和世界冠军的差别。
                                中国有句古话说,行百里者半九十,意思是,你走一百里,走到九十里,才走了一半,最后十里的重要程度占到一半。物流会讲“最后一公里”,这最后一公里的运费,可能和前面一千公司的运费差不多,甚至更贵。突然这样的话脑海里又涌起更多,比如说,声妓晚景从良,一世之烟花无碍,贞妇白头失守,半生之清苦俱非。意思是,做了一辈子的烟花女子,老了从良大家都可以接受,如果贞妇白头的时候失守,前半辈子就白费劲了。
                                所以越说事情也就越清晰了,真正的差别就在那么一点点,你多做一点,他少做一点,就成了差距所在。至于说,你们最后的差距和你们实际的差距是不是匹配,那都已经不重要了,还记得那句话么,功夫就是一横一竖,对的站着,错的躺下。如果量化为战斗力,可能你的战斗力是99,人家是100,就差1,但最后的结果,就是你挂了,人家还站着。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4-01-29 21: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