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看完这部电影,确实精彩绝伦,转而来看评价,却发现整个论坛的话题都围绕那么几个论点。
老梗1: 复制机是否存在?
这个问题最为尖锐,甚至被很多人指“拉低影片高度”的存在。
其实我想说,片头几句话,已经充分说明问题。
“魔术师用这些道具做出令人叹为观止的表演,但是你一定看不出为什么,因为你根本没有真正的在看,并不是真的想知道,你希望被骗。”
不是么?
不管是电影本身,还是所谓的魔术,都是一样的结果,过多的关注了道具本身,却没有真正的去考虑这个Trick本身的机理。当大家都去关注这样一台机器是否科学的时候,这部电影真正的魅力却被晾在了一边。-------想想看,这是不是和场上观众都去在意那两扇“任意门”是不是真的存在,而魔术本身的原理却被忽略了?
我不由得想到2013年看《环太平洋》的时候,满贴吧讨论机甲自重不科学,直升机吊装不科学;年底看《地心引力》的时候,又是满贴吧讨论无重力环境受力不科学,轨道不科学。但是。。。但是科学不科学就那么重要么? 有的时候学识会引导我们认识这个世界,有的时候会阻碍,而懂得善用知识认清自己眼前的事物,而不是一叶障目的影响了自己的观察,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其实所谓复制机,只不过是电影引人入胜的道具,它在电影的世界观里,就是存在的。正如曲速引擎在《星际迷航》里是存在的,T病毒在《生化危机》里是存在的,液态金属机械人在《终结者》里是存在的。有些人说我举的例子都是科幻片。。那么我想问,是我决定拍一部科幻片里面才有机器人,还是因为我拍了一部机器人的电影才叫科幻片?
所以对于问题1,我相信不论是我还是诺兰,它的回答都是---在电影中是存在的。
老梗2: 哪个安杰(Angier)才是真身,哪个是复制体?
对于一个安杰,他所做的事情是站在复制机器上,然后地板打开,掉进水池在无力的挣扎一番后淹死。
对于另一个安杰,他所做的事情是站在复制机器上,然后眼前一黑到了大箱子里,然后走出来面对观众迎接喝彩。
他们的记忆都是连续的,他们都具有真的安杰所具备的一切特质。所以要强分哪个是复制体哪个是本体,是一个永远说不完的问题也说不出结果。因为一旦定义了“复制品”这个概念,那么他就成为了一个优先级比较低的存在。但在这里讨论我们不妨假定确实分为本体和复制体。这里我假设本体叫A,复制体一律叫BCD等等
机器本体论:
第一次复制: A击毙B 第一次表演: A溺死,C生存
箱子本体论:
第一次复制: B击毙A 第一次表演: C溺死,B生存
所以可以看出,只有当传送走的是所谓“本体”,才可以一直生存。
不过有一点要注意,在一个人记忆中先入为主的意义上,生者当然认为自己是本体。也就是说,本体与所谓复制体在第一次枪击中,历史已经由胜利者书写,也就是站在机器里的是自我定义为“本体”的安杰。因为正如上面所说由于思维和记忆连贯性,他绝不会认为自己是个假货,而是他击毙了一个假货。
于是,抛开我们的主观定义,用安杰的思维去想,第一次复制后,活下来的是本体,被击毙的复制体。而本体在第一次表演时也溺水身亡了。就存在性来说,两者都是本体,毫无区别。
老梗3: 为何安杰只表演100场?
安杰便是安杰,如果他是波登的话,他可以只复制一次,然后和复制体表演替身版本的魔术,一样可以成名。但正因为他是安杰,他知道他不会接受一个不完美的“活人传送魔术”,更不可能和一个一模一样的人共享生活。所以他采取了最极端的方式--让其中一个永远消失。
但是这个决定是痛苦的,为什么? 正如上一个问题,我做一个假设,假设最早的那次枪击是由箱子中出来的安杰击毙了在机器里的安杰。那么安杰的记忆会是”我被传送进箱子,出来击毙了复制品“。而之后每次表演魔术,其流程永远都是”我被传送,复制品被溺死“,这样会更好受对不对?
不过上天没那么好心,真正的流程是,安杰认为自己击毙了箱子里出来复制品。然后他下了一个很大的决心---自己奉献生命,让”复制品"完成伟大的魔术表演。于是每次表演,每次站在机器里,他都会想“真正的自己”即将死去,由于这个记忆会被不断复制,所以痛苦一次比一次更深。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他只表演100次的缘故,否则任谁都会精神崩溃。当然饥渴营销也是吸引波登上钩的必要手段,才可以在表演同时顺带除去这个宿敌。
于是,所谓100场,除了噱头之外,更多的是考虑自身精神的承受力。
老梗4: 波登(Borden)是不是复制体?
这个其实不算是老梗。波登已经说好是双胞胎的设定,而且即便是来解释这个存在,也很简单:
其一,波登玩瞬移魔术这个局在片中多次有隐线说明,从他最早描述有一个魔术只有他能变,到他解释鱼缸魔术的牺牲本质。可以看出他在布一个非常大的局,为此他赌上了所有,包括让兄弟两人每人牺牲一半的人生去达成都在所不惜。
其二,波登和法隆有性格区别,并不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个人感觉喜欢莎拉的波登平日都是脸带微笑,而法隆则是喜欢奥莉薇,平日多是一脸严肃,而且他的代表性言辞是:“Call me Alfred”。如果是复制的话,能形成这种性格差异只有在很小时候进行复制,而这又与复制机的发明时间冲突。所以在“不存在其他更早的复制机”的前提下,复制是不可能的。
所以对于这个问题,当然是毫无疑问不是复制体,而是双胞胎。
时间所限先想了这么些,有空会补一个较全面影评。
老梗1: 复制机是否存在?
这个问题最为尖锐,甚至被很多人指“拉低影片高度”的存在。
其实我想说,片头几句话,已经充分说明问题。
“魔术师用这些道具做出令人叹为观止的表演,但是你一定看不出为什么,因为你根本没有真正的在看,并不是真的想知道,你希望被骗。”
不是么?
不管是电影本身,还是所谓的魔术,都是一样的结果,过多的关注了道具本身,却没有真正的去考虑这个Trick本身的机理。当大家都去关注这样一台机器是否科学的时候,这部电影真正的魅力却被晾在了一边。-------想想看,这是不是和场上观众都去在意那两扇“任意门”是不是真的存在,而魔术本身的原理却被忽略了?
我不由得想到2013年看《环太平洋》的时候,满贴吧讨论机甲自重不科学,直升机吊装不科学;年底看《地心引力》的时候,又是满贴吧讨论无重力环境受力不科学,轨道不科学。但是。。。但是科学不科学就那么重要么? 有的时候学识会引导我们认识这个世界,有的时候会阻碍,而懂得善用知识认清自己眼前的事物,而不是一叶障目的影响了自己的观察,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其实所谓复制机,只不过是电影引人入胜的道具,它在电影的世界观里,就是存在的。正如曲速引擎在《星际迷航》里是存在的,T病毒在《生化危机》里是存在的,液态金属机械人在《终结者》里是存在的。有些人说我举的例子都是科幻片。。那么我想问,是我决定拍一部科幻片里面才有机器人,还是因为我拍了一部机器人的电影才叫科幻片?
所以对于问题1,我相信不论是我还是诺兰,它的回答都是---在电影中是存在的。
老梗2: 哪个安杰(Angier)才是真身,哪个是复制体?
对于一个安杰,他所做的事情是站在复制机器上,然后地板打开,掉进水池在无力的挣扎一番后淹死。
对于另一个安杰,他所做的事情是站在复制机器上,然后眼前一黑到了大箱子里,然后走出来面对观众迎接喝彩。
他们的记忆都是连续的,他们都具有真的安杰所具备的一切特质。所以要强分哪个是复制体哪个是本体,是一个永远说不完的问题也说不出结果。因为一旦定义了“复制品”这个概念,那么他就成为了一个优先级比较低的存在。但在这里讨论我们不妨假定确实分为本体和复制体。这里我假设本体叫A,复制体一律叫BCD等等
机器本体论:
第一次复制: A击毙B 第一次表演: A溺死,C生存
箱子本体论:
第一次复制: B击毙A 第一次表演: C溺死,B生存
所以可以看出,只有当传送走的是所谓“本体”,才可以一直生存。
不过有一点要注意,在一个人记忆中先入为主的意义上,生者当然认为自己是本体。也就是说,本体与所谓复制体在第一次枪击中,历史已经由胜利者书写,也就是站在机器里的是自我定义为“本体”的安杰。因为正如上面所说由于思维和记忆连贯性,他绝不会认为自己是个假货,而是他击毙了一个假货。
于是,抛开我们的主观定义,用安杰的思维去想,第一次复制后,活下来的是本体,被击毙的复制体。而本体在第一次表演时也溺水身亡了。就存在性来说,两者都是本体,毫无区别。
老梗3: 为何安杰只表演100场?
安杰便是安杰,如果他是波登的话,他可以只复制一次,然后和复制体表演替身版本的魔术,一样可以成名。但正因为他是安杰,他知道他不会接受一个不完美的“活人传送魔术”,更不可能和一个一模一样的人共享生活。所以他采取了最极端的方式--让其中一个永远消失。
但是这个决定是痛苦的,为什么? 正如上一个问题,我做一个假设,假设最早的那次枪击是由箱子中出来的安杰击毙了在机器里的安杰。那么安杰的记忆会是”我被传送进箱子,出来击毙了复制品“。而之后每次表演魔术,其流程永远都是”我被传送,复制品被溺死“,这样会更好受对不对?
不过上天没那么好心,真正的流程是,安杰认为自己击毙了箱子里出来复制品。然后他下了一个很大的决心---自己奉献生命,让”复制品"完成伟大的魔术表演。于是每次表演,每次站在机器里,他都会想“真正的自己”即将死去,由于这个记忆会被不断复制,所以痛苦一次比一次更深。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他只表演100次的缘故,否则任谁都会精神崩溃。当然饥渴营销也是吸引波登上钩的必要手段,才可以在表演同时顺带除去这个宿敌。
于是,所谓100场,除了噱头之外,更多的是考虑自身精神的承受力。
老梗4: 波登(Borden)是不是复制体?
这个其实不算是老梗。波登已经说好是双胞胎的设定,而且即便是来解释这个存在,也很简单:
其一,波登玩瞬移魔术这个局在片中多次有隐线说明,从他最早描述有一个魔术只有他能变,到他解释鱼缸魔术的牺牲本质。可以看出他在布一个非常大的局,为此他赌上了所有,包括让兄弟两人每人牺牲一半的人生去达成都在所不惜。
其二,波登和法隆有性格区别,并不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个人感觉喜欢莎拉的波登平日都是脸带微笑,而法隆则是喜欢奥莉薇,平日多是一脸严肃,而且他的代表性言辞是:“Call me Alfred”。如果是复制的话,能形成这种性格差异只有在很小时候进行复制,而这又与复制机的发明时间冲突。所以在“不存在其他更早的复制机”的前提下,复制是不可能的。
所以对于这个问题,当然是毫无疑问不是复制体,而是双胞胎。
时间所限先想了这么些,有空会补一个较全面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