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 空气清新透明,山川秀美亮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一座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绿色生态城市正向我们走来。近日,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的《连云港市生态市建设规划(修编)(2012—2017)》,向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美丽的画卷。 规划将建设目标分为2012—2015年和2016—2017年两个阶段实施,到2017年,建立起较完善的生态空间、生态产业、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文化和生态资源6大体系,成为经济发达、生活富裕、环境优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生态市。这是市委、市政府在坚持可持续发展思路和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为未来全市发展定下的又一个宏伟目标。 亮点一 建设2500平方公里生态红线区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对于维护港城的生态功能至关重要。规划明确,通过划分边界、设立保护机构、建立保护机制等措施,全面建设11类67个生态红线区,生态红线区总面积为2514.29平方公里。其中,陆域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陆地面积21.96%。 市环保局生态处有关人士表示,优先保护饮用水源地是生态红线区建设的重中之重。将通过在水源地边界设置隔离网,对水源涵养区山体进行封山育林,以及清水通道维护区建设防护林等措施加强生态红线保护区污染防治工作。 与此同时,着眼于区域生态安全,我市规划建设“三横、两带、五区”生态网架。其中三横为:石梁河水库-新沭河-临洪河生态廊道,西双湖-锦屏山-云台山东陇海线生态廊道,灌云灌南新沂河生态廊道。两带为:北起绣针河口-临洪河滨海湿地-埒子河口-灌河口沿海生态保护带以及通榆河沿线生态保护带。五区为:中心城区云台山生态保护区、赣榆中西部农田-水库复合生态保护区、东海西部横沟-房山水库林地复合生态保护区、灌云中部农田生态保护区、灌南中部农田生态保护区。以此形成整体化生态网架,引导和界定产业发展轴,实现向市域外大生态系统的贯通。 亮点二 构筑“一中心四区域”人居空间结构 生态城市创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港城的人居环境,使500余万人民徜徉在碧水蓝天间。 规划将合理布局人居空间,构建和谐人居体系作为“以人为本”的出发点,构筑起以连云新城为核心,融合东部、新海、徐圩和赣榆的“一中心四区域”城市空间结构,重点突破“一老三新四组团两轴线一环”的组团发展思路。环保部门表示,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优化资源配置、节约利用资源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农民素质、增强社会文明程度的良好渠道。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人居环境,对于增强城镇对农村人口吸引力,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大有裨益。 规划将提升城区人居环境切实落到了实处,包括改善老居民区居住环境,加强“城中村”及棚户区改造,加快城区污染企业搬迁都将逐步实现。值得一提的是,规划还将建设绿色社区、低碳社区,大力推广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建设自然人文融为一体的城市生态社区写入了时间表,提出2000年后新建小区全部达到绿色社区标准,结合旧城改造,促进90年代以前尤其是核心区内的老居住区达到绿色社区的评选标准。到2016年,城区建成区内80%以上居住社区达到绿色社区标准,其中50%为省级绿色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