栋二吧 关注:27贴子:1,180

【新闻】“娱乐之王”邵逸夫离世 享年107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据香港翡翠台早间新闻报道,香港著名企业家邵逸夫先生今晨逝世,享年107岁。
  邵逸夫叱咤娱乐圈大半个世纪,打造邵氏、无线两个影视王国,培育了数之不尽的演艺人才;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校园建筑、医院遍布中国各个城市。这位老人所经历过的百年,远比他所拍摄的任何一部影视作品都要精彩。


1楼2014-01-07 12:08回复

      邵氏兄弟的父亲邵玉轩主要经营颜料生意,在20世纪初的上海工商界颇为活跃,1920年邵玉轩病逝时,康有为、虞洽卿、卢永祥、谭延闿等晚清与民国风云人物纷纷为其题辞致哀。但邵家的众多兄弟无人继承父业,几乎都进入娱乐圈。邵逸夫在家中排行第六,故人们称他为“六叔”、“六老板”。


    2楼2014-01-07 12:08
    回复
      2025-05-10 04:25:48
      广告

        邵氏家族的电影事业起于1924年,这年大哥邵醉翁创办天一影片公司,开始闯入当时尚属草创时期的中国电影业。


      3楼2014-01-07 12:09
      回复

          “天一”成立之初,清一色是家族班底。老大邵醉翁是制片兼导演,老二邵邨人擅长编剧,老三邵仁枚精于发行,老六邵逸夫则擅长摄影。他们分工合作,完成一切工作,公司犹如家庭式作坊。


        4楼2014-01-07 12:18
        回复

            1925年,邵氏四兄弟创立的天一电影公司制作了电影界公认的史上第一部武侠片《女侠李飞飞》。武功高手飞檐走壁的绝技第一次被搬上大荧幕。由于天一公司出品影片多且快,又首拍古装片、武侠片,剧本也多取材于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故事,故拥有了不错的口碑。


          5楼2014-01-07 12:24
          回复

              天一公司的崛起,让当时上海滩电影业的霸主明星公司感到了威胁,于是联合其他五家电影公司,限制已经购买这六家公司影片的发行商购买天一等公司的影片,这一事件被称为“六合围剿”。邵氏兄弟决定避开锋芒,将电影事业从上海转到南洋。1926年,刚从中学毕业的邵逸夫到新加坡与三哥邵仁枚合力开拓南洋华人电影市场。邵氏兄弟逐渐组成庞大院线和发行网络。


            6楼2014-01-07 12:25
            回复

                1930年,邵氏兄弟在新加坡成立“邵氏兄弟公司”,并决定发展有声电影。邵逸夫前住美国购买有声电影器材,途中轮船触礁沉没,他抱着一小块木舢板,漂泊一夜后终于获救生还。但艰苦惊险终有斩获。1932年,邵氏兄弟在香港摄制完成第一部有声片《白金龙》,获利颇丰,成本仅仅一万元的影片,仅在广州一地的票房收入就是拍摄成本的60倍。


              7楼2014-01-07 12:25
              回复

                  1937年后,南洋沦陷,邵氏兄弟的影业发展进程被打乱,后来被迫关门。抗战胜利后,时年50岁的邵逸夫雄心不减当年,从新加坡转战香港,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电影公司(Shaw Brothers),开始了香港电影的霸业。


                8楼2014-01-07 12:26
                回复
                  2025-05-10 04:19:48
                  广告

                    邵逸夫以32万元买下当时还是一片贫瘠的清水湾地皮,修建了占地近80万平方英尺的邵氏影城,采用片场制,流水线作业,由于拥有自己的发行机构和合作伙伴,邵氏兄弟公司从电影制作、发行到放映都非常流畅。每年产量高达40多部影片,历经数十年至今仍是香港最大的影视拍摄制作基地,有“东方的好莱坞”之称。


                  9楼2014-01-07 12:26
                  回复

                      邵氏影城当时采用工厂式大量生产模式,全盛时期拥有15个厂棚,办公大厦、餐厅、宿舍、银行也一应俱全,不计合约导演和演员在内,员工共1700余人。邵氏拍片的速度也惊人,几乎每年有40多部电影,截至1987年退出电影市场,共拍了1000多部;获得过金马奖、金像奖等几十项大奖。


                    10楼2014-01-07 12:26
                    回复

                        “邵氏出品”称霸香港电影市场近20年。由默片到有声,由黑白到彩色,由时装到古装,由大型古装到黄梅调,由黄梅调到武侠片,邵氏电影的每个尝试都给中国电影业带来了新的可能。


                      11楼2014-01-07 12:27
                      回复

                          上世纪70年代后,香港电影产业一度式微,邵氏减产,租出或卖出院线。1987年,邵氏正式停产,而邵逸夫则转战电视圈。


                        12楼2014-01-07 12:31
                        回复

                            1980年,邵逸夫接任董事局主席一职,并增持股权,成为最大股东。随后他集中力量经营所属的明珠台和翡翠台两家电视台,将“邵氏影城”的明星和香港演艺的精英都网罗到门下,提高了“无线”制作剧集的质量,收视率急剧上升,压倒其在香港的竞争对手“亚视”。


                          13楼2014-01-07 12:31
                          回复

                              1971年,邵逸夫主持开设了无线训练班,培养了诸多如今的巨星大腕。邵逸夫钦点的歌坛“四大天王”品牌,光环至今不衰。而“香港小姐”选举也是自TVB创立之后,每年赚足眼球。


                            15楼2014-01-07 12:32
                            回复
                              2025-05-10 04:13:48
                              广告

                                早在1973年,邵逸夫就设立了邵氏基金会,从1985年起,他平均每年向内地捐赠1亿多港元,用于支持各项社会公益事业。二十年间,邵逸夫支持捐赠内地项目超过三千个,其中百分之八十以上为教育项目。1990年,中科院为了表彰他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将发现的2899号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1977年,英国女王册封他为爵士,成为香港娱乐圈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16楼2014-01-07 12: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