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上看到一些关于汪曾祺很好的读书摘抄,是汪曾祺子女的回忆录读后感,地址如下:
http://book.douban.com/review/5524764/,也把其中重点的几段节录下来:
“爸爸对于长篇小说,根本没打算写,他看不上。他认为,长篇小说就其体裁来说就不自然,就不符合生活的真实情况。生活是由一个个片段组成的,有的精彩有的平常,短篇小说所选取的是其中的精彩片段,而长篇要构成体系,非要个好总事实都串起来,难免良莠不齐。除了大作家外,很难写好。实际上,大量的长篇小说都是凑合起来的,很芜杂,没法看。
再有,长篇小说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节奏。现代小说是忙书,不是娴熟,读者读小说都是抓空,没心思听作家的长篇宏论。没时间度那么多的抒情,对话,风景描写,心里刻画。他们有时成熟的人,不想听人说教。”
这算是汪老对网络写作的预见性么?
“至于莫泊桑,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他简直不能容忍,觉得太做作,太离奇,总在编造一些额生活中不可能有的东西。
爸爸很少用华丽的辞藻,更不用一般人不熟悉的词句唬人。他所重视的是语感,是用词的准确性。
和家里人聊天时,爸爸对解放以来的散文评价不高甚至很不高。认为行时的不少作品,不是剑拔弩张,盛气凌人,就是过度抒情,顾影自怜。文字也过分雕琢,败坏了中国散文的传统。
一次80年代初,一次电台正在播放配乐散文《荔枝蜜》,我们听得用心。爸爸从隔壁走出来,甩出一句话:‘散文配乐是最恶劣的做法。这样的文章也不要学。散文的大忌就是作态。中国的散文一坏于杨朔,而坏于刘白羽……’”
散文配乐……真是好一个打击……我写东西的时候还是很喜欢找合适的BGM听一听的。“作态”二字补刀实在太狠,行文大忌不可不慎重,但是改起来估计很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