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路户外吧 关注:4贴子:185
  • 12回复贴,共1

发个荒野求生手册大家看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生存的基本要素(1)
chapter1 生存的基本要素
强者是由敌对力量塑造出来的,就像逆风而起的风筝一样。纳尔逊·曼德拉
大祸随时都可能发生,而且目前正在发生,无论个人、团体还是整个社会,没有一个人可以免受这种突如其来的命运干扰。
虽然人类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我们可以支配的科技要比过去多得多,但讽刺的是,与此同时,我们也遗忘掉了许多人类祖先赖以生存的技巧。现在就算隔了半个地球,仍然可以实时地互相交谈或者见到彼此,而且我们也把这些视为理所当然。除了海洋的最深处,实际上地球上已经没有什么地方是人类所难以接近的了。科技可以告诉我们,我们究竟身在何处,其误差不会超过几米;它可以跨越大洲传递出求救的信息,让救援人员可以及早展开必要的行动;它可以协助我们,让生命力几乎完全耗竭的人们得以复苏;甚至只要按下按钮,它就可以产生灯光、火、温暖、热水和食物。然而,如果这一切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转瞬间就被剥夺殆尽,又会发生什么情况呢?当电被切断,我们就会在一瞬间陷入黑暗和死寂,计算机和电视的屏幕一片空白,我们就无法和世界的其他地方取得联络,我们的供热失灵,我们就无法清洗或喂饱自己。一时之间,在短短几个小时当中,一切的经历似乎都是那么新奇,我们会发现自己竟然还有街坊邻居,我们居然会向陌生人开口说话,并且还互相扶持着脱离困境:似乎事情大都没有依照正常生活中所应该出现的那些剧本走下去。接着在突然间灯光又亮了,大放光明之余一切都恢复常态,并且大家也都相信这只是昙花一现的突发状况,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无须担心它会再度发生。我们正越来越依赖所有形式的科技,不过这可是一把双刃剑。事实上,这个备受宠爱的现代世界已经越来越可以信赖,至少就表面来说确实如此,但矛盾的是,单纯的小聪明却使得我们日渐脆弱而且容易受到伤害。当这些“系统”发生故障时,至少在一段不算短的时间内,人们都不再有能力应付。当科技出了问题时,哪怕只是最基本的东西出了问题,我们往往也会感到特别地无助。其实本书所谈的,就是如何匡正这种失衡的现象,并重新教导我们一些被先祖视为理所当然的技巧。他们曾经在一片恐惧中发现这些技巧,但我们却这么快就失去了它们。


1楼2014-01-21 11:58回复
    生存的基本要素(2)
    由此观之,这是一本工具书,主要是谈当电灯熄灭时,我们要如何求生··以及我们又要如何安全地待在外头。一旦我们所依赖的科技被剥夺殆尽,到底会发生什么事?如果突然之间我们已没有可以联系的工具,或是我们发现自己只身处在一个奇怪的新世界,可能是一处沙漠、一片丛林或是高山上的一座冰河,我们到底会面临怎样一种状况?这最初是怎么发生的已不再重要,或许是你的轻型飞机在飞越崇山峻岭时不慎撞毁,你到了一间人迹罕至的小屋子;或许是你在团体旅行时掉了队,一个人孤零零地被抛弃在一处不毛之地;又或许是你在山径上因雪的反光而暂时失明。你满脸的难以置信,站起来才发现自己除了衣服之外竟然已一无所有。没错!你已经走失了,而且又落单,或许你认为自己死定了,而且不会再有任何人寻找你。此刻你没有手机,也没有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帮助你脱困,它们全都遗留在所谓的文明世界,那个遥远的星球上。你连可以遮风避雨的地方都没有,没有饮水,没有火,也不知道自己置身何处,而且更不凑巧的是,此时夜色正笼罩着大地,四周有不知名的动物出没,危险把你完全包围,甚至天气也开始让你直打哆嗦。四顾茫茫,你发现自己竟身无长物,连一些在现实世界中毫不起眼的东西都不可得,没有打火机,没有水壶,也没有可以让你保暖的睡袋,望穿秋水也无济于事,这时就连一只从圣诞节爆竹上拆下来的简易罗盘,也能让你感激涕零。可是,不管你有多么渴望,它们全都牢牢地锁在你一直深深依赖的那片遥远土地上。从现在开始,一直到你可以让自己离开险境为止,看来你都得独自求生··否则就难逃一死。本书的宗旨就是提供各种信息帮助你克服这样的情况,在后面的篇章中,我会把目光置于所有可以想象到的地形,这样就可以让你体验到我所知道的一些技巧。一路上我也会把在皇家特种航空部队服役时期所学到的求生技巧,和各位一起分享,并告诉大家一些有关我的趣闻轶事,它们都是我从攀爬一些全世界最高、最危险的孤峰中得来的经验之谈。此外,我还加入了许多激励人心的真实故事,这些男男女女所对抗的,往往都是一些极为不利的情况,可是,他们却有办法从一些全世界最极端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并活着告诉你们这一页页动人的传奇。我将许多特殊的技术与技巧和一些特定的地形串联起来,好让大家了解这两者之间的联系。举例而言,冬天在高山上所盖的避难所,就和在潮湿又闷热的丛林中所搭建的大不相同。不过,我想在这一章中先谈谈适用于所有不同地形和不同情况的一些技巧。


    2楼2014-01-21 11:58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生存的基本要素(3)
      求生者的心理当灾难袭来,我们独自置身于一个未知且充满敌意的环境里,为什么有些人会幸存下来,而有些人则逃不过死神的魔掌?常识告诉我们,答案想必在达尔文的进化论中,即所谓的“适者生存”:一般来说,身体最强壮、知识最丰富的人,也就是最可能熬过当时的恶劣情况并全身而退的人。在任何人类与蛮荒的对抗中,上述两种属性都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这毋庸置疑。航天员、探险家、山难救援小组的成员以及救生艇的船员等,全都拥有无数宝贵的知识,了解自己必须面对的环境,并且已经作好自我调适,使得身体方面足以应付环境所带来的各种状况。可是,这仍与整个故事相去甚远。谈到荒野求生时我必须指出,几乎在所有的最不同凡响的传奇故事中,都牵涉到一个让人无法给出明确定义的X成分,也只有当我们掌握到这个神秘本质的源头,即所谓“人的精神”时,才会对它有所了解。几乎在所有的最不同凡响的传奇故事中,都牵涉到一个让人无法给出明确定义的X成分。的确有些极为特别的故事值得我们一叙,而它们所涵盖的范围也十分广泛,包括叙述英雄事迹的史诗,迷途而返的探险队带给我们的一些知名案例,还包括某某个人出于意外突然被扔到一个必须和大自然一搏的战场里等等。按照道理说,他们并没有存活的指望。其中第一大类包括欧内斯特·沙克尔顿(Ernest Shackleton)的南极探险,这是他在1914年到1917年之间所进行的一次壮举,虽然他和全体船员驾驶“坚忍号”(Endurance)身陷在大块浮冰当中,但凭着高超得让人难以置信的求生技巧,一小群人竟然成功地驾着那艘无甲板的小船,在地球上最凶险的水域里横越1 300多公里寻找救援。此外,在第一大类中还有其他迥异的环境,其中包括阿波罗十三号(Apollo 13)宇宙飞船,飞船上共有三个油箱,其中两个发生了致命爆炸后,宇航员们仍然能够驾着他们那艘负伤颇重的宇宙飞船返回地球。第二大类则包括两个美国人的故事,他们分别是海伦·科拉宾(Helen Klaben)和拉夫·傅洛瑞斯(Ralph Flores),1936年,就在他们驾着轻型飞机飞过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British Columbia)和育空省(Yukon)的交界处时,他们不幸遇到冬季的暴风雪,飞机失事坠毁,不过他们最后却死里逃生。尽管身负重伤,手上的食物十分有限,缺乏野地求生技巧和野地生活的经验,但他们仍能设法在温度动辄-45℃的酷寒之地熬过了七个礼拜,最终幸免于难。虽然这两大类故事都在讲述如何抵抗十分不利的局面,最终达到生存的目的,但却强调出两种迥异的情况。组成第一大类的人士都不是寻常人,比方说两支探险队的队员都拥有作家汤姆·沃尔夫(Tom Wolfe)所称的“合格特质”,否则他们不会发现自己置身于这样一个可怕的状况中。当初他们之所以会入选探险队,就是因为这些人已经展现出身体上强壮的一面、绝佳的适应能力以及心智上的韧性,这些条件赋予了他们在极端环境下的最佳生存机会。


      3楼2014-01-21 11:59
      回复
        生存的基本要素(4)
        另外,他们也受过严格的训练,拥有丰富的经验,足以在危难时有所倚靠,尤其在阿波罗十三号宇宙飞船的案例中,更可以看到这种情况。至于第二大类就难以掌握得多了,故事里的主人公都不是专家,没有专业的技巧,但却拥有隐性的X成分,而它最大的特色,便是让自己活下去的意志力。科拉宾和傅洛瑞斯只是普通人,天气预报称当时的天气不适合飞行,但他们仍在第一时间决定要飞,这就充分显现出他们的判断力是不及格的。再者由于缺乏知识,他们几乎无法充分利用到本书所描述的任何一项求生技巧。既然如此,他们为什么也能存活?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于求生的真正核心上,如果要我在知识与精神之间作个选择,那不论在什么时候我都会选后者,因此在我挑选探险队的队友时,就会采用这一标准,而英国皇家特种航空部队在挑选他们的战士时也是如此。技巧是任何人都可以学会的,但绝非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那把火。在上述所有故事的核心处,都有一种无从捉摸的生存要素,而那把“火”所指的即是该要素。只不过在牢牢掌握住其火源之前,我还想找出一些最重要的精神特质,而那些在最后关头能够从大灾难中存活下来的人,也一再地展现出他们生命中的这些特质。这些“法则”相信会有助于你撑过和蛮荒的战斗:由于那把火只能意会而无法言传,所以只好称之为“求生的意志”,而这些“法则”正是它不可或缺的要素。当你发现自己一个人置身于一些无法摆脱的恶劣环境中时,首要任务便是切不可惊慌,并竭力避免作出一些会让恶劣局势变得更糟的事情。每一样东西都会陷入供应不足的窘境,尤其是体力更容易耗竭,因此,每一样东西都像是风中残烛或电力即将消耗殆尽的电池一样,务必小心地加以保护。在这个时候,必须尽量以客观的眼光来审视自己面临的情况。在面对极端的压力下,最常见的反应便是拒绝相信自己已经身陷困境,可是这样做却完成不了任何一件有价值、有意义的事,生存的机会还会因此而大打折扣。
        与此同时,你还要说服你自己相信,与其在失望中结束自己的生命,或是让本来就十分涣散的士气遭受更严重的打击,倒不如静待明天的获救。人们在面对自己的生存环境时,或许会脱口说出下面这番话:“我看算了吧!何不务实一点,在这儿还有什么可选择的?”不过我却不这么想,而是会像许多天灾横祸后的幸存者那样告诉自己:“天无绝人之路,要做个乐观的人!”根据我的经验,当某些人表示自己是“务实主义者”时,通常只是为他们的悲观找个奇蠢无比的借口而已。那些能够幸存下来的人需要看到的是机会而非问题的所在,是希望而非绝望,是各种的可能性而非不可能。记住!生死往往只系于一念之间,扼要地说,两者间的差别就在于自己的选择。你信自己所面对的情况是什么,它的“现实情况”也就是什么,如果认定自己所面对的情况奇糟无比,根本没有一丝生存的机会,那么这场仗就已经未战先败了。你已经听过不少动人的故事,知道那些主人公虽然没有任何对抗蛮荒的技巧可以仰仗,但最后仍然幸存了下来。


        4楼2014-01-21 11:59
        回复
          生存的基本要素(5)
          因此反过来说,如果选择让这些故事激励自己,就一定会知道,一些看似不可能的事其实充满了无限的可能。只要你能够说服你相信,自己绝对可以成功脱逃,那么生存机会便会远远超过其他人。不要老是在想自己的运气有多么背,而应该把焦点放在能让自己在第一时间存活下来的事情上,要知道这机会可只有百万分之一。
          事实上,你正要走向一段充满迷人色彩的人生旅途,而且能够活下来,运气真是好得让人无法相信。统计数字可以说话,大部分的人都是在五天之内获救的,不妨依据这些数据提起精神,保持乐观的态度,永远怀有希望。所有的生存者都紧紧抓住希望,这可能是上帝所赐的礼物!就在这个时候,你也会发现你正同时面对自己的优点和弱点,可是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让它们在不知不觉间伤害到你。没有一个人是毫无弱点的,有些人会莫名其妙地怕黑,有些人对蜘蛛和蛇的恐惧,在别人看来也实在是够夸张的;同样地,有些人生性胆小,但也有些人对自身能力的认知有过分夸大的可能(后者往往是最糟的)。
          记住!勇气和恐惧通常是一体两面的,没有在第一时间产生害怕的感觉,就永远没办法真正地鼓起勇气来。同样的道理,那些公认的真正强者之中,也没有一个人未曾面对过自己的弱点,或是未曾克服过那些弱点,这就是置身于蛮荒世界时,你所真正要做的事。当你面对每一个障碍,并进而加以克服时,比方说搭建避难处、寻找食物,或是跨越一条急流,你的信心便会逐步建立起来,同时进一步强化自己的决心。你的思维更会因情绪突然转变而受到侵扰,比方说再也无法见到至亲所爱的那种认知,有时便会排山倒海而来,似乎要把你完全湮没。不过,千万不要犯下试图阻挡“负面”情绪的错误,如果这样做的话,反而会发现它们已让你身心备受煎熬。有鉴于此,更好的做法便是坦然接受这些想法所具有的力量,并进而把它们转化为自己的优势,换而言之,即是善用它们以强化求生的决心。
          事实上如果你真的无法度过这场劫难,你的至爱也必须在没有你的情况下继续活下去,因此,不必为自己感到可怜或惋惜,而要为了他们继续撑下去,永远都不要放弃。这也就是说,不妨让他们的脸庞成为你的指引,让对他们的追忆成为自己力量的源泉。烦恼、痛苦和疲乏永远都只是暂时的,或许它们会持续一个礼拜,一个月,甚至一年。
          《荒野求生手册》第一部分 chapter1 生存的基本要素(6)
          可是,生存下来的兴奋,和至爱重新聚首后的喜悦,以及在回首前尘之余对苦撑等待的过程油然而生的骄傲,则会持续到永远。许多幸存者都在诉说着他们如史诗般的悲壮故事,因而让我们知道,他们能否漂亮地完成其“精神体操”的动作,其实对他们能否劫后余生至关重要。换句话说,他们一方面能够果断且明确地思考,持续把焦点置于手上的工作,并把它进一步细分为一些可以轻松达成的较小目标,而另一方面他们也能够把一些较重要的想法铭记在心,不管心中所想是信仰还是对家人的爱,都有助于他们克服一些看似无法克服的困境。意志是我们最强大的工具,不妨静静地聆听那些幸存者的故事,看看他们如何忍受并熬过各种折磨,以及“隔离监狱”所带来的悲苦。难怪他们会谈到,到最后意志往往会成为他们的避难所、力量的所在、面对痛苦的麻醉剂,甚至是喜乐的源泉。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个真正非比寻常的案例:1996年,新西兰人贝克·威瑟斯(Beck Weathers)进行了一趟让他名声扫地的珠穆朗玛峰探险之旅,不过短短几天工夫,便有十多位登山队员死于非命。后来在山顶附近下了一场极大的暴风雪,之后贝克便浑身瘫软无力地躺了下来,除了严重的冻疮外,他还极度脱水。不过在经过两天一夜的垂死状态后,他居然还能够起来治疗自己的双脚,并爬下山到达安全的处所。肯·卡姆勒医师(Ken Kamler)在他的名著《极限生存》(Extreme Survival)中,曾详细地描述,在濒临死亡时人体如何对剧烈的压力作出反应。此外,他也用实物说明,在最极端的情况下,在我们脑干深处有个叫扣带回(cingulate gyrus)的区域,有办法拒绝我们脑部所接收到的所有在感官上、情绪上,以及理性上的投入,“创造”出它自己的真实情境。有些人曾奇迹似的从“濒死”经历中回到人间,而扣带回便好像是这些奇迹的源头。但正如卡姆勒医师所说的,尽管科学界已经有能力约束从扣带回所发射的脑波,“但始终都会存在着一种不可测的神秘障碍,阻止我们深入地了解自己。到现在人的基本特质想必仍是不可测知的,因此到最后,我们要如何解释从极端环境中存活的原因?看来除了需要有科学外,还需要佐之以信念。”所以我们要如何找出那把火或是那股精神?它是属于我们每人所共有的,还是只存在于少数幸运儿身上?我相信你我每个人都拥有它,这是极其明确的,只是有时候它的隐藏功夫实在做得太好了。或许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追求一些错误的事物,那么因它们而建立的东西又怎么才能牢靠呢?


          5楼2014-01-21 11:59
          回复
            生存的基本要素(11)
            燃料供作燃烧材料用的木头必须有足够的燃烧时间,以及产生足够的火焰,这样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在理想状况下,它应该慢慢地燃烧,这样所引燃的木头堆才能保持一段很长的时间不至于熄灭,不但产生足够的热度,也留下大量可以持续许久的“木炭”。我们所使用的燃料种类,会决定火的燃烧方式,以及它最适合用于烹饪还是加热。软质木材(像针叶树、雪松、云杉和松树之类的常绿植物)在燃烧时,通常要比硬质木材更猛烈、更快速,所产生的烟雾也较多,但是热度却较少。反观山胡桃、山毛榉和橡树之类的阔叶植物,则属于硬质木材,它们虽然在一开始时较难点燃,但却会留下不断冒着烟的火炭,只要把这些火炭和烧完的灰烬留在地上,那么到了第二天早上时,仍可以用它们来重新点燃。现在不妨再说一次,当搜集燃料时,地上所有的东西都是我们寻找的来源,只要是较干的东西皆可,当然最好还是来自于死树的枯枝。还有,在我们发现它们时,它们的位置越和地面呈垂直状态,通常就越干燥,这是因为落在它们表面上的雨水会相对较少。除此之外我们也要记住,动物的粪便是绝佳的燃料,比方说在印度的某些地区,仍有人“逐大象而居”,先搜集它们的粪便,再晒干后当成加热用的燃料拿去兜售,以这种方式谋生。身处蛮荒地区时,我也经常利用大象的“便便”当燃料,虽然臭不可闻,但效果奇佳!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火花现在已经备妥了生火所用的一切材料,接下来就该找到一个适当的方式,来产生足够的热度形成火花,否则如果少了这个关键要素,那所有的努力都是白搭。你或许很幸运,口袋里还带了些火柴,如果它们还很好用的话,那就要用自己的生命好好保护它们避免受潮,而且当省则省,一旦第一根管用,就千万别用到第二根。不过,别以为在口袋里找到了一些火柴,就代表可以立刻生火获得好处。它们虽然是最容易取得的现代化点燃材料,但问题是它们并非是为了应付艰辛的使用条件而设计的,而且也很容易受潮,因此你早晚都会发现,自己还是得回过头来依赖咱们祖先所使用的那些方法。摩擦生火最原始的生火方式始终都围绕着“摩擦生热”这四个字在打转,其原理就是拿木头互相摩擦,产生焦掉的纤细木屑或木灰,这样就可以形成火炭或是燃屑,点燃火绒并开始整套的燃烧过程,最后产生火焰。锥弓法利用摩擦而生火的途径有很多,而最古老且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即是所谓的“锥弓法”,现在全世界有许多当地居民仍在使用。它的原理即是回转一个主轴,使之就像锥子一样进入底部的一片木板,直到摩擦所产生的热度足以生成火炭或燃屑为止。通常我们是用一张弓来回转这个锥体,并以十分耗费体力的方式驾驭那张弓。这个摩擦方式之所以最有成效,是因为弓会产生最有效率的回转动作,此外,我们也可以使用一个压力板,这个压力板最好用硬质木材制成,透过锥而把往下的巨大压力施予底部的木板。锥弓法的三大主要元素分别为锥、弓和底板,因此务必要确保这些元素都坚固耐用、大小刚好,同时都是以最适合的木头制成的,这些都是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最理想的情况是,锥和底板都用同样的木材制成,像桦树、赤杨、美国梧桐和柳树等,都是很好的选择。底板底板最好是用干枯的木头制成,尺寸则为10厘米宽,20厘米到25厘米长,2厘米厚适宜。


            10楼2014-01-21 12:01
            回复
              生存的基本要素(12)
              这块木板必须用脚牢牢地固定住,在用弓回转锥体时,这块底板仍须保持不动,所以只要板子没有让你的靴子有什么不适的感觉,任何的板子都是适宜的。接下去的动作,就是从一侧的边缘切出1厘米的凹槽,让主轴可以安装在里面并回转,然后再在同一侧的边缘切出一个刻痕,当燃屑在凹槽里生成时,就会透过此一刻痕落入燃屑盘,准备点燃火绒。锥和压力板锥体的顶部应该逐渐变尖,最终形成一个较钝的顶点,减少和压力板之间的摩擦;而底端则应该比较粗糙些、比较宽些,并且可以相当合适地安置在底板的凹槽里,以便能把摩擦力发挥至最大。压力板可以用平滑的石头或是硬质木材,可以用来抵住锥体的一侧,并使之固定在凹槽中。另外,也不妨试着把一些草塞进凹槽里减少摩擦。最好生两处较小的火,一处用来烹煮食物,另一处提供保暖和照明,这样要比只生一处较大的,但两种功能却都缺乏效率的火来得好。弓弓应该用活树的木头制作,这样才有较佳的弹性和效能,它的直径应该为1.5厘米,长度则以一米为上限。如果可能的话,最好两端都带有自然形成的刻纹,以便能为绳索提供握点,然后将弓拉紧,再用这根绳索将弓的两端紧紧绑住,使之具有较大的张力。燃屑盘和火绒只要够薄,任何东西都可以制成燃屑盘,使得燃屑可以顺着底板的刻痕滑入,总之,薄而干燥的树皮是较佳的选择。如果用火绒的话,就得把它弄得膨松开来,好像“鸟巢”一般,双手呈杯状将其握住,使之成为球状,最后把锥体压在该球状体上,让它变成半个圆筒状的东西,这便是盛放燃屑的地方。生火现在精彩的部分来啦!用弓的绳子绕住锥体,使之旋转,再把锥体朝下的尖端置于底板的凹槽内,把压力板置于锥体朝上的顶端,并把燃屑盘置于刻痕之下。一脚跪在底板上,位置尽量接近凹槽,但又不至于妨碍到锥体的动作,然后用顺畅的锯木动作,带着前后一贯的向下压力,来回移动那张弓,旋转锥体。一旦建立起流畅且前后一致的动作来,烟便会开始出现,当烟出现时,再施加更多向下的压力,加快锯弓的动作,当一层浓烟开始在凹槽四周累积起来时,便立刻停止,让经过刻痕而滑入燃屑盘的燃屑生出火来。此时不妨轻扇已经炽热而泛红的火种,然后小心地移到事先准备好的圆筒状“鸟巢”里,向它轻轻吹气,要积极认真,直到它点燃为止。手钻法大体上手钻法和前述的锥弓法十分类似,都是借助于锥体和底板之间的摩擦而产生出燃屑。它们的主要差异在于,手钻法是由手的前后旋转来控制锥体,不过在湿气较重的天气下,由于摩擦难以维持,这个方法也就变得不太可靠。此外我们还得确定,锥体是十分笔直的,上面也不宜长有小瘤,否则手会起水泡,同时还得不断地把唾沫吐在手上,改善手握的成效。过程中不宜太用力地压你的手,因此在一开始时,不妨以轻松的来回动作为主,然后再以稳定的步伐缓缓加速,并让作用力由锥体的顶点往下端延伸。火皮带法和火锯法这两种方法在热带当地居民那儿颇为流行,其中前者是用一条细长的藤杖在一根扯下的树枝之间用力地来回拉动,而后者则是摩擦两根竹子产生热度。较现代的方法可以点燃火绒的火焰、火花或是热度,也能够由一些较现代化的发明制造出来,如打火石和钢、镁板、放大镜、双筒望远镜及摄影机的透镜等都可以。


              11楼2014-01-21 12:01
              回复
                生存的基本要素(13)
                另外,像汽车的蓄电池、普通的闪光灯或手电筒的电池等,只要用一根铁丝把它们的两端连接在一起,就可以制造出火花来。虽然有时候可以把火柴拿到太阳下晒干,但一个良好的防水方法或许更管用,比方说拿来与头发摩擦,或是浸泡在蜡烛的蜡当中。还有,不管天气如何,把打火石和钢制物放在一起摩擦,即可制造出火花,或是把镁板的刨屑拿来与火绒放在一起,也可使成功的机会大为提高,至于其他像把镁与打火石混合在一起之类的设计,则更可产生较高质量的火花。值得一提的是,把诸如高锰酸钾之类的化学品与以乙醇为主的防冻剂或者糖混在一起,也可以制造出火来。火的种类有许多种方法可以把火妥善安置好,并且通过添加燃料让它生生不息。因此在生火之前,最好先决定火的主要功能为何,这样才能让燃料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用。一般而言,最好是生两处较小的火,一处用来烹煮食物,另一处拿来提供温暖和照明,这样要比只生一处较大的,但两种功能却都缺乏效率的火来得好。用来烹饪的火势必须均匀,不至于太大或是太小,这样烹饪器具才能轻易地置放在它的顶层,一般来说,交叉堆放的设计是最理想的。也可以把较小的圆形木材堆成一个平台,它的好处是可以隔开地上的湿气。在十分寒冷的天气里,应该把地上的雪完全清除干净,或是在雪地的顶端建起一处由大树枝架起的平台。十字押式用适当的角度把较小的圆形木材一层层互相交叠在一起,就会投射出大量的热度,而且它的基础也十分牢固。这样可以形成较深层的残火或是余烬,对于烹饪食物而言是最完美不过的了,同时这也是我最喜欢选用的方法。星式可以把较粗的圆形木头缓缓添加到中央的区域,并使之呈星星状,这种方法也可避免体积庞大的木材在燃烧时所可能产生的问题,并为炊具提供一个较稳定的平台。圆锥形帐篷式它的形状类似于印第安人的圆锥形帐篷,火焰可以透过中央的空穴而向上卷烧,就好像一座通风良好的烟囱一样,把火势和烟不断往上抽。这种方法可提供更大程度的照明,但缺点是火往往烧得较快,而且不够稳定。我们也可以用余烬或是干的矿土覆盖在火上,让它彻夜冒烟,而冒着烟的木材也可以用树皮做成的筒状物来搬运。长木式较长的圆形木材可以互相平行置放,是隆冬季节当中前开式避难所的最佳取暖方式,此外,它也可以提供许多的空间,并为许多炊具提供一处稳定的平台。壕沟式在风势较大的地方,不妨用这种方式来生火。
                不过正如它的名称所暗示的,我们得挖掘出一个30厘米深、30厘米宽、一米长的壕沟,并用石头沿着边缘排列,用完火后还可以把它埋起来,为一整个晚上提供绝佳的地热来源。


                12楼2014-01-21 12:01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生存的基本要素(14)
                  不过自始至终都得要小心有气孔的潮湿岩石,如砂岩等,因为它们可能会爆炸。有一次像这样的火床就差一点要了我的老命,要不是我及时跳入冰河中降低体温,下一餐就有免费的熏肉可吃了。蛇洞式可以在河床边的下风处掘个洞,并堆放枯枝或是其他东西,使它的上方形成一处空穴,实际上就相当于制造了一个烟囱。在地下起火可以提供一处焦点较集中的热源,可用它来烹饪,也可以保存好燃料。此外在这种方式下,火会从缝隙处吸入大量的空气,减少浓烟量,而且可以很容易在风势较强的地方点燃。不管是哪种火,保持其有效率燃烧的关键,都在于小心调整空气的流动,并确保每一片木材都紧紧靠在一起,这样一来,热度才不至于无谓地流失。火最热的部分并非火焰本身,而是当火逐渐增强并成为火床时,所形成的炽热火炭,任何火都是如此。至于用来炙烤和烘烧的最佳火种,则非火炭所形成的均匀火床莫属,因为其热度可以从岩石的四周反射回来。火的运送一旦成功地生好火,刚才的满头大汗就会让你相信,火花是十分宝贵的,值得好好保存,因为火花会形成火焰造福我们。找到干的火绒通常是最困难的问题所在,因此不妨烧掉任何多余的衣服,制作出若干所谓的焦衣,或者用先前的火所烤的焦衣来做成薪架。在第一次燃烧后,这些余烬甚至可持续数月。我们也可以用余烬或是干的矿土覆盖在火上,让它彻夜冒着烟,而且冒着烟的木材也可以用树皮做成的筒状物来搬运。
                  食物的准备
                  卫生问题应该是我们心中最重要的事,即使处于最绝望的情况中也是如此,或许不用说大家也知道,尤其在安排烹饪时更要注意。如果不照标准程序进行,比方说用脏手处理食物等,那你一定会为此付出代价,而且这个代价还会不轻 或许会让你没有能力继续进行下一步,即使小小的胃痛,都有可能让你脱水,并且四肢瘫软无力。因此得试着建立一套例行公事,记住每天清洗脸部、双手、双脚和牙齿两次,而且每到准备食物时,都得再次洗手。这时得尽量取用流动的水,如果不方便的话,就试着用一些沾着露水的草丛擦拭双手,就算是干燥的土壤也比什么都没有来得好。最好猎取较小的猎物,像是小兔子、蛇、蜥蜴以及鸟类。猎物自行猎取较大的猎物很容易耗费时间、精力,而且充满危险,更何况由于你顶多只能带走其中一小部分肉,所以猎物大多会被浪费掉。有鉴于此,最好猎取较小的猎物,像是小兔子、蛇、蜥蜴以及鸟类。小兔子先取出肠、肚等内脏,然后剥皮,并去除头及四肢。最后用尖锐的树枝刺穿,再放在滚烫的火炭上炙烤,炙烤过程中还得不时地翻转。蛇类先去除头部、蛇皮和肠胃,并把剩余的蛇肉切成一块块的。放在滚烫的火炭上炙烤风味最佳,也可以把整条蛇层层包覆在一条树枝上,并用蔓草或类似植物的纤维把蛇肉的头尾两端固定,然后加以炙烤,这种方法会很有效,而且所耗费的时间也不多。


                  13楼2014-01-21 12:02
                  回复
                    生存的基本要素(15)
                    蜥蜴在放在火炭上炙烤之前,只须去除头部和内脏,蜥皮仍可保留。鸟类如果不立刻去除头部、羽毛、内脏的话,鸟类的肉质会很快腐烂,此外,也应该尽快放血。不过不要浪费这些血,不妨喝了它,因为它充满了现成的营养,而且如果现宰现喝的话,滋味会相当鲜美。烹食鸟肉时不妨用树叶或是较薄的树皮包裹,并直接置于火炭上炙烤。鱼类只去除内脏,鱼鳞先不要去除,然后包覆上树叶或树皮炙烤,烤熟时再去除包覆在外面的东西,然后剥除外层的鱼鳞和鱼皮,露出里面刚烹调好的鲜美鱼肉。有一个秘诀可以知道鱼肉是否已烹熟,那就是静待鱼眼的眼白部分凸出其眼眶,就可以好好享用大餐了。保存猎物的肉如果顺利宰杀了一头像鹿之类的较大猎物,并且食物的供应也很可能陷入短缺,那就可以试着将肉类弄干,或是用烟熏 只要肉类仍然新鲜,就可以这么做。由于这个过程需要在相同的地点待上两三天才能完成,所以如果当天就要移往他处的话,就不宜尝试这个方法。在任何动物(包括我们人类)的体内,水都大约占了体重的70%,所以在完成这个过程后,搬运起来就方便多了。要先全部移去肉类的脂肪部分(肥肉),将其烹调并且吃光,因为这部分不会完全干燥,并会吸引病菌。至于剩余的部分则不妨切成一条条的,而且越薄越能够增加表面积,同时更有助于干燥。干燥的过程如下:先把若干长钉子钉在地上,使之成45度角,然后把一条条的生肉挂在上面,这样所有的肉就可以均衡地暴露在阳光下和空气中。如果四周飞来许多苍蝇,就不妨生一处火,让火势慢慢燃烧,再用烟熏烤这些肉。树皮通常是很好的燃料,可以有效达成干燥肉类的目标,但却不宜使用松树或冷杉的树皮,因为它们会产生出足以让肉腐烂的油烟。储存食物不管什么时候,都要确保所有的食物远离昆虫或肉食动物的嗅觉距离,像较软的水果或是浆果食物,最好包覆在树叶或苔藓中,获得最佳的保存效果。如果身处海边,不妨把海鲜类食物包覆在海草中,以保持食物的湿润度。千万别把食物储存在避难所或营帐里,以免引来一些不速之客,它们可分辨不出你和它们所追逐的食物到底有何不同。在落基山区,灰熊或棕熊都是严重的威胁,因此我会把所有剩余的食物放在罐子里,然后以绳子悬在距离营帐至少有100米远的树枝上。千万别把食物储存在避难所或营帐里,以免引来一些不速之客,它们可分辨不出你和它们所追逐的食物到底有何不同。
                    导航和天气
                    除非待在原地会有很明显的获救机会,否则随着时间一分一秒的消逝,或许应该选择走出去。这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在心理上作自我调适,掌握自己所面对的情况,并确定自己的方位。几乎所有我所待过的不同地形都需要不同的知识和技巧,其中绝大多数都可由地上的一些天然标记物观察出来,并成为方向的指引。不过这些会因地形的不同 (如沙漠、丛林或北极区)而有极大的差异,因此在往后的章节中,我会逐一加以解释。不过在这儿我想先让大家掌握若干求生导航的基本原则,不管你处于世界的哪个角落,它们都极有用处,即使你很不幸地发现自己正独自置身于不知名的地方,且没有任何全球定位系统、地图、罗盘或其他任何导航上的帮助也没关系。


                    14楼2014-01-21 12:02
                    回复
                      生存的基本要素(15)
                      蜥蜴在放在火炭上炙烤之前,只须去除头部和内脏,蜥皮仍可保留。鸟类如果不立刻去除头部、羽毛、内脏的话,鸟类的肉质会很快腐烂,此外,也应该尽快放血。不过不要浪费这些血,不妨喝了它,因为它充满了现成的营养,而且如果现宰现喝的话,滋味会相当鲜美。烹食鸟肉时不妨用树叶或是较薄的树皮包裹,并直接置于火炭上炙烤。鱼类只去除内脏,鱼鳞先不要去除,然后包覆上树叶或树皮炙烤,烤熟时再去除包覆在外面的东西,然后剥除外层的鱼鳞和鱼皮,露出里面刚烹调好的鲜美鱼肉。有一个秘诀可以知道鱼肉是否已烹熟,那就是静待鱼眼的眼白部分凸出其眼眶,就可以好好享用大餐了。保存猎物的肉如果顺利宰杀了一头像鹿之类的较大猎物,并且食物的供应也很可能陷入短缺,那就可以试着将肉类弄干,或是用烟熏 只要肉类仍然新鲜,就可以这么做。由于这个过程需要在相同的地点待上两三天才能完成,所以如果当天就要移往他处的话,就不宜尝试这个方法。在任何动物(包括我们人类)的体内,水都大约占了体重的70%,所以在完成这个过程后,搬运起来就方便多了。要先全部移去肉类的脂肪部分(肥肉),将其烹调并且吃光,因为这部分不会完全干燥,并会吸引病菌。至于剩余的部分则不妨切成一条条的,而且越薄越能够增加表面积,同时更有助于干燥。干燥的过程如下:先把若干长钉子钉在地上,使之成45度角,然后把一条条的生肉挂在上面,这样所有的肉就可以均衡地暴露在阳光下和空气中。如果四周飞来许多苍蝇,就不妨生一处火,让火势慢慢燃烧,再用烟熏烤这些肉。树皮通常是很好的燃料,可以有效达成干燥肉类的目标,但却不宜使用松树或冷杉的树皮,因为它们会产生出足以让肉腐烂的油烟。储存食物不管什么时候,都要确保所有的食物远离昆虫或肉食动物的嗅觉距离,像较软的水果或是浆果食物,最好包覆在树叶或苔藓中,获得最佳的保存效果。如果身处海边,不妨把海鲜类食物包覆在海草中,以保持食物的湿润度。千万别把食物储存在避难所或营帐里,以免引来一些不速之客,它们可分辨不出你和它们所追逐的食物到底有何不同。在落基山区,灰熊或棕熊都是严重的威胁,因此我会把所有剩余的食物放在罐子里,然后以绳子悬在距离营帐至少有100米远的树枝上。千万别把食物储存在避难所或营帐里,以免引来一些不速之客,它们可分辨不出你和它们所追逐的食物到底有何不同。


                      15楼2014-01-21 12:02
                      回复
                        生存的基本要素(16)
                        在放弃第一个安身位置之前,心中得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因此得先确定如果继续留在原地,会失去所有获救的机会,而且也必须决定,在能力许可下最好抢救并携带什么样的设备和供应物。此外至少还得知道,目前以及未来的天气变化。如果身处高地,或是可以轻易占据一处有利的地点,检视周遭的地形,就绝对会帮助你掌握眼前的情况,并且以目测法在心中绘制出一幅地形图。此外,也不妨注意一些显著的地标,帮助自己在动身离开时重新确定自己的方位。这个时候,应该寻找并注意一些河流和山脊,因为这些都是大地的重要“纹理”,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自己的方位。权宜的导航辅助在决定出发时,如果能够知道罗盘四个方位基点的大致方向,应该会有很大的帮助。在一些缺乏特色的地形中,比方说在沙漠或海洋里,这些相关知识不仅宝贵,而且关乎生死,换句话说,如果不知道东南西北而任意走动,就多半只是原地打转,并且耗尽了日渐枯竭的饮水和精力,一切都徒劳无功。以下这些权宜之计虽然十分简单,但却是十分实用的导航辅助办法,过去我曾经使用多次,它们对确认自己的位置帮助很大。树枝阴影先找到一根长约一米、大拇指粗的笔直树枝,摘除所有的嫩枝,并垂直插入平坦且柔软的地面。接着在树枝顶端所形成的阴影处仔细作个记号,15分钟后,在树枝顶端所形成的阴影处标出记号,将这两处记号连成一直线,就代表东西两方所形成的轴线,如果再标出这条直线的垂直线的话,即是代表南北两方所形成的轴线。在北半球,我们可把左脚放在第一个记号上,再把右脚放在第二个记号上,这时你面对的就是正北方,如果在南半球则完全相反。使用腕表如果在北半球,而且手上仍然戴着手表的话(当然功能还在),就可轻易地推算出方位基点。方式是先把时针对着太阳,再以一条虚拟线平分时针和“12”这个数字所形成的夹角,而这条线就是南北两方所形成的轴线。这时太阳在空中的高度,以及当时的时间,会告诉你这条轴线的哪一端是南方,哪一端又是北方。记住!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如果在南半球,就把表面的12这个数字对准太阳,并以一条虚拟线平分它和时针所形成的夹角,而这条线就是南北两方所形成的轴线。如果所戴的是数字显示型手表,没有时针、分针的话,就只需把当时的时间以指针式手表的表面画在地上,然后再视自己究竟是身处于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就可依上述原则判断出南北的轴线。即兴制作的罗盘任何较薄的金属片都会很容易磁化,可以制作成罗盘,不过要确定该金属片是会生锈的铁片,而非铝、银或金。要是有一根针或刮胡刀的刀片,那就真是再完美不过了,但一根拉直的回形针,甚至一根带刺的铁丝都可以发挥出其功能。如果能够抢救出一块磁石(所有的喇叭和耳机内都有)固然很好,但如果没有的话,那么一片丝织品,以合成材料制成的东西(像是一顶降落伞),甚至手臂都可以制造出微弱的磁荷。用上述的织品以相同的方向沿着像针之类的金属物,来回摩擦约30下,每一下结束时都要小心地将针举起,再重新开始先前的动作,然后让针浮在一片较薄的树叶或树皮上,如果使用刀片的话,可以把它悬挂在线的尾端。这时不管是针或刀片,都会缓缓地显示出南北的方向。我们也可以使用电池让针磁化, 或是用一些绝缘线沿着针盘绕,如果没有绝缘线,就不妨用树叶包着针。接下去再将针附在电池的接头上,并静待五分钟(至少是两伏特的电池)。记住!用这两种方法所制造出来的磁性会立刻消失,因此你得频频将针“重新充电”。


                        16楼2014-01-21 12:02
                        回复
                          生存的基本要素(17)
                          另外要注意的是,在接近南北极的纬度区内,磁性的变化会将针拉开,而距离真正的北方相当远。天际导航的原则尤其在像沙漠和海洋这些毫无特色的地形里,有关太阳系的基本知识,以及星体在天际的移动和地球有何关联性等,都可能关乎我们的生死。当我们在晴朗的夜空仰望星辰时,举目所望是那么浩瀚无垠,因此有时候难以有效掌握住我们所置身的宇宙。不过人类的老祖宗却可以轻轻松松地了解到奥秘的天际,比方说他们可以把横过夜空的群星,组合成自己所熟悉、在白天常看到的各种生物形态,如狮子、马、狗、鱼,以及在横越天际时不断舞出曼妙舞蹈的人类。直到最近的一百多年我们才发现,在天际造成“圆形屋顶”的光带,其实是由数百万个像太阳之类的恒星所组成的,名为银河,我们的太阳和周遭星体所形成的太阳系,就围绕着它运行。银河系共有数十亿个像我们这样的太阳系,至于由我们的太阳和周遭星体所组成的太阳系,只不过位于银河的边陲地带,不但模糊而遥远,且毫不起眼,更何况整个宇宙共有数十亿个银河呢(吓着了吧!别从椅子上摔下去)!在夜空中我们看得最清楚的星辰,都是银河系中最接近我们的那些街坊邻居,而且它们都是根据一套固定的规则在运行。像我们地球,就每隔24小时绕着自己的轴线旋转一次,并且每隔365天就绕着太阳运行一周。地球的轴线倾斜23.5度,这就指南半球和北半球究竟是接近太阳、抑或远离太阳而运行,都得视年度运转时它们所处的位置而定,结果会导致温度的改变,进而引发四季的更迭。所有的这一切都以它们各自愉快的方式在运行着,像月亮就每隔29.5天围绕地球运行一次,至于照射在月球上的阳光则会反射到地球,并视阳光射至地球的角度,而出现由盈转亏和由亏转盈的现象。对这些现象的观察,产生出一种我们至今仍在使用的导航方法,即使离开了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那些导航仪器,人类仍然可以用“土法炼钢”,让自己不致迷航。我们的祖先早已了解到,星星、月亮和太阳大致上是由东方升起,并且跨越天际,最后大致落于西方。这事实再配合对某些特殊星体的观察(如北半球是以北极星为主,南半球则是以一个叫做南十字的星座为主),于是便成为数百年以来的导航基础,一直到罗盘以及可信度相当高的地图出现为止。在夜空中我们看得最清楚的星辰,都是银河系中最接近我们的那些街坊邻居,而且它们都是根据一套固定的规则在运行。在白天导航在白天出现阳光的那几个小时,只要观察太阳横过天际的路径,再配合对地上自然物的敏锐观察,就会对罗盘的方位基点有更深入的了解。正如我们日常所见的,太阳是在东方升起,并在西方落下,事实上,由于地球是倾斜的,所以它并没有十分精确地以此方式运行。在春分或秋分时(分别为3月21日前后及9月21日前后),太阳的确是由正东方升起,但在夏至(6月21日前后)的北半球,太阳是在东偏北50度处升起,到了冬至(12月21日前后),则是在东偏南50度处升起,而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于日落。


                          17楼2014-01-21 12: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