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孔的官方色彩日益浓重。孔德班说,政府将祭孔推向前台,又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它。传统的大典有些不伦不类,比如将叩头改良成鞠躬、献花篮。从2007年开始,他们自家人的家祭和国祭将分开。从1995年开始,孔德班一直担任祭孔大典的主祭,这不单是因为在大陆的孔子后人中,孔德班是孔子77代嫡孙“衍圣公”孔德成的第三层近支,在“宗系”上是最接近孔德成的人。他对记者说,还因为他的身份是曲阜市政协副主席,让他能代表孔氏后人、民间及官方。
孔子文化节期间也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最佳时机,产品博览会、经贸洽谈会、企业高层论坛若干。刘续兵最近一直在忙着春祭的筹备工作,以后祭孔将一年两祭,而孔庙内也会像孔子生活的那个时期,每月有8次各类祭祀。
他认为,“曲阜打造‘东方圣城’的口号说了很多年,‘圣城’首先是在人们想象中的,崇高、伟大,但外地游客第一次来,往往会觉得有差距。我们要还原‘圣城’的想象”。
刘续兵刚设计了每周六、周日有两场开城仪式,在第一道大门“万仞宫墙”重现当年“移城卫庙”的历史场景。“游客们从孔庙前神道缓缓步入,由引景空间开始酝酿情绪,脚步自然会放轻,不再叼着烟、打着手机、赶集一样进孔庙。”
城墙和孔家生活重建
2004年,曲阜明城墙重新围起,在推倒城墙近20年之后。在西北角新旧城墙的交界处,三轮车夫指点着:“看出来了吗,新的和老的有哪些不同?矮了1.3米,没有以前厚,另外,原来内层是夯土,现在里外都是青砖,还是中空的。”
“城墙用钢筋支撑,上面可以走人;下面中空结构可以利用起来做博物馆,我们搞了酒瓶博物馆、毛主席像章博物馆、规划展览馆等。”曲阜市旅游局副局长韩凤举说。沿明代旧址围合的城墙不再是防御象征,而为旅游观光所用,但无论如何,旧城的结构已经重新搭起。
曲阜市建设局规划科老科长孔庆第记得,小时候从城楼上往下看,曲阜老城里树木葱茏,灰色瓦房高低错落,孔庙和孔府居中,孔家12座府第围绕周围。他说,明故城是一座“庙城”,为保护孔府、孔庙而建,突出特点是每一条街道都是丁字形的,交叉点上都是一座庙。因为孔庙居中,道路又不能穿越而过,因此五门不对。现在这一格局早已消失,从城墙上俯瞰,旧城里多是现代房屋。邮政局的发射塔高耸在孔府旁边,不协调,但如果拆了,市民通讯又会不方便。
1983年,孔庆第作为曲阜市代表,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他们当时制定了三个高度限制:孔庙和奎文阁为第一高度,旧城内绝对不能超越;鼓楼和阙里宾舍为第二高度,特殊情况下可以超越;钟楼檐口高度为第三高度,7.92米。旧城内,建筑风格要统一,灰瓦白墙,靠近文物处必须建一层,两层时要高低错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