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觉探究社吧 关注:272贴子:3,023
  • 9回复贴,共1

『隐觉』☆【天文】黑洞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文来自网络,文中内容、视屏和观点不代表本人立场,目的仅在于为大家思考和研究提供最真实的资料,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01-14 10:51回复
    黑洞是一个空间——时间区域,它的最外围是光所能从黑洞向外到达的最远距离,这个边界称为“事件视界”。它如同一个单向的膜,只允许物质穿过视界并落到黑洞里去,但没有任何物质能够从里面出来。
    “黑洞”很容易让人望文生义地想象成一个“大黑窟窿”,其实不然。所谓“黑洞”,就是这样一种天体:它的引力场是如此之强,就连光也不能逃脱出来。说它“黑”,是指它就像宇宙中的无底洞,任何物质一旦掉进去,“似乎”就再不能逃出。实际上黑洞真正是“隐形”的。


    来自手机贴吧4楼2014-01-14 10:59
    收起回复
      2025-05-18 05:53:55
      广告
      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在宇宙空间中存在的一种质量相当大的天体。黑洞是由质量足够大的恒星在核聚变反应的燃料耗尽而死亡后,发生引力坍缩而形成。黑洞质量是如此之大,它产生的引力场是如此之强,以至于任何物质和辐射都无法逃逸,就连光也逃逸不出来。由于类似热力学上完全不反射光线的黑体,故名为黑洞。在黑洞的周围,是一个无法侦测的事件视界,标志着无法返回的临界点。


      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4-01-14 11:00
      回复
        跟白矮星和中子星一样,黑洞也是由恒星演化而来的。
        当一颗恒星衰老时,它的热核反应已经耗尽了中心的燃料(氢),由中心产生的能量已经不多了。这样,它再也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承担起外壳巨大的重量。所以在外壳的重压之下,核心开始坍缩,直到最后形成体积小、密度大的星体,重新有能力与压力平衡。
        质量小一些的恒星主要演化成白矮星,质量比较大的恒星则有可能形成中子星。而根据科学家的计算,中子星的总质量不能大于三倍太阳的质量。如果超过了这个值,将再没有什么力能与自身重力相抗衡了,从而引发另一次大坍缩。根据科学家的猜想物质将不可阻挡地向着中心点进军,直至成为一个体积趋于零、密度趋向无限大的“点”。而当它的半径一旦收缩到一定程度(史瓦西半径),正象我们
        黑洞上面介绍的那样,巨大的引力就使得即使光也无法向外射出,从而切断了恒星与外界的一切联系——“黑洞”诞生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4-01-14 11:01
        回复
          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这种吸引作用。物体之间的这种吸引作用普遍存在于宇宙万物之间,称为万有引力。宇宙星体所产生的引力场(和星体的质量及密度有关)越大,从其表面逃逸所需的极限速度就越大。如果这个引力场大到某个极限,使以光速运动的物体也不能挣脱它的束缚而逃逸,那么人们将无法观察到这个星体,仅能感受到它的引力效应。巨大黑洞质量可能是太阳的几十万、几百万或几千万倍。由于他质量无穷大,使得其他物体能脱离他的速度也需要很大。这个逃逸速度如果超过了光速,光也会被吸纳。所以,光逃离不了。人们也就看不到黑洞。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4-01-14 11:02
          回复
            ※按质量分※
            ●超巨质量黑洞:可以在所有已知星系中心发现其踪迹。质量据说是太阳的数百万至十数亿倍。
            小质量黑洞:质量为太阳质量的10至20倍,即超新星爆炸以后所留下的核心质量是太阳的3至15倍就会形成黑洞。
            理论预测,当质量为太阳的40倍以上,可不经超新星爆炸过程而形成黑洞。
            ●中型黑洞:推论是由小质量黑洞合并形成,最后则变成超巨质量黑洞。中型黑洞是否真实存在仍然存疑。
            ※根据物理特性分※
            根据黑洞本身的物理特性(质量、电荷、角动量):
            ●不旋转不带电荷的黑洞。它的时空结构于1916年由史瓦西求出称史瓦西黑洞。
            ●不旋转带电黑洞,称R-N黑洞。时空结构于1916-1918年由Reissner和Nordstrom求出。
            旋转不带电黑洞,称克尔黑洞。时空结构由克尔于1963年求出。
            ●一般黑洞,称克尔-纽曼黑洞。时空结构于1965年由纽曼求出。
            ※原初黑洞※
            原初黑洞是理论预言的一类黑洞,尚无直接证据支持原初黑洞的存在。宇宙大爆炸初期,宇宙早期膨胀之前,某些区域密度非常大,以至于宇宙膨胀后这些区域的密度仍然大到可以形成黑洞,这类黑洞叫做原初黑洞。原初黑洞的质量与密度不均匀处的尺度有关,因此原初黑洞的质量可以小于恒星坍塌生成的黑洞,根据霍金的理论,黑洞质量越小,蒸发越快。质量非常小的原初黑洞可能已经蒸发或即将蒸发,而恒星坍塌形成的黑洞的蒸发时标一般长于宇宙时间。天文学家期待能观测到某些原初黑洞最终蒸时发出的高能伽玛射线。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4-01-14 11:05
            回复
              美国宇航局2010年11月15日发现地球附近有一个年仅30岁的黑洞,这也是人类科学史上发现的最年轻的黑洞。
              这个最年轻的黑洞是天文学家利用美国宇航局的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发现的,它为观测这类婴儿期天体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机会。美国宇航局声称,这个黑洞将能够帮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大质量恒星是如何爆炸的,恒星爆炸后留下的是黑洞还是中子星,以及银河系和其他星系黑洞的数量。
              这个30岁的黑洞是距离地球约5000万光年的M100星系中的超新星“SN1979C”的余烬。根据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美国雨燕卫星、欧洲宇航局牛顿X射线天文望远镜(XMM-Newton)以及德国伦琴卫星获得的数据显示一个明亮的X射线源,这个X射线源在1995年到2007年这段观测期内一直非常稳定,这表明这个天体是一个黑洞,它正在吞噬这颗超新星和伴星落下的物质。
              这是唯一一个人类全程见证它形成的黑洞,也是超新星爆炸能够形成黑洞的唯一的直接证据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4-01-14 11:11
              回复
                ※人造黑洞※
                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LargeHadronCollider,简称LHC)被称为世界规模最庞大的科学工程,它将利用高速粒子束相撞产生的巨大能量,重建“大爆炸”发生后的宇宙形态。然而欧洲和美国的反对人士分别向当地法院提出起诉,要求叫停或推迟这个项目,他们的理由是,LHC能产生危险的粒子或者微型黑洞,从而毁灭整个地球。
                2009年10月15日,《科学》杂志宣布,世界上第一个“人造黑洞”在中国东南大学实验室里诞生。不过,这个小型“黑洞”不仅不会毁灭世界,还能帮助人们更好地吸收太阳能。
                2013年11月,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两名中国科学家首次制造出可以吸收周围光线的人造电磁“黑洞”。这个黑洞目前在微波频率下工作,或许不久后它就能够吸收可见光,一种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全新方法可能因此产生。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4-01-14 11:1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