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那般那吧 关注:916贴子:3,969

南怀瑾老师讲呼吸法门之六妙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4-01-27 20:42回复
    南怀瑾老师讲呼吸法门之六妙门(一):数息的方法


    2楼2014-01-27 20:43
    回复
      2025-05-09 20:37:14
      广告
      如在数息中间,动了一个念头,岔了一个杂念,须重新数起,中间不准有杂念,一路做下去。陆放翁的诗:“一坐数千息”,表示一坐起码就有几个钟点。陆放翁、苏东坡这些名人,当年都是做功夫的。凡是营养过剩、血压高睡不着觉或杂念多、欲念旺的人,要计出息;有些身体衰弱、血压太低、脑神经衰弱的人,要计入息,这就是对治法门。佛是大医王,能医众生病。修行初步要懂医理,不懂医理是搞不好的。身体不好也不坏的人,可分上、下午分别各数出、入息。
      重点在八十八结使的解脱,不是在做气功。可是讲了那些炼气方法后,大家以为得了秘诀,如获至宝,以为这就是佛法。真正的佛法是在心行,在八十八结使的解脱。
      要知道,调息、止息不过是初步去杂念的方法而已,杂念既去,此法也用不着了。佛在金刚经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所以过河需用船,过了河后,把船背起来走,不是很笨吗?
      《如何修证佛法》
      -----------------------------
      佛把秘密告诉你了,这就是为什么要得定必须达到气住脉停的道理,天台宗之所以修数息观的道理也都在这里。有关于“气”,佛法分为三种层次,我们平常粗的呼吸叫作“风”;把“风”调和柔软了,在鼻间像有呼吸,又好像没有,实际上有呼吸,这叫“气”;到最后不呼亦不吸,这才叫“息”。
      天台宗数息观有六个步骤,“数”、“随”、“止”、“观”、“还”、“净”,但是,许多修习此法门的行者都在数呼吸,数了五百下、一千下,只晓得数呀数,这是学会计?还是学统计?都忽略了后面几个步骤;而且呼吸是生灭法,有来有去,学佛要学不生不灭,守着呼吸数,做什么呢?数只是最初的方便法门,利用数来调和呼吸,到了呼吸柔细时,就不要数,跟随着“气”,再进一步,感觉好像不呼吸了,就止,也就不随了。
      《圆觉经略说》


      6楼2014-01-27 20:44
      回复
        第一节附上
        南怀瑾老师开示:想得定要注意出气(数息的窍诀)http://tieba.baidu.com/p/2836346406


        7楼2014-01-27 20:45
        回复
          南怀瑾老师讲呼吸法门之六妙门(二):随息的方法


          8楼2014-01-27 20:46
          回复
            如果坐着用数息,普通叫数息观吧,这个“观”字先不讲,等一下会讲。你们每次瞎猫撞上死老鼠,碰上“息”的状态,念头很清净,都是在肠胃将空未空,一切调整得很好的时候。所以要修行的话,一切生活的细节,都要配合调整好。因此要了解佛的戒律部分,吃饭怎么吃,穿衣怎么穿,走路怎么走,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每一点都交待得很清楚。大家讲戒律的只晓得守戒,为什么要守戒?就是怕犯过错,防非止恶,然后到达念头清净。
            这样心息专一了,就不要再数息了,因为晓得心息专一了嘛,还数个什么啊!那时也听得见,也知道,一切见闻觉知清清楚楚,可是非常宁静。这个气息每次来回,都很清楚就不必数了,就“随息”。怎么样“随”?不是跟着息,你们看到随字,就跟着气在跑,对不对?笨死了!随者,随便也,让这个呼吸来往随便,可是你都看住它。等于你家里养一条狗,这条狗进进出出,你都看住的。
            这个时候不只看住,而且晓得呼吸进来到哪里。有时候只到胸口,你就让它到胸口,不要注意它,不要引导它,不要帮忙它,就是孟子讲养气“勿忘勿助”。不要忘记,不要帮忙,这就是随了嘛。并不是跟着气跑,只是看着它,听其自然。外面的一切你还都知道,并不是不知道哦!如果有点昏沉,也知道自己昏沉;旁边在乱想,也知道乱想,可是呢,这个呼吸跟念头还是合一的。这样的经验有没有啊?诸位,有吗?(答:一下子而已)对了对了,这是老实话,你这样讲老实话,我就好讲下去了!有人问你偷过没有?你说格老子偷过,有什么了不起啊!错了再改嘛!
            这样随息,有时候浅,有时候深,这时不要管身体了,也千万不要注意,哎呀,我这个气专一到丹田了,到眉心了,到这里了。错!千万不要管,叫你随息,就随时看着它自由自在,可是没有一步离开这个呼吸,都看到,清楚的。
            你的身体坐在那里,静静的,你看着看着,这个身体吸啊呼啊来往,到某一个时候,有个阶段,不需要这个呼吸进出了,呼吸停下来,止息了。不是完全没有哦!这个时候以鼻子为标准,注意鼻子,好像鼻子没有呼吸往来。其实鼻子没有呼吸很容易,你们随时都会,可是你们不认得。这时候的呼吸,偶然很久来一下,轻微有一点点感受,知道有一下。这个差不多要“止息”了,要停止了。换一句话,等于电池在充电,充电充到某一个时候,电充够了,这个是“止息”。
            *****
            我们回到六妙门,并不是讲六妙门对哦,是叫你们不要上当,我现在再慢慢补充,给你们解释清楚。
            那么我们修行,这个气是在身体上,刚才讲到数息,心跟息配合为一了。你每吸进来、呼出去,叫你们注意数进息,还是出息啊?(答:出息)对了,想容易得定、证果的数息,是注意出息,不是入息,这个是秘诀。在密宗讲,这个是非常重要的秘密。我这里没有秘密,我都公开讲了,希望你们赶快成就。
            这样数息由一数到十,或者由十倒数到一,来回两三次,自己觉得这个数字跟呼吸没有散乱,已经配合为一,你们有这个经验没有?虽然没有,有时候瞎猫撞到死老鼠,偶尔相应,不是经常这样。这是偶然做到了,心跟息配合在一起,道家的名辞叫作“心息相依”。等于两夫妻结合在一起了,同进同出,心念如此,一方面数着一二三四,其他的思想也知道,可是呢,专一的念头是心跟息配合为一,偶然碰到了,如果你常在这个境界里,那就很好了。
            这里头有一个问题,你一定要问一下,为什么我偶然碰到?虽然有这个经验,但是为什么做不到常常都是如此呢?你们怎么不问我啊?这个里头很要注意。有时候你上午或者下午刚刚很好,晚上肚子饿吃了一点饭,又变了;或者不因为吃饭,就像古道师、癸师一样,刚刚修得蛮好,哎唷,这个朋友来了,兄弟来,喝杯酒吧,吃个饭,完了!
            要你只用功有点上路,魔障一定来的。你以为鬼啊魔啊来抓你吗?是人事方面会给你麻烦的。你想修行,一路上去都没有魔障,那要多大的功德啊!所以要随时忏悔随时修行。他们都有经验,尤其古道老兄,经验很多,结果就变成“蛊道”了。不是古来古去这个古的,是三个虫字那个蛊了,迷糊叫做“蛊”。为什么自己碰到这样?要深深地忏悔功德不够,业报的关系,不让你修行上路;这是讲不可知的方面。
            而可知方面,你自己生活不晓得调整,数的时候,万一到了心息相依,完全专一的时候,最好连饮食都不管。尤其注意要少吃东西,一吃东西就阻碍住了,要吃的话最好吃流质,不要怕饿,饿不死。当然你要懂得吃气的方法,道家叫作“服气”,那就有帮助了。人不一定吃饭的,有时候服气就可以了。
            所以饮食分四种,你们学佛的知道吗?段食、触食、思食、识食。触食是服气,吃气;思食到识食是自己精神的观想了,精神饱满起来,这不要随便弄哦!是有方法的。现在只是告诉你饮食分几种。所以我们修行,饮食很重要的。
            整理自《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9楼2014-01-27 20:46
            回复
              第二步是随息。呼吸出去知道出去,进来知道进来,旁边那些思想妄念一概不要理。那等于昨天我讲禅宗祖师的一句话——“龙衔海珠,游鱼不顾”。听懂了吗?心念专一,旁边的杂念思想,一概不理。“龙衔海珠,游鱼不顾”这句话,初步可以借用到这里来。你专一了嘛!专一了就随息,气进来心念知道它进来,你管它到哪里!但是你有感觉的。
              这个气进来,庄子说“众人之息以喉”,记住哦!普通人的呼吸只到胸部肺部,或者身体不好,只到喉部。“真人之息以踵”,得道的人,有工夫的人,气一进来,一直灌到脚底心。我老实告诉你一个经验,像我呼吸,没有感觉到身体有呼吸,但四肢脚心脚趾头气都到了。你气长命就长嘛,气短命短了,这叫随息。
              你看唱京戏、昆曲,那个小姐同那个书生,相随来也。就是跟着来了,这叫随息。你不要去用心的,有一些杂念妄想一概不理,你已经知道了嘛!还去管杂念妄想于什么!你知道杂念妄想,妄想就已经跑开了,所以你只管这个息。这样听懂了吧!六妙门第二个讲了“随”。
              《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


              10楼2014-01-27 20:46
              回复
                修佛家止观法门修数息的,坐在那里已经数了几十年,我说学会计都比你高明,你在那里数下去干吗呢!“一数二随”,你数了以后,觉得呼吸跟心念一配合,就不要数了,接着是随息的方法。所以一般人修道,至少在我这个不修道的人看来,是蛮可怜的,古人叫做“学道之愚”,被道骗了。其实道也没有骗你,自己被自己骗了。
                *****
                大家学佛修道打起坐来,思想妄念为什么不能空?因为气不住。所以一般人修止观,听鼻子的呼吸,叫做数息。我常说鼻子的呼吸,数息,是修六妙门第一步,只是方便而已。夜里失眠的时候,注意数出气,如果身体差精神不够的,就要注意进气,这是个秘密啊!
                一数二随,第二个方法是随,不要数了,就随着呼吸气在动。修数息不是修这个气呀,这个呼吸是生灭法,以生灭法来修一个不生不灭之道,这岂不是背道而驰!念佛也是生灭法,你在生灭法中念佛,会得到一心不乱吗?念佛必须要把“净土三经”研究清楚,搞数息的要研究什么是息?不呼不吸那个时候是息。人的思想杂念同呼吸是连成一起的,念住了息一定住;息停了,思想念头也不起作用了。换句话说,呼吸不停,你说妄念空了你是在自欺,永远修不成功的。要达到气住,先要做到念住,念跟气两个是一体的。就是这一味药,就是这个气住,长生不老之药是也。得了这个药就祛病延年,长生不死,真能够念住气就住了。
                整理自《我说参同契》


                12楼2014-01-27 20:47
                回复
                  2025-05-09 20:31:14
                  广告
                  通常一般人练数息法,都是有意的呼吸,把呼吸当成肺部的作用而已,这当然会出毛病,并且我们的呼吸也不单是由两个鼻孔在运行,其实,十万八千毛孔无一不在呼吸,呼吸是自然的,不是你去作意,而我们一般的自然呼吸,也属作意,是具有五遍行的第八阿赖耶识在作意,神识一入母胎,这呼吸就有了,但不是第六意识的作意。而讲话是第六意识在作意。当然配合八识都在作意,但主题是第六意识的思想。
                  人的呼吸不是你有心去呼吸,如果作意呼吸,四大我相就来了,所以数息是数自然的呼吸,并不是要把它停留在丹田、腹上,有的人不懂此理才会闷在胸口。真正懂得数息的人,一身越来越轻越舒服。开始会到胸口,到肺部,甚至到足尖,然后慢慢跟着随息就来了。
                  你所谓的随息,只是名称而已,那是自己骗自己的话,打起坐来,在那里听听呼吸,数也懒得数,在身体痛苦的感受上转来转去,不叫随息,你知道吗?至于六妙门中的数息,有些人在那里数来数去,其实只是算算数字而已,这就不懂数息的第一步该如何下手。我不是笑话大家在学会计吗?你数一万次又有什么用呢?
                  呼吸是生灭法,你听过我讲过没有?它一来一往,你数它干吗?!那么,为什么古德及祖师们教人用数息法?那是因为你内心不静稍稍把你的心收回来在数字上跟呼吸配合一体,然后心觉得静了下来,便不要再数了,就跟着随。但是,随息不是随呼吸。现在问你们,一呼一吸叫做什么?
                  一呼一吸名一念,也叫做一息。呼出去,鼻子出气,毛孔也出气;吸进来叫做“吸”。一呼一吸之间的那个叫做念,也叫做息。
                  什么叫做息呢?在休止的状态中。譬如你们观看一个人的睡眠,尤其婴儿,当真正睡着了的一刹那间是没有呼吸的,那才是睡着,等到睡了一下,忽然猛吸一口气,又起了一呼一吸的作用了,那是脑子里微细的妄念又动了。有妄念的时候,呼吸就动,真没有妄念的时候,那一阵子叫做“息”。听懂了没有!叫你随息,不是叫你随气呀!一般人的随息,都跟着呼吸生灭心跑,这怎么修得好,当然这不只是你一个人,你们全体都是如此。
                  随息即随那呼吸生灭之后的那个不呼不吸的静念,跟随着它,就得“心息合一”了。后来道家融合了这个法门,名词一变就叫做心息相依,心息两个配合为一,休止在那里,这个时候把念头硬是强制停住了,呼吸也强制停住了,这个叫做随息。
                  整理自《随息法与三际托空》


                  13楼2014-01-27 20:47
                  回复
                    已能应於数 则除内贪著
                    於数若随顺 是则离不顺
                    那麼开始修呼吸的时候,先一个方法叫你数息。假设能每一次数息,十次或二十次,每一次都记得很清楚,中间没有杂念思想,这个数的作用达到了,则不要数了。现在到处都有人教数息观,一辈子就在那裏算呼吸。我常笑他们说:你们是在学会计还是干什麼?数到了某一个阶段就要丢掉。所以叫你们注意三十七菩提道品,七觉支有个舍觉支,有个择法觉支。每进一步的时候就要丢一个。譬如你得到神通的境界,神通都要舍掉,才能再进步,不然你就停留在这裏。“於数若随顺,是则离不顺”,如果你还继续数下去,那就糟了。所以修行要知时知量,要懂方法。
                    志在无乱境 能摄诸乱想
                    先数从一起 如是乃至十
                    现在倒过来讲数息的法门。为什麼开始要计数呢?能计数的是我,呼吸属於生理。勉强把它们两个配合为一。道家就叫做奼女嫁婴儿,这个中间有个黄婆作媒。黄婆就是你自己的意志。它两个已经结合了,心境不乱了。那麼这个方法计数开始就叫做数息。先从一数到十。
                    修行顺此数 便得功德住
                    由一数到十,由十倒过来数到一。就是这样一个方法,不要再加数字,慢慢的你几次来回,觉得没有散乱心,你就要舍了。
                    已得功德住 则能求升进
                    灭一切乱觉 佛说增上故(数门竟)
                    能够由数到达随,才能求得进步。那麼这个时候心息合一了,没有乱想了,“佛说增上故”,就慢慢的进步了。这个时候还不是得定。上面是讲数息的法门,下面这一段讲随息的法门。
                    数能灭一切 觉佛但言灭
                    一切不死者 以增上故也
                    这个数的法门能灭一切。心念和气息配合了,就灭掉一切散乱心。佛就是觉悟了的人。“觉佛但言灭”,这个方法是灭你的乱想心。但是他还有很深的内义。他也可以使你生命增长。所以道家如果和这个方法配合了,求长生不老,能够使你不死。这是气息的功用,“以增上故也”,有很多的方法可以增长。
                    内外出入息 去则心影随
                    决定善观察 顺是趣涅盘
                    什麼叫做随息呢?就如刚才讲的,睡眠时呼吸也自在,一切自然。内是呼吸进来是安那。出去是外,是般那。这个就叫做出息、入息。实际上我们的念头,散乱心,几乎和它是一样,呼吸进多了以后思想乱,血液也流的快。如果修出息的话,血压也降低了,慢慢心境也不动了,“去则心影随”,所以一出一入之间,哪个时间修入息?哪个时间修出息?就要巧妙的运用了,要用智慧。“决定善观察”,这个道理可以达到涅盘的成就。
                    修行出入息 随到所起处
                    如是知升进 能离外念著(随门竟)
                    你要知道修行出息与入息,这裏是讲随哦,你听其自然。庄子就讲过,“常人之息以喉”,普通人呼吸靠肺部,“至人之息以肿”,得了道的人,他呼吸到达了脚底心。是真的,我们在坐有人做到了,脚底心有感觉了,不过还没有到最高。“至人之息以肿”,到脚后跟,到脚底。所以他说“修行出入息,随到所起处”,每一口气进来,你知道它到达哪裏。假定你今天消化不良,或肝脏有问题,气到这裏会堵住。所以有一本佛经是讲出入息治病的经,自己可以治病,就是现在所讲的气功治病。
                    “修行出入息,随到所起处”,你要体会这股气从哪裏来,到哪裏去。还有裏面起来,譬如你坐的很好的时候打嗝,气到了你能感觉的到。有些嗝是胸口、食道管堵塞,如婴儿餵奶时打嗝,这个时候你轻轻在他背部拍几下就好了,不然气会堵住。有些嗝是从胃上来的。如果嗝从丹田上来,那功夫就很不错了。
                    真的做功夫会打嗝,这是什麼道理?比如说你在水塘裏丢下去一块石头,它沉到底以后会冒泡上来。就是说你的气已经到下面去了,它反应出来就是打嗝,把身体的炭气排掉。所以我们中国道家把呼吸叫做吐故纳新,吐掉炭气,旧的气,进来新鲜的氧气。
                    下面这个小字注解是不对的。他说出入息所起处同在脐。古文有一句话叫做画蛇添足。蛇本来没有脚,你画蛇添足引导别人走错了。“随到所起处”,真到气通了,那个嗝反应上来,是从海底起来。等到如庄子所讲的,从脚底上来,那就不会打嗝了。功夫到了你自己会知道。“如是知升进”,知道自己一步一步的进步,就能舍离外贪著了。脾气会变好,气质会变化。这个贪还包括两性之间的欲念,外贪著去掉了。这是随息法门。
                    《达摩多罗禅经讲记》


                    14楼2014-01-27 20:47
                    回复
                      宋朝诗人陆放翁,也是学天台宗的数息观,他有一名句:“一坐数千息”,这大概要两个钟头左右,可见他每次打坐比一般人久得多了,他的功夫也不错。实际上,这与道不相干的。像很多年轻同学说,他念佛几万次,或者数息上千下,我就问他是否在做会计?光搞数字做什么?依六妙门要数息、随息、止、观、还、净。
                      修行做功夫要“知时知量”最重要。同吃饭一样,你吃饱了不能再加一碗。譬如做数息观,你不要老数下去,只要觉得呼吸到了息的境界,马上就要放掉数息,跟着就要用随息了。随到心息相依,马上要换成止的境界,就是要易观,马上变更方法。所以知时是要知道什么时间要换,知量是知道够了。
                      整理自《维摩诘的花雨满天》


                      15楼2014-01-27 20:47
                      回复
                        南怀瑾老师讲呼吸法门之六妙门(三):把握真息的秘诀


                        16楼2014-01-27 20:48
                        回复
                          现在讲到数息观,天台宗所引用的这一法,智者大师也交待得很清楚。所谓“安那般那”,就是数息观,又叫六妙门,数、随、止、观、还,净。可惜后世一修天台宗,大家就抓住前面的“数”,搞了一辈子,打坐都在那里数钱一样,数自己的气,一二三……数了半天。你数气干什么?你不是跟自己来赌气吗?有个气进来,出去,又空掉了,你尽在数它干嘛?智者大师交待得很清楚,是你们自己看不清楚。数息是你心散乱的时候,姑且借这个气息相依的数,让自己慢慢静下来,粗的呼吸慢慢变细以后,就不要再数下去了。
                          第二步“随”就来了,静得差不多,你就不要再当会计了,数了半天,“一坐数千息”,数了一辈子,总是数不好。太笨了,多可惜呀!他明白告诉你是六个步骤,数得差不多,心宁静了就随,跟着息走,不要再数了。
                          第三步“止”,慢慢随息久了,逐渐静下来,好像呼吸没有了,念也止了,呼吸也停了,很快的嘛!一念之间就是六妙门,可惜你们不懂,太不高明了。所以现在告诉你,毗钵舌那,观出入息。“息”就是一呼一吸之间。
                          数息虽是讲数,但是中间有一个道理,当你修数息观,数出入息的时候,呼吸这一口气,进来了知道;出去了,晓得出去了,这叫“能正了知”。在这个境界上,“系心了达”,心念跟呼吸配合,和合为一。怎么叫和合为一?每一次呼出去知道,吸进来也知道,没有散乱,没有杂念岔进来,就是系呼吸于这个心上。“无忘明记”,中间没有无记,没有忘记过,很清明地记着呼吸之往来,“是安那般那念义”,这个“念”就是随时知道息的往来,就是心息相依。安那般那就是出入息。
                          这里头,就是晓得自己念头呼吸往来,怎么叫“寻思其义”呢?,就是参这个知性。我问你,为什么要去修这个息呀?听呼吸练气功吗?呼吸属于哪一大?(同学答:风大)。是风大,风是什么法呢?是生灭法,呼吸有生有灭,也不停留。修行是求证无为之无生灭道,为什么以生灭法来修无为呢?此中要参呀!要能够这样参,正了知寻思其义。所以数息、止息……等等六妙门,讲气脉,讲气息,皆是方便而已,都属于生灭法,修它就有,不修就没有,所以要“寻思其义”。
                          再正思维寻思其义,“入息”是气进来,“出息”是呼出去。这里有个问题,你们可以参一下,它为什么讲入息出息,不讲入气出气呢?为什么古人用这个息字呢?(有同学答:气是粗的呼吸,息是细微的)。不对,讲修气是风大,粗的为风,再细一点点的谓之气,最细最细的谓之息,普通是这样解释,是从文字表面上看的。你们要体会呀!做工夫的人,我们呼吸一出一入之间,有一刹那既不出又不入的,那就是息。心粗的时候不知道,心细一点点就知道,息,休息也。听懂了吗?好好去体会,这一段才是息。
                          (有同学问:是不是若即若无)。若即若无都加不上去,只要你有一点点若即若无,它就有出入相,是自然的现象;入出是呼吸两个之往来,真正重要的是,体会那个息的境界。你们真能够做到的话,当下就得奢摩他,得止了,呼吸止了,心念也止了,显教密宗一切殊胜法门的功德境界就出来了。可惜你们不懂,现在我把无上的道理,也是无上的秘法,都告诉你们了。密法,什么密法?没得密,就是因为你们不懂,所以就是密;懂了,就如六祖讲的,“密在汝边”,密在你那里,不在我这里,懂了吧!
                          你以为呼吸才叫息吗?,刚才跟你们讲过的,息是鼻子既不呼又不吸的中间停止那一段。停止的这一段,慢慢增长,成为内在息,内在息就是一般所讲的气脉。“正了知”,了解了身体里面哪一部分气脉在动,“如是息遍一切身分”,了知全身都是气息。所以人的呼吸不一定全靠鼻子。假使地下挖个洞,让人站进去,只要把土埋到心脏部分,这人就死了,因为身体下面一半的呼吸没有了。人的皮肤都在呼吸的,前后阴,甚至每个细胞都在呼吸。所以懂得了这个原理,修气脉很容易的。
                          刚才讲过,要研究入息停了,就是“出息生”,出息是这一口气出去,没有了,这个中间有一刹那停止的息;然后再“入息生”,就是吸进来的气。这个一出一入之间,互相转换,连续的关系,构成了生命,属于命根的长养气,还不是根本气。人的生命是很短的,把鼻子喉轮之气呼出去,而不吸进来,人立刻死亡,所以呼吸,氧气很重要,因为现行生命的根是靠呼吸维持的。
                          一呼一吸是一念,一念之间不住正念,就会胡思乱想。这是戒呀!尤其声闻出家比丘,入息出息不住正念的话,被恶寻思扰乱,就会成为恶业,是黑品,这是戒定慧的戒。内心妄念多,黑品所摄,为有诤法;相反的,能住正念的就是善业,所以正念念念清净,甚至把念观空。
                          整理自《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讲录》


                          17楼2014-01-27 20:48
                          回复
                            现在一般的呼吸修持方法叫数息观,分数息、随息、止息。包括日本禅宗在内,大家都把呼吸往来当成息了,他们讲的数息,不是指那个不呼不吸生命本源的息。中文里“息”是休息之意,《易经》观念的息是成长的意思。呼吸往来是消耗放射的作用,吸进来呼出去是生灭法;但是“息”不是消耗,而是不进不出,停止在那儿。这个是了生死的法门。
                            中国的天台宗讲得非常清楚,把呼吸和息的关系分成四种:一进一出很急促的,只到肺部,例如在跑步时的呼吸,叫做“喘”。不急促的往来呼吸叫做“风”。比较深长的,宁静了的呼吸,譬如在打坐或者睡着时,很细,连自己都听不见声音,只在鼻尖上有感觉的叫做“气”。你观察人的睡相,如果还有呼吸往来,这人没真正睡着,脑中没有完全休息。有那么一刹那,这人不呼不吸了,那是真睡着了,那是“息”的境界,完全宁静了。普通人在静坐或睡眠时碰到这个境界是很短暂的,马上又回到呼吸往来境界,气又一进一出。一个人打坐时,在他旁边可以听到他呼吸很粗的,那根本就是在散乱,哪里是打坐!有经验的老师只要一看一听,就知道此人是否真正在打坐。
                            *****
                            要心息相依才能得定,心动了,息也就动了。有时一个人在极度专心工作时也会有暂停呼吸的情形,在受到极度惊吓的时候也会如此。这是因为心念高度集中了,所以基本上都是心念的关系。念头清净了,呼吸也放慢了。了解这个,对于你的身心会有很大的帮助。
                            所以第一要明白自己呼吸的长短,佛经说:“息长知长,息短知短。”而息充满全身也知道,息导致全身每一个细胞起变化也知道,这个知道的知是心的知。可是一般人解释错了,认为息是呼吸,注意力就放在一进一出的呼吸上,变成在练气了,这是大错特错。
                            知道息长短,是要知道这个不呼不吸暂停期间的长短。开始时,这个暂停的期间是很短的,慢慢练习久了,念也定住了,能跟它配合,气就能充满你全身。
                            《南怀瑾与彼得·圣吉——关于禅、生命和认知的对话》


                            19楼2014-01-27 20:49
                            回复
                              2025-05-09 20:25:14
                              广告
                              数息数的是什么息?息不是风,是风已经平静了。吹得大叫风,像海上、山上刮的台风呼啊呼的,那个是风。风没有了,等于在嵩山上,你们少林寺旁边,秋天同夏末,微风吹来很舒服,气候很温暖,那个是气,空气的气,还不是息。在春秋的季节,万里晴天无片云时,一点风都没有,非常温和清爽,很安详的时候,那个是息。那是大自然的息,你要认得。
                              我们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难得碰到一天的天气这样的舒服,这是息的境界。你认识了这个大自然的息,风大的作用,你就懂得修行了。不管修密宗念咒子、观想,一切法门,没有到达这一步,要想得定,就是两个字——休想。这两个字还不是普通话,是我们那里土话,“想都不要想”,你不要打这个妄想了。
                              《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20楼2014-01-27 20: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