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宗之后的“定制时期”
高宗乾隆帝时期,清代的各种制度渐渐厘定。于是清代旗人对于“奴才”的用法也正式确定。大题有两个趋势,第一,是皇帝作为“八旗共主”的凸显,第二是公私的区分。
1.皇帝作为八旗共主。众所周知,清代八旗本身并不具有严格的统一性质,私属的情况较多。从太宗、世祖、圣祖三代帝王陆续打消下五旗王公的旗权,终于在世宗雍正帝的时期,皇帝确立了“八旗共主”的地位。与此同时,以前下五旗旗人仅仅作为本旗王公的属人而自称奴才,现在面对“八旗共主”,自然也就要称奴才,这就加强了皇帝对八旗人丁的约束。
2.确立公私的区别。见《高宗实录》乾隆二十三年二月壬申条:“谕军机大臣等:满洲大臣奏事,称臣、称奴才,字样不一。著传谕嗣后颁行公事摺奏,称臣。请安、谢恩、寻常摺奏,仍称奴才。以存满洲旧体。”于是正式确定,旗人大臣在公事褶子里称臣,在私事褶子里称奴才。
3.汉军与满洲同,公事称“臣”,私事均称“奴才”。见《高宗实录》乾隆六年十二月己酉条:“谕军机大臣等……张广泗系汉军……原为一已私事。摺内应写奴才。”这是将“旗人”这个团体统一化,以防止出现特例。
4.禁止汉臣称“奴才”。
伴随着高宗对于称臣、称奴才的定制,他也对奴才这种特殊称呼进行了一种解释,见《高宗实录》乾隆三十五年闰五月丁卯条:“臣仆本属一体,均系奉上之称字义虽殊,其传则一。满汉臣工自称,固有不同。然遇部院章奏,虽满洲大员,亦一例称臣,而满洲督抚奏地方公事亦然,并非以奴才之称之为卑而近,称臣为尊而远也……朕抚御臣民,并无歧视,而朝廷体统,本自尊严。又岂因臣下之称奴才而尊崇有加?称臣而体制有减乎?”借此来安抚汉臣,并且把话说的很清楚,臣和奴才,只是称呼不同,跟尊卑、疏远无关。当然,在入关之前和入关之初的时期,自称的不同是否带有亲近度的不同,我们不敢妄言,不过从高宗朝之后,八旗的私属性下降,这种自称奴才的亲密度,显然也较之清初大为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