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聚贤庄”一段的亮点:
1.黄版乔峰与少林派高僧过招前进行了一段“华夷之辩”,黄版乔峰说道:难道胡人就一定该死吗?其思想暗合82版《天龙》黄沾为主题曲所填的词,”可笑他谁人,妄要将汉胡路来限”。这就是编导对乔峰精神世界传达的理解——胡汉一家(别的版本好像都没有这句)。
2.乔峰用正宗的“太祖长拳”对少林的达摩武功。这一细节,是对于本剧中关于乔峰跟阿朱关系处理的呼应。
二人的关系在此处是“义重于情”。
《三言二拍》有《赵太祖千里送京娘》。赵匡胤没有成为宋太祖时,曾经一根杆棒走天下,闯荡江湖。他曾经相救并千里护送一名叫京娘的女子回家。其行为,是做为一个侠客对自身素质的严格要求,并不是因为垂涎京娘的美色。事后赵太祖坚决不肯娶京娘,仍是为了自己之”侠义“行径不受到别人诟病。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不管现代人同不同意,在古代,侠客义气必须摆在儿女情长的前面。若英雄为红颜折腰,那是要被人耻笑并鄙视的。金庸小说延续古典侠义小说的传统,人物塑造也颇多借鉴。97版本用”太祖长拳“针对达摩武术,即强化了“胡汉一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思想主题,又暗示了乔、阮二人的关系,正如同赵太祖与京娘。突出主人公侠义的一面。
3.由于对乔峰、阿朱关系的定位不同。这一版中乔峰内心活动多有为自己考虑。比如他会想到:假如我帮阿朱输真气,他们就会趁机结果我的性命。(原著应该也是这样吧?但是82版跳过了,03版抹煞了,13版颠倒了)。这一幕戏结束的时候,乔峰被萧远山拖走,这里的乔峰打了阿朱一掌,把她推向白世镜。同样是为了与之前一致的仁义英雄形象的塑造。当然这是古典的审美。现在部分九〇、〇〇后的孩子可能会无法理解这种“舍身取义”式的英雄。那就是后话了。
总的说来,从剧本上来讲,我认为这一般乔峰突出了其做为丐帮领袖的不凡见识与气度,以及做为一个侠客的仁心跟义气。所以能够成为经典,不是没有理由。
第三个阶段 武侠封神,张氏对金庸的“赞美”
如果单纯从画面与武打的角度来讲,03版《天龙》是当之无愧的“神作”。胡军的乔峰,外形与表演都十分突出。胡军的长相气质中带着某个山地民族剽悍野性的美,其披头散发的造型功不可没。聚贤庄一段戏拍得杀戮极重,老胡的面部偶尔还会神经质抽搐一下,瞬间化身《水浒传》李逵式的“人形绞肉机”,大开杀戒!直杀得全场暴发阿修罗王天神般的怒吼,直杀得漫天雨血纷纷,脚下碎尸万段!镜头完全是电影大片儿级别的。然则剧本台词相较97版简化不少,彻底失却精神内涵。杀杀杀,杀杀杀杀。难道这里拍的是朱贞木的《七杀碑》?剧本之弱,必须喷一喷。阿朱的化妆很丑,很是让人恶心(当然,也许符合原著?但是电视剧毕竟是再创作,思维不应该太僵化)。总之张纪中是给金庸武侠做“减法”。金庸武侠里面没有的,形而上的东西,他绝不会乱加;但是金庸小说原有的形而上的东西,他就要乱减。
尽管张纪中武侠剧的叙事相对平庸,但是可悲的是:如今全中国再也找不到一个像张纪中当年那样,态度严谨、认真的武侠制作人了。
其实不管什么东西,一台被摆上了神台,与死也没有什么分别。
于是金庸武侠之后,再无武侠;张纪中武侠剧之后,再无武侠剧(其实他的武侠剧跛了一只脚,但是铁拐李仍然是八仙老大,你想怎么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