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志吧 关注:181,369贴子:6,545,946

《英雄志随笔二》非幻即真之理,未佛皆魔之道——从杨肃观说开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http://tieba.baidu.com/p/2781038533 《英雄志随笔一》铁肩担道义,侠骨仁义香——卢云
  上次看过前言和卢云部分的书友,此贴接上贴,继续写我想写的东西。那天发现跟清明宋唐大神撞贴名了,我继续抛砖引玉,《英雄志》随笔在向着目标中不断行进着,途中当然需要一些改变,我决定一次一贴,写成一个小小的系列,将第一帖的贴名修饰了一下,让自己看着更舒服些,新看帖的书友可以先看第一帖。柳门F4这位书友两次私信了我,问我杨肃观这篇的进程,我压力很大,觉得写不好都对不起他,但我想写的实在太多了,恐怕要几万字,不知道写到什么时候,所以我今天决定先发我写完的这小部分给您看吧。


IP属地:北京1楼2014-01-07 19:45回复
    沙发


    2楼2014-01-07 19:46
    收起回复
      2025-07-13 11:57:48
      广告
      二、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我并非宗教信徒,但既然杨肃观的大佛国缘起于佛教,那就必须要说一说佛教,这段里有很多是资料,有学习到的别人的见解,也有我自己少量的体悟和对宗教的认识,佛教分大乘小乘,有八万四千法门,我个人知识和能力十分有限,不可能照顾到所有流派和思想,只能尽量减少错误,如果有什么纰漏,请您一定指出,这段极长,接近一万字,您随缘随心,不要勉强。
        孙晓既然写杨肃观时敢涉及佛教,自然有他的想法,佛教自汉末正式传入中国,经历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融合,完成了佛教的中国化,走过了巅峰,转入了低谷。释、道、儒并称三教,三教汇流,对中国人的思想产生的巨大的影响,佛教有着它自己完备的理论体系,您可以说它不符合客观规律、唯心主义、消极,但是它自然有着它的大智慧,令人不可小觑。
        袁于令妙笔曾评西游【文不幻不文,幻不极不幻。是知天下极幻之事,乃极真之事;极幻之理,乃极真之理,故言真不如言幻,言佛不如言魔。魔非他,即我也。我化为佛,未佛皆魔。魔与佛力齐而位逼,丝发之微,关头匪细。摧挫之极,心性不惊。此《西游》之所以作也。】此书评深得精髓,评《英雄志》亦可。
        《华严经》有云“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我们每个人心中皆有魔,故不能成佛,写佛就要写众生,众生在皆在苦海中,杨肃观当然也是众生相之一,不过他已成魔,魔即是他,他即是魔,故孙晓笔下的杨肃观是修罗王,杨肃观在自己的修罗王体系中不断的偷换佛教概念,执念已入骨,他其实是在利用佛教为己用,我试为您解之。


      IP属地:北京5楼2014-01-07 19:48
      收起回复
        1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此段算是一段铺垫,简单的说说佛法(主要是禅宗)从何而来以及顿悟法门。
          达摩祖师创立禅宗,后来传到第六代慧能祖师,创立了“中国禅”,并由弟子代著《六祖坛经》一部,也是第一部由中国僧人撰写的佛教圣典。讲究“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正是“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六祖慧能大师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寻求佛法不能脱离人间,不能脱离人心本性,否则既是心外求法。
          禅宗认为,成佛之路根本不复杂,甚至各种各样的方法对成佛是有妨碍的。禅宗的观点是,一个人能否成佛关键在于他心中对人世之苦的认识,只要他认识了,就可以成佛,这就是所谓的“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而且禅宗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佛教对人的本性的看法,禅宗认为每个人都是有佛性的,这是人成佛的基本条件,如果没有这个条件,人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成佛。人之所以不能成佛,是因为人的佛性被人的种种欲望遮蔽了,自己已经看不到自己的佛性。
          所以,禅宗提出了“明心见性”的成佛宗教实践。就是说一个人只要心中明了人世之苦,见到了自己的佛性就可能立即成佛。而且这是成佛的唯一途径。
        禅宗的这个思想,是对释迦牟尼佛关于“佛者、觉也”思想的一种发展,同时也解释了释迦牟尼佛的“顿悟”的本来含义。所谓人的成佛就是人的觉悟,而人的觉悟在禅宗看来只在一念之间,这就是顿悟的意思。
          中国人总喜欢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句话,就是对禅宗这个思想的一个概括性的解读。这也是表达了禅宗认为成佛在一念之间顿悟的思想。正是“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在此处请您一定要注意,顿悟是必须要个人自主完成,是个人在一瞬间的一种大彻大悟,跟儒家王阳明的“龙场悟道”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能由任何别人强加于身,外法也帮不上你。


        IP属地:北京7楼2014-01-07 19:50
        回复
            讲一个故事来助您理解,少林寺现在有一处景点叫做立雪亭,是为纪念慧可大师立雪断臂的典故。二祖慧可(神光)听说达摩祖师佛法精湛,遂到少林寺求见,可是达摩祖师时常面壁端坐(达摩祖师面壁九年的故事您在武侠小说里一定看到过),并不加以教诲。神光于是便在寒冬大雪之际,彻夜立正侍候在达摩祖师身旁。直到天明,地下积雪已经过膝,神光侍立愈加恭敬。
            达摩祖师这时乃回头问他:“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 (你彻夜立在雪中,为求什么?)
            神光痛哭流涕地说:惟愿大师慈悲,开示像甘露一样的法门,藉以广度众生。
            但达摩祖师却以训斥的口吻说:“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请佛无上的妙道,要经历无数劫的精勤修持,经过许多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德行的锻炼,那里就凭你这样的小德行、小智慧,以轻忽骄慢的心情,便欲求得真正的道果,恐怕你白用了心思啦!)
            听了达摩的教诲,为了表达自己求法的诚意和决心,神光毫不犹豫地抽出随身携带的戒刀砍断了自己的左臂。随后,神光放下手里的戒刀,弯腰拿起自己鲜血淋漓的左臂,围绕达摩面壁洞转了一圈后,仍侍立于被鲜血染红的雪中。
            达摩被神光的虔诚举动所感动,说:“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汝今断臂吾前,求亦可在(诸佛最初求道的时候,都是不惜生命,为法忘躯。而今你为了求法,也效法诸佛,砍断自己的手臂,这样求法,必定能成)。”于是达摩祖师认为他可以为担当大任的法器,又为他更改法名叫慧可。
            慧可问道:“诸佛法印,可得闻乎?”(慧可问:请佛心印的法门,可以说给我听吗?)
            祖师:“诸佛法印,匪(非)从人得。”(祖师说:诸佛心法,并不是从别人那里得到的!)
            慧可听了很茫然,便说:“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他听了又问道:我心不得安宁,请大师为我说安心法门。)
            祖师:“将心来,与汝安。”(祖师便说:你把心找出来,我便为你安心。)
            慧可禅师沉吟了好久,回答道:“觅心了不可得。”(慧可听了这话,当时便怔住了,良久,方说:我找我的心在哪里,了不可得啊!)
            祖师:“我与汝安心竟。”(祖师答:“我已经为你将心安好了”。)
            慧可听了达摩的回答,当即豁然大悟,心怀踊跃。原来并没有一个实在的心可得,也没有一个实在的不安可安,安与不安,全是妄想。这便是安心的法门啊!二祖从此悟道。
            “诸佛法印,匪(非)从人得。”这句话是禅宗最重要的关键。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想要悟道需要要你自己心中找寻。
            禅宗提出这个思想以后,标志佛教在中国完成了最高发展阶段。此后中国佛教再也没有提出新的思想。同时,佛教在中国的其他宗派也就逐步消亡了。目前除佛教禅宗以外,大乘佛教只剩下净土宗和西藏密宗。而净土宗也一定程度上同意禅宗的这个思想,提出了“禅净同修”的宗教实践。当然,密宗是反对禅宗的这个观点的,我没有寻找相关密宗的资料,这不在我想跟您聊得范围内,因为我们是在聊佛,不是精研佛法,分流派讨论,请您不必执着。


          IP属地:北京8楼2014-01-07 19:51
          回复
              此段的最后说个有关禅宗的题外话,神秀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高僧,北禅宗的创始人,他跟南禅宗的创始人慧能同为禅宗五祖弘忍大师的弟子,弘忍大师传衣钵的考题是大家都做一首畿子,神秀的答卷是“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的答卷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相信很多书友都听过这个故事,衣钵最终也有了传人,他就是后来的六祖慧能,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国家图书馆广场,矗立着世界十大思想家的塑像,其中就有代表东方思想的先哲孔子、老子和慧能,并列为“东方三圣人”。孙晓居然给杨肃观找了个叫神秀的儿子,而慧能法师本姓卢,别号卢行者…不知道这是不是在调戏佛教……


            IP属地:北京9楼2014-01-07 19:51
            回复
                2.轮回
                【欲救众生苦,须持修罗法。修罗王临,众生无惧死,无惧死则无心苦,无心苦则无悲无泪,如此天下安乐矣。”
                世间万物求生厌死,本是应然。众僧听了杨肃观的说话,都是茫然不解,天绝僧叹了口气,道:“何谓修罗法?”
                杨肃观凛然道:“修罗王临,生不能使之喜,死不能使之惧。生者不恋生,生非生。死者不惧死,死非死。唯此,万物停争息斗,轮回终有休止一日。”】
                何为轮回?杨肃观这一段话部分是正确的,可以一定程度上解释轮回,但不代表他用修罗法解决轮回是正确的。我不想跟您聊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这样大家都会头痛,我找简单具体一点的跟您说。
                “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且故能令生死相续。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
                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犹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
                “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圆觉经》
                通过《圆觉经》的两段话可以简单的向您解释轮回,在轮回的不只是人,整个世界都在轮回。我们看不见云了,不表示云消失了,是因为云离开我们的视线;我们看不见月亮,不表示没有月亮,而是它运行到背面去了;同样的,我们的船一开动,两岸的风景就随着移动,世界的一切也就这样了。人的一生就像行船,出发、靠岸,船(本性)是不变的,但岸(身体)在变,风景(经历)就随之不同了,本性不变,身体在变,经历会就不同。
                佛教里认为有生就有死,有情欲就有轮回,有因缘就有果报,所以生生世世做朋友是可能的,生生世世做情侣也是可能的,当然,生生世世做仇敌也是可能的……但生生世世,永生永世就永处缠缚,执念不消,轮回不断,生生世世都不得解脱,唯有去除贪、嗔、痴三毒,拾起戒、定、慧三学,放下一切才情欲、执念才能超出轮回的束缚,请您一定一定要注意,这些是要出自于本心的。


              IP属地:北京10楼2014-01-07 19:52
              回复
                  3.慈悲为怀,平等布施
                  禅云:佛爱众生,不离众生,慈悲心怀是阐释佛教和禅宗的一个最基本的出发点。令一切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省思布施的心,来自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心量,观众生如子,观众生苦如己苦,故能竭尽所能行布施,解众生苦而无怨悔,是慈悲也是精进;是禅定也是智能。
                  【“我建超世志,”修罗王神态静默,双掌合十,道出了心中志向。“必至无上道。”
                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今为大施主,普济诸穷苦,命彼诸群生,长夜无忧恼,众生闻我号,俱来吾刹中,虚空诸天神,当与珍妙华……”】
                  首先解释一些名词,书中杨肃观的这一段来自《无量寿经》,是一段说颂瑞应,宣说偈颂所感到的瑞相,偈颂是佛经中唱颂词。法藏菩萨以偈颂的形式来把四十八愿的核心义理加以浓缩,第一部分是正面的建立誓言,第二部分就是请求瑞应,征信瑞应。
                  什么是等觉呢?等觉是佛教给赋予“佛”三种涵义之一,等者平等,觉者觉悟,等觉又称作遍觉,平等普遍,遍觉诸法,诸法平等,故诸如来平等。
                  四十八大愿如果全列出来会很长,也没有必要,我随便摘出几愿给您看看,管中窥豹,虽只可见一斑,但也可概览全貌。
                  第六愿,愿我刹土中人,皆心相爱敬,无相憎嫉。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七愿,愿我刹土中人,尽无淫泆嗔怒愚痴之心。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八愿,愿我刹土中人,皆同一善心,无惑他念;其所欲言,皆预相知意。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九愿,愿我刹土中人,皆不闻不善之名,况有其实。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十愿,愿我刹土中人,知身如幻,无贪着心。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您能从中看到法藏菩萨的慈悲心肠吗?能看到有那条是杨肃观能做到的吗?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渡尽,方证菩提。此为地藏菩萨大愿,亦是此意,只要有一个人没有得到解脱,就宁可不成佛,而不是先成修罗王,再去度众生,更不是该去行恶。


                IP属地:北京12楼2014-01-07 19:53
                回复
                  2025-07-13 11:51:48
                  广告
                    1)【今为大施主】
                    “一切为天下,建立大慈意,修仁安众生,是为最吉祥。”——《法句经·吉祥品》
                    《英雄志》摘取的这段需要还原到本相,在这段偈颂中法藏菩萨发愿,我要在无量无边的劫数里,为一切众生做大施主。在菩萨的六度里面布施是摆在第一,一切众生都是我执的,都是吝啬的,都是有贪心的,布施就是要把这些冲破。大施主的布施要做到无我,布施有三种:第一种是外财,比如像饮食、财富这些布施,这就是外财。一般人都能做得到。进一步的第二种内财也要布施,用自己的生命布施,当有人来要自己眼睛的时候把眼睛挖出来,要自己的头发的时候连头皮带头发一块奉献,这是内命的布施。再进一步的第三种就是无畏布施,法布施,在布施当中而且要三轮体空,要对一切众生布施的时候还要有一种恭敬心。比如碰到这些贫穷、孤独、低微的人来乞讨,如果这个菩萨是一个国王,转轮圣王。这些可怜的人,贫穷的人来了,这个国王都会对这些贫穷的人来忏悔,来自责,说我应该到您那里去供养供给,让您老人家从这么远的地方过来都是我的错。说完了还要向这些贫穷孤独的人去礼拜、去真心的询问,去了解穷苦人还缺少什么,然后打开仓库你要什么给什么,而且是用恭敬心去布施。菩萨的这种布施是恭敬的,是令对方要欢喜的,他一见这些贫穷孤独的人,他就觉得这是给我无上的修福德的机会,他是我的大善知识,他把他做父母之想,他有一颗孝子之心。然后他做布施还要作一种回向,不仅给他物质生活的布施,比如给他饮食的时候,要使他未来得到法喜,出世间的智慧之食。儒家有句话叫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你若想做大施主,你要考虑到受施者的心情,你要谦恭的去施舍。


                  IP属地:北京13楼2014-01-07 19:53
                  回复
                      2)【普济诸穷苦】
                      为诸众生除无利益,是名大慈;欲与众生无量利乐,是名大悲;于诸众生心生欢喜,是名大喜;自舍己乐,施与他人,是名大舍。——《涅盘经·梵行品》
                      普济诸穷苦,不仅是物质上的穷苦,而且是精神上、心理上、法性上的穷苦也要布施。那么这种布施,能成为大施主就是无遮的,一切布施,如果说这个贫穷的人说你这金银七宝我固然要了,我现在满足了,但我还想从来没有做过国王,这时候大施主会主动的来请他做国王,那个穷人说我还没有妻子,大施主会把皇后布施。然后那个贫穷的人说我还需要个佣人需要要机灵一点的,这个国王就去给他做佣人。法藏菩萨在这里是这样发愿的,如果我不能做到这样的大布施的话,不能普遍的济度一切贫穷人的话,我就不成佛。这句话透显出法藏菩萨在无央数劫的积功累德的过程当中,他作为大施主跟多少众生结下了法缘,菩萨为了求到法,如果有个魔王说这有个大火坑,你跳进去能解救众生,那么菩萨一定会义无反顾跳到火坑去,因为他在想我为了得到法救度众生,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现在仅仅是跳人间的火坑就能够得到这个法,那太好了,太占便宜了,他就会跳。这样的一个心,才是普救之心。


                    IP属地:北京14楼2014-01-07 19:54
                    回复
                        3)【虚空诸天神,当雨珍妙华。】
                        中间的那几句没什么可说的,说说结尾这句,此处原文为“斯愿若克果,大千应感动,虚空诸天神,当雨珍妙华。”前边的是说颂,这一句就是瑞应了。法藏菩萨开始请求,如果我这个四十八大愿如果能够圆满成就的话,三千大千世界应该感动,就会有瑞相出来,要有感应。大地会震动,天上会降临妙华之雨。这东西您看着可能是觉得很逗,说句话大地就要震动,肯定是疯了,但您也可以把它看做一种天地之间的感应,《周易》中有一卦为中孚爻九二:【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是说鹤在山阴那边鸣叫的时候,它的孩子虽然隔着很远,看不到听不到却也会跟着应和它的声音,孔子引申过这一卦,【“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简而言之就是君子即使在屋子里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你在屋子里面说一句善言,千里之外都会应之,千里之外都会对你的善言进行赞叹,这就是一个好的缘分,千里之外都能感应,更何况旁边的人呢,对于你的善言美语他们当然也会欢喜了!但如果你在屋子里面出了一句恶语,不善之言,那千里之外都会跟你反驳,批判你,更何况在旁边的人呢!《周易》是本神奇的书,“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它其实是抓住了宇宙中的某种规律,这个世界到底是几维的我说不清楚,但这个在四维世界应该就可以解释了。
                        杨肃观这个大施主,是个假施主,他的布施,是场假布施,何须多言?在这里我要说一下的是,我大概当不了大施主,能布施的境界也有限,但是佛教透露出的慈悲为怀、平等慈济的精神本质才是应该要关注的,予人玫瑰,手有余香,您如果在保证家人生活幸福的前提下,有一颗慈悲施舍之心,大概就是对佛教的一种良好个人诠释了。


                      IP属地:北京15楼2014-01-07 19:54
                      回复
                          【钦差终于说出那个字了:死,盘据不走,死。违抗圣旨,死。乖乖回家,饿死。
                        饿鬼们哭了,对他们来说,正统军其实就像另一批怒苍好汉,不怕苦、不畏难,视死如归,时时饿着肚子打仗,可饿鬼们硬是不懂,为何正统军一身凛然骨,偏偏要为难他们?一样是人,西北百姓是人、京师百姓亦是人,为何正统军总是厚此薄彼,只愿保卫京师、却对自己挨饿受冻,家破人亡视若无睹呢?这是什么缘故?莫非自己就是这么的不值......钱?心念于此,人人昂起头来,泪水夺眶而出,瞬息之间,心里又浮现一个字。狗......他们都是狗......有钱人的狗......】
                          晋惠帝司马衷有句千古蠢话“百姓无栗米充饥,何不食肉糜?”,司马衷是个傻子,还知道人是应该吃饭的,杨肃观是傻子吗?当然不是,死,生下来就该死,怎样都该死,可笑吗?杀羊喂虎者,不过是有钱人的一直看门好狗。
                          【猛听凄厉哀号,城头下刀锋此起彼落,血海扑天,万只白羊未及奔逃,羊头便已落地,可怜前蹄兀自拍打挣扎,让人不忍卒睹。
                        万只羊儿牺牲了,它们受斩殒命,死于城下,点滴鲜血落上了黄沙,化做一条生死界线,逼得饿鬼们哭叫退开。】
                          您能感受到这残酷的场景吗?“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连恻隐之心都没有的人,连人都不是!佛家也会告诉你,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泪水坠到了草地上,化为露珠,渗入尘埃。第二滴、第三滴......五滴六滴七八滴,九滴十滴千万滴,水是天下最古怪的东西,三千弱水,可取一瓢饮,倾其三千瓢,也能合为一体,当一千七百万小水滴汇于一处时,它们会变成什么形状呢?】
                          滴水可穿石,蝼蚁毁长堤,何况千万滴水,千万只蝼蚁?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何况是熊熊烈火?可焚人身,可毁社稷,可冲云霄!天怒人怨,何以言善?


                        IP属地:北京22楼2014-01-07 19:58
                        回复
                          @柳门F4
                          答应好的第一个叫您,您先看着,其他的我慢慢写着。


                          IP属地:北京23楼2014-01-07 20: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