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礼敬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
现代佛法
作者:南传佛教比丘
《现代佛法》(Modern Dhamma)为南传佛教(缅甸)一位没有署名比丘的开示,本书主要说明,佛法并不会因为现代物质、科技文明的飞速发展,而显得落伍、不适用或失去效用。释迦牟尼佛有关宇宙人生本质的古老教法,仍完全适用于三千多年后的现代世界,佛法永远不需要修改、更新、增减、调整、进化。
虽然我们与佛住世时的众生,所处时代、生活方式和物质条件有所不同,但内在的贪、嗔、痴等烦恼并无差别,并因此而在无尽的生死苦海中沉沦。这本开示辑着重强调的要点是,无论烦恼如何生起与演变,只要以四圣谛(苦集灭道),以佛制戒律为修行根本,就可以灭除烦恼。真理放之四海皆准,它永远是亘古常新的。
因此,本书介绍了比丘的生活方式,并解释了其深层原因,以便在家居士如法护持。同时探讨了应如何感恩孝养父母、教育子女等人类社会的长青主题,并开示了在家佛教徒为何以及怎样持守戒律等等相关问题。
目 录
原 序
译 序
第一讲 感恩父母
第二讲 比丘之皈依处
第三讲 现代比丘继承的遗产
第四讲 何必忧愁
第五讲 圣寻的智慧
第六讲 现代贪欲
第七讲 贪嗔痴的发展
附:关于堕胎与杀生
第八讲 三种迷恋
第九讲 一切在燃烧
第十讲 正确的导航星
第十一讲 灭绝政策
第十二讲 魔王的陷阱
第十三讲 与诸阿罗汉同行
附:如法教育子女
第十四讲 凡俗与圣者的布萨
================================
原 序
作者曾应马来西亚佛教信众的请求,每两周进行一次开示,本书的内容便源于此。由于听众的母语多为福建话,而且有许多是受过英文教育,所以本开示以英语讲述后,再由另一位信徒以福建话口译,同时以英文记录,再译成中文。
应多方要求,作者答应将这些开示结集出版,但条件是不提作者的名字。为什么呢?因为作者自认只是佛法的一个差劲代言人,只是在因缘具足之下,有点开示资格,又恰巧没有更合适的人在,因此派上了用场而已。
除了把一些佛法片段组合起来,作者认为自己所做不多。这种技巧,并不比建筑工人砌墙码砖的技巧好得了多少。当然,这些开示中的砖、沙与水泥是无量的法,据上座部佛教所知,它们是由乔达摩——佛陀发现与弘扬的。该传承的教理与修行是由非凡的上座部僧团的比丘众,以及护持僧团的非凡信众世世代代保留下来的。
英国、美国、斯里兰卡与缅甸的非凡比丘、居士与学者,真实地翻译了指引该传承的巴利圣典。这些译本由英国牛津的巴利圣典协会、斯里兰卡肯地的佛教出版协会、伦敦与波士顿的智慧出版社出版。作者只是有幸成为这浩瀚博大的非凡之法的受惠者。基于此,本书版权归于公众,绝无私属。
开示中所引用的巴利经文,主要来自佛教出版协会或智慧出版社的版本。其他引文则来自巴利圣典协会版的经文。作者对许多引文进行了修改,以便它们更接近巴利原文的含义。有的修改纯粹是因为教学目的,因为英语并非听众的母语。多数的经名等也同样经过修改。
愿以英语开示的功德,口译的功德、聆听开示的功德,思惟法义的功德,恭敬编写开示的功德,译成中文的功德,编辑、出版与流通此书的功德,及其他一切在过去、现在、未来与此相关的身口意功德,回向给一切有情,愿正法久住。
或许以一段巴利圣典经文来结束此序,会比较适当:
“此时波达利亚来会见世尊,礼貌地问候世尊后,便坐在一旁。
世尊问他:‘波达利亚,世间上有四种人,你认为谁最稀有并值得敬仰?
第一种人非难不值得赞叹之事,却不赞叹值得赞叹之事。
第二种人赞叹值得赞叹之事,却不非难不值得赞叹之事。
第三种人既不非难不值得赞叹之事,亦不赞叹值得赞叹之事。
第四种人既非难不值得赞叹之事,亦赞叹值得赞叹之事。’
‘乔达摩大师,在四种人之中,我认为既不非难不值得赞叹之事、亦不赞叹值得赞叹之事的人,最稀有并值得敬仰。为什么呢?乔达摩大师,因为他的平等心值得敬仰。’
‘波达利亚,我说既非难不值得赞叹之事、亦赞叹值得赞叹之事的人,最稀有并值得敬仰。为什么呢?波达利亚,因为他适时的分辨力值得敬仰。’
‘善哉,乔达摩大师!善哉,乔达摩大师!乔达摩大师以种种方式显示佛法,扶正摔倒的东西,揭示隐蔽的东西,为迷路之人指示正道,在黑暗中擎举明灯,使明眼人得以见物。我要皈依乔达摩大师、皈依法、皈依僧。愿世尊忆念我,接受我为终身皈依的在家信徒。’”
希望所有读者原谅作者可能在漫长的生死轮回之中,曾经对他们的不友善。愿一切世界的一切有情,身心健康快乐。
译 序
佛陀在《法句经》的第158首偈中说:
人应先修好善法,
然后再教导他人,
这样的智者不会有烦恼。
(注:《法句经》有多种翻译版本,此所用版本和北传的翻译字句有所差异,但意思基本相同。)
根据佛陀的教导,我们应先身体力行地精进修行戒定慧,直到证悟圣道之后,再来教导他人。这是导师佛陀所设定的标准。
有些法师也要求翻译达到某种标准,然而本书的译者却毫无标准可言,只是在种种因缘驱使之下,不得不勉而为之,因此甚感惭愧。
在此,译者要感谢开示法师给予翻译佛法、修积波罗蜜的机会,感谢多位协助校稿的朋友,感谢提供电脑与打印机的朋友,感谢所有协助成就此书的人,愿他们的善业令他们早日证悟涅盘。
译者谨以翻译此书的功德,与母亲、师长、亲友及其他一切众生分享,也藉此机会恳请一切众生,原谅他所犯的过错。
愿大家不忘修行,速离苦海。
译者:不灵山人
礼敬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
现代佛法
作者:南传佛教比丘
《现代佛法》(Modern Dhamma)为南传佛教(缅甸)一位没有署名比丘的开示,本书主要说明,佛法并不会因为现代物质、科技文明的飞速发展,而显得落伍、不适用或失去效用。释迦牟尼佛有关宇宙人生本质的古老教法,仍完全适用于三千多年后的现代世界,佛法永远不需要修改、更新、增减、调整、进化。
虽然我们与佛住世时的众生,所处时代、生活方式和物质条件有所不同,但内在的贪、嗔、痴等烦恼并无差别,并因此而在无尽的生死苦海中沉沦。这本开示辑着重强调的要点是,无论烦恼如何生起与演变,只要以四圣谛(苦集灭道),以佛制戒律为修行根本,就可以灭除烦恼。真理放之四海皆准,它永远是亘古常新的。
因此,本书介绍了比丘的生活方式,并解释了其深层原因,以便在家居士如法护持。同时探讨了应如何感恩孝养父母、教育子女等人类社会的长青主题,并开示了在家佛教徒为何以及怎样持守戒律等等相关问题。
目 录
原 序
译 序
第一讲 感恩父母
第二讲 比丘之皈依处
第三讲 现代比丘继承的遗产
第四讲 何必忧愁
第五讲 圣寻的智慧
第六讲 现代贪欲
第七讲 贪嗔痴的发展
附:关于堕胎与杀生
第八讲 三种迷恋
第九讲 一切在燃烧
第十讲 正确的导航星
第十一讲 灭绝政策
第十二讲 魔王的陷阱
第十三讲 与诸阿罗汉同行
附:如法教育子女
第十四讲 凡俗与圣者的布萨
================================
原 序
作者曾应马来西亚佛教信众的请求,每两周进行一次开示,本书的内容便源于此。由于听众的母语多为福建话,而且有许多是受过英文教育,所以本开示以英语讲述后,再由另一位信徒以福建话口译,同时以英文记录,再译成中文。
应多方要求,作者答应将这些开示结集出版,但条件是不提作者的名字。为什么呢?因为作者自认只是佛法的一个差劲代言人,只是在因缘具足之下,有点开示资格,又恰巧没有更合适的人在,因此派上了用场而已。
除了把一些佛法片段组合起来,作者认为自己所做不多。这种技巧,并不比建筑工人砌墙码砖的技巧好得了多少。当然,这些开示中的砖、沙与水泥是无量的法,据上座部佛教所知,它们是由乔达摩——佛陀发现与弘扬的。该传承的教理与修行是由非凡的上座部僧团的比丘众,以及护持僧团的非凡信众世世代代保留下来的。
英国、美国、斯里兰卡与缅甸的非凡比丘、居士与学者,真实地翻译了指引该传承的巴利圣典。这些译本由英国牛津的巴利圣典协会、斯里兰卡肯地的佛教出版协会、伦敦与波士顿的智慧出版社出版。作者只是有幸成为这浩瀚博大的非凡之法的受惠者。基于此,本书版权归于公众,绝无私属。
开示中所引用的巴利经文,主要来自佛教出版协会或智慧出版社的版本。其他引文则来自巴利圣典协会版的经文。作者对许多引文进行了修改,以便它们更接近巴利原文的含义。有的修改纯粹是因为教学目的,因为英语并非听众的母语。多数的经名等也同样经过修改。
愿以英语开示的功德,口译的功德、聆听开示的功德,思惟法义的功德,恭敬编写开示的功德,译成中文的功德,编辑、出版与流通此书的功德,及其他一切在过去、现在、未来与此相关的身口意功德,回向给一切有情,愿正法久住。
或许以一段巴利圣典经文来结束此序,会比较适当:
“此时波达利亚来会见世尊,礼貌地问候世尊后,便坐在一旁。
世尊问他:‘波达利亚,世间上有四种人,你认为谁最稀有并值得敬仰?
第一种人非难不值得赞叹之事,却不赞叹值得赞叹之事。
第二种人赞叹值得赞叹之事,却不非难不值得赞叹之事。
第三种人既不非难不值得赞叹之事,亦不赞叹值得赞叹之事。
第四种人既非难不值得赞叹之事,亦赞叹值得赞叹之事。’
‘乔达摩大师,在四种人之中,我认为既不非难不值得赞叹之事、亦不赞叹值得赞叹之事的人,最稀有并值得敬仰。为什么呢?乔达摩大师,因为他的平等心值得敬仰。’
‘波达利亚,我说既非难不值得赞叹之事、亦赞叹值得赞叹之事的人,最稀有并值得敬仰。为什么呢?波达利亚,因为他适时的分辨力值得敬仰。’
‘善哉,乔达摩大师!善哉,乔达摩大师!乔达摩大师以种种方式显示佛法,扶正摔倒的东西,揭示隐蔽的东西,为迷路之人指示正道,在黑暗中擎举明灯,使明眼人得以见物。我要皈依乔达摩大师、皈依法、皈依僧。愿世尊忆念我,接受我为终身皈依的在家信徒。’”
希望所有读者原谅作者可能在漫长的生死轮回之中,曾经对他们的不友善。愿一切世界的一切有情,身心健康快乐。
译 序
佛陀在《法句经》的第158首偈中说:
人应先修好善法,
然后再教导他人,
这样的智者不会有烦恼。
(注:《法句经》有多种翻译版本,此所用版本和北传的翻译字句有所差异,但意思基本相同。)
根据佛陀的教导,我们应先身体力行地精进修行戒定慧,直到证悟圣道之后,再来教导他人。这是导师佛陀所设定的标准。
有些法师也要求翻译达到某种标准,然而本书的译者却毫无标准可言,只是在种种因缘驱使之下,不得不勉而为之,因此甚感惭愧。
在此,译者要感谢开示法师给予翻译佛法、修积波罗蜜的机会,感谢多位协助校稿的朋友,感谢提供电脑与打印机的朋友,感谢所有协助成就此书的人,愿他们的善业令他们早日证悟涅盘。
译者谨以翻译此书的功德,与母亲、师长、亲友及其他一切众生分享,也藉此机会恳请一切众生,原谅他所犯的过错。
愿大家不忘修行,速离苦海。
译者:不灵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