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寺吧 关注:47贴子:287

回复:【中华寺小讲堂】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阿弥陀佛,随喜赞叹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4-01-28 22:39
回复
    快乐,不在繁华热闹中,而在内心的宁静里;烦恼,不在谨言慎行中,而在人我的是非里;大道,不在花团锦簇中,而在平凡的追求里; 志向,不在西风战马中, 而在平生的格局里; 境界,不在诗情画意中, 而在平常的心态里;胸襟,不在奇山大水中,而在平和的智慧里。


    17楼2014-01-29 09:33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人生就像四季,繁华过后终归平淡,不可能一直繁华似锦,不可能一路花香四溢。人生也是起起伏伏悲悲喜喜,这才构成完整的人生。无需拒绝平淡,无需恐惧风雨,正是在平淡中我们感悟人生的真谛,在风雨中锻炼我们的坚强,人生正是因为在酸甜苦辣咸的浸泡中走向了深刻,更加富有内涵。


      18楼2014-01-29 09:36
      回复
        宽容是一种美德,宽容更是一种自我解脱。宽容他人,给予他人尊重和信任,同时也是赐予自己幸福和快乐;宽容他人,给予他人微笑和友善,你的心灵会很踏实和轻松,也只有怀有一颗宽容的心的人,才会看到生活中更美好更真诚的一面,你对他人吝啬宽容,生活就对你吝啬幸福。


        19楼2014-02-08 13:25
        回复
          荣耀来到时,要检查自己的心,否则我慢的高墙会隔绝自己的视野。烦恼临头时,要检查自己的心,否则嗔怒的火焰会焚毁自己的功德。外境纷乱时,要检查自己的心,否则贪欲的洪流,会掩没自己的意志。得失忧患时,要检查自己的心,否则疑嫉的邪风,会吹垮自己的信心。


          20楼2014-02-08 13:27
          回复
            佛教所说的忍辱,并不是强硬的压制怒气,而是通过智慧观察,了解到伤害我们的并不是某个人,而是对方的烦恼。人在烦恼中是自己控制不了的。烦恼不仅伤害了你也伤害了当事者。认识到这种道理,就会从对立仇恨转为同情。


            21楼2014-02-08 13:27
            回复
              人需要一种淡然、朴实,不张扬、不喧嚣、不妖艳。淡名利、淡世绘、淡荣辱、淡诱惑,虽无蝶来,清香依旧。没有傲气,但存傲骨。需要脚踏实地的平实,丰富而不肤浅、恬淡而不聒噪、理性而不盲从。在物欲横流的滚滚红尘中,更需要一份淡泊的心境,谢绝繁华,回归简朴。


              23楼2014-02-12 16:20
              回复
                处于贫穷痛苦的时候,若别人帮助过我,日后自己财富势力圆满的时候,不能忘记他,否则即使自己的名声地位再高,那实际上也就是一个卑鄙低劣的小人。现在有些人就是这样,自己稍有一点地位的时候,就把以前的恩人忘记了,这种人确实就是一个坏人。所以我们千万不能忘记对自己有恩德的人。


                25楼2014-02-15 09:31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处世之道,当在诚、敬、静、谨、恒。诚,不自欺,亦不欺人,不蝇营于小利,不短视于眼前;敬,恭顺待人,顺势谋事,居功不自傲,得意须让人;静,不乱分寸,不事张扬,洞察世相,静观时变;谨,祸从口出,谨小慎微,不能凡事张扬,留得回旋余地;恒,持之不懈,意志笃定,困苦不退缩,挫败不止步。


                  26楼2014-02-18 09:33
                  回复
                    修行就是修心,修持一颗平静的心,心放正了,一切都会一帆风顺。生活其实很简单,就是在当下;修行其实也很简单,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体现修行,修行时时处于生活。生活的不如意,就是修行上的一点点精进,一分分增上。处处圆融,随缘自在,自在随缘,这就是生活,这就是修行。


                    27楼2014-02-19 10:31
                    回复
                      什么是自性的大光明藏?里面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可是,也有人相、也有我相、也有众生相、也有寿者相。虽然无相而不灭相,有相不碍无相,无相不碍有相,有无自在,有无如如。在这个境界分上,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的。


                      28楼2014-02-20 16:28
                      回复
                        佛不是远在天边的神灵,也不是泥塑木雕的偶像,佛就在我们的每一个言语动作,每一个起心动念里。从身边的人、事做起,以感恩的心面对世界,以包容的心和谐自他,以分享的心回报大众,以结缘的心成就事业。


                        29楼2014-02-21 14:26
                        回复
                          佛教的信仰,为什么不是“迷信”呢?因为佛陀对自己所讲的道理,并不是让我们盲目地接收,而是要尝试去证明这些是否正确。这方面,在佛教的中观、因明等中,有一系列的观察方法及逻辑推理。所以,佛陀是要我们知道,而不只是相信。


                          30楼2014-02-25 14:22
                          回复
                            当赚钱与信仰发生冲突时,如何进行取舍?不少信佛的人往往把信仰跟生活分开,信仰归信仰,生活归生活。其实信仰不是用来当摆设的,不要让信仰停在口头上。佛教和社会也不是对立的。对一个学佛的人而言,工作不仅是为赚取生活费用和追求名利,而是为了奉献、为了服务他人。


                            31楼2014-02-26 13:35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烦恼犹如盗贼,迟早偷走心中的善财。贪欲会偷走知足之财,让你饱受贪婪之苦;嗔恚会偷走爱心之财,让你饱受怨恨之苦;愚痴会偷走才智之财,让你饱受无明之苦;我慢会偷走恭敬之财,让你饱受消福之苦。学佛,就是认识烦恼;修行,就是解决烦恼;成就,就是战胜烦恼。


                              32楼2014-02-27 10:4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