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吧 关注:36,421贴子:1,265,210
  • 3回复贴,共1

驳斥一个自创的谬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自创的谬论】
人都由灵魂和躯体组成。灵魂指的是自我意识,即对自我的感知、自己,类似佛教的“本识”的概念。
睡着或死了的时候,灵魂就离开了躯体。离体的灵魂们丢失了与旧躯体的任何联系,包括旧躯体的记忆。接着与其他睡着后的躯体(空躯体)进行重组。当灵魂与新躯体组合时,新躯体就醒来了。组合时,灵魂承接了新躯体的全部,包括大脑(大脑又包含思想和记忆)。
所以,虽然自己(灵魂)每次睡着之后,都告别旧的躯体而进入新的躯体,却永远也不能查觉,还以为这就是自己本人(因为丢失了旧躯体的全部记忆,而继承了新躯体的全部记忆)。
死和睡一样,都是灵魂离开躯体。不同的是,死后的躯体已丧失承载灵魂的功能,所以死后不能再醒来。
比如说吧:有甲乙丙三人。甲的灵魂是A,躯体是a;乙的灵魂是B,躯体是b;丙的灵魂是C,躯体是c。如果甲乙丙三人都睡着。当甲醒来后,灵魂和躯体的组合可能是Aa,Ba,Ca。如果甲乙睡着,丙死亡。那么丙的躯体c不能再与任何灵魂进行组合,而丙的灵魂C则继续和别的躯体进行组合。
这个理论简述起来就是:“我”之所以能有现在的思想和记忆,能感知和控制现在的身体,是因为“我”寄居在这个身体里。一旦身体沉睡或死亡(即失去意识),“我”便脱离这个身体而去寄居其他身体。
这个“灵魂”可能不好理解,它指的就是自我感知。我有我的记忆和思想,控制和感应着我的身体。你有你的记忆和思想,控制和感应着你的身体。这个理论就是假设:睡了一觉之后,我不再有我的记忆和思想了,也不能控制和感应我的身体了,而有了你的记忆和思想,控制和感应着你的身体;你也不再有你的记忆和思想了,也不能控制和感应你的身体了,而有了我的记忆和思想,控制和感应着我的身体。
你现在感知着你现在的身体(包括大脑里的思想和记忆),这个假设的内容就是,假设自我感知可以转移,你的自我感知转移到其他个体上,控制和感知着其他的身体,并完全失去与曾经的身体的联系。举个例子:拿针扎你,你会痛,拿针扎其他人,你不会痛,因为你的“灵魂”在你现在的身体里,“灵魂”转移之后,你所感知的躯体就改变了,这时,拿针扎你新的躯体,你会痛。
【领悟】
1)
自我感知只是一种高级的神经现象、一种高级的生物应激性,生物的进化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生物从没有神经,进化到有简单神经,再进化到有复杂神经,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自我感知。
其实自我感知,就是大脑里所有神经活动的集(和谐)合。你大脑里的所有神经活动,包括你的感觉、思想、记忆等等,共同组成了你的自我感知。把自我感知和思想记忆分开,本身就是荒唐的。
2)
傻(和谐)逼才会这样钻牛角尖,傻(和谐)逼才会被这种问题困扰。
做该做的事吧,管他怎样呢。
【正式的驳斥】
一个人的自我感知(或称自我意识),只是这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里连贯而密集的神经活动。换句话说,就是你大脑里复杂的神经活动,形成了你的“自我感知”。你的“自我感知”无法脱离你的大脑而存在。
除了神经科学的证明之外,还有一些常识性的东西作为佐证:
1)有些睡眠的时候,大脑并未完全休息,便有微弱的自我意识(做梦等情况)。
2)大脑供血不足的时候(比如下蹲后猛然起立),自我意识便减弱甚至消失(昏厥)。
3)生物的进化表明了:自我意识是神经系统发达到一定程度后的产物。
4)刚出生的婴儿没有自我意识,随着大脑的发育,自我意识逐渐产生。
除了证明自我意识只是大脑的神经活动,还可以从别的角度说明这个理论的荒谬:
1)自我意识靠什么媒介和途径进行转移?在转移的过程中,以何种形式存在?活动的能源从何而来?
2)生物是从无到有,由少至多的。且客观世界的随机性表明:具有自我意识的生物的数量,是随机增减的。
3)“自我意识转移”被假设成一条自然规律,却找不到任何体现它存在和意义的地方。
4)这个理论不承认记忆的真实性。你不确定昨天控制自己身体的是不是自己,认为是自己继承了身体的记忆才这么感觉。照这样说,你同样不能确定前一秒、前一刻控制自己身体的,是不是自己。——这更加增添了这个理论的荒唐性。
5)众多证据表明:这个理论是不可能成立的。除非这个世界是虚假或无序的,但如果是这样,任何想得到、想不到的情况都有可能发生。因此就更没必要去忧虑了。


1楼2014-01-23 22:13回复
    求高手给出更加厉害的反驳!


    2楼2014-01-23 22:17
    回复
      楼主。 这些有什么意义吗?知道了这些可以明白什么? 灵魂是由思想不断进化产生的,身体是承载灵魂的载体,载体不重要,重要的是思想独一无二。我们各类感知都是由思想不断完善的,比如当我知道什么会带来痛而我又不喜欢痛,我的思想就会知道不要去做与痛有关的事,这只是和举例。 楼主你的这个问题很无聊,你不如想想自己的灵魂真的,认清自己后才思考大众。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4-01-23 23:1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