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28年,晋文公死去。秦国欲趁机向东发展,派兵袭郑,由于郑国事先得到情报加强防守,秦军只好灭掉滑国而西归。秦人袭郑须经过晋国的领土,晋国联合姜戎在肴山埋伏以待秦军。公元前627年4月,秦军在肴遭到伏击,全军覆没,这就是"秦晋肴之战"。
"蹇叔哭师"这一历史片断,成功地塑造了蹇叔这一人物形象。
蹇叔睿智多谋,富有远见。他对秦穆公的东征,条分缕析,指出伐郑三个谬误:一是"劳师袭远","师劳力竭";二是"师之所为,邓必知之";三是"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他并且预见秦军必定在肴山遭败。事实完全按照他所预料的方向发展。
蹇叔不仅睿智多谋,富有远见,还对秦国的一片忠心。当秦穆公不听劝谏后,他痛心疾首,泪流满面。他伤心的不是儿子战死沙场,而是将士的"一去不复还",是秦国遭遇一场浩大的灾难。
--------------------------------------------------------------------------------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1)。出绛(2),柩有声如牛(3)。卜偃使大夫拜(4),曰:"君命大事(5)将有西师过轶我(6),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7):"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8),若潜师以来(9),国可得也(10)。"穆公访诸蹇叔(11)。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12),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勤而无所(13),必有悖心(14)。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盂明、 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15)。蹇叔哭之曰:"盂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人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16)"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17),崤有二陵焉(18)。 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19);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 余收尔骨焉(20)!"秦师遂东。
"蹇叔哭师"这一历史片断,成功地塑造了蹇叔这一人物形象。
蹇叔睿智多谋,富有远见。他对秦穆公的东征,条分缕析,指出伐郑三个谬误:一是"劳师袭远","师劳力竭";二是"师之所为,邓必知之";三是"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他并且预见秦军必定在肴山遭败。事实完全按照他所预料的方向发展。
蹇叔不仅睿智多谋,富有远见,还对秦国的一片忠心。当秦穆公不听劝谏后,他痛心疾首,泪流满面。他伤心的不是儿子战死沙场,而是将士的"一去不复还",是秦国遭遇一场浩大的灾难。
--------------------------------------------------------------------------------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1)。出绛(2),柩有声如牛(3)。卜偃使大夫拜(4),曰:"君命大事(5)将有西师过轶我(6),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7):"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8),若潜师以来(9),国可得也(10)。"穆公访诸蹇叔(11)。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12),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勤而无所(13),必有悖心(14)。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盂明、 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15)。蹇叔哭之曰:"盂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人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16)"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17),崤有二陵焉(18)。 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19);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 余收尔骨焉(20)!"秦师遂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