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四川省昭觉县妇幼保健院的一项调研结果显示,凉山彝族聚居区被抽查的育龄妇女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率达3.83%,在疫情严重乡镇,该人群感染率高达6.35%,呈现高流行态势,而且疫情已覆盖各个年龄段。这提示,当前该地区已进入艾滋病广泛流行期。
2011年10月~11月,研究人员在昭觉县艾滋病高流行区(人群感染率≥2%)和低流行区各抽取一个乡镇为现场,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采用统一的调查表,对两个乡镇13个行政村1826名15岁~49岁育龄妇女进行一对一问卷调查,并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所调查人数占当地育龄妇女总数的75.26%,调查对象全部为彝族,农民占97.65%,已婚/同居者占96.88%,文盲占93.70%。结果共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70人,其中23人为新检出感染,47人为既往已发现感染,包括6名艾滋病患者。调查对象中,未婚者27人,未检出感染;已婚/同居者1769人,检出感染者52人,感染率达2.94%;分居/寡居者30人,检出感染者18人,感染率达60%。
70位感染者以每5岁为一个年龄组,各年龄组都有感染者分布,其中35岁~40岁年龄组感染率最高,但各年龄组间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染者文化程度以文盲为主;感染途径中,注射传播比例为40%(28/70),性传播比例为35.71%(25/70),同时具有注射吸毒和性接触史传播途径的比例达18.57%(13/70)。新检出感染者年龄最小的只有15岁。
调查人员提示,目前,凉山彝族自治州已成为我国艾滋病疫情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凉山彝族聚居区育龄妇女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率高,且发现晚、新发感染严重。由于凉山州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很多女性因尚未认识到艾滋病危害,或因艾滋病病毒感染未被及时发现,而成为新传染源。我国艾滋病防控应高度关注艾滋病高流行区育龄妇女的感染,从根本上减少新的传染源。
凉山州彝族现代教育问题突出
据统计,目前,州内彝族聚居区中小学生的流失率已达近几年的高峰,而且流失范围还在扩大,小学生年流失率平均达到25%,初中达11%(数据由州教委提供)。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彝族和其他人口在百万以上的民族相比6岁及6岁以上人口受教育程度各项指标均列倒数第二。与其他民族相比,彝族现代教育发展缓慢总体受教育程度低。毫无疑问,造成这种现实的原因是复杂的。
首先,凉山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著名横断山脉大雪山分歧南来的部分支系,又是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境内地貌复杂多样,断裂带纵横交错,气候寒冷,条件恶劣。彝族人多居住在高寒山区或是而半山区,自然地理环境造成了他们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信息沟通困难,相对闭塞。导致了当地学生求学困难,有的孩子上学的走上十几公里,遇到夏季雨水多时,经常出现山洪暴发、滑坡、泥石流等现象,阻碍学生入学,造成安全隐患,影响课程进度。从而致使有的家长觉得上学不安全或就算去上学了,也因为耽搁了时间会比别人落后,还不如辍学在家充当劳动力。
其次,凉山彝区地理环境条件恶劣,交通闭塞,使得当地经济发展缓慢,经济水平低,民主改革前,彝区还是处于奴隶制社会,民主改革使其跳跃了几个社会发展形态,然而落后的生产力并不是能够一朝一夕赶上来的。对于大多数还在国家级贫困县生活的彝区人民来说,温饱问题才刚刚解决,因此,送孩子上学无疑是件奢侈品,可望而不可及。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凉山地区以粗放农业为主的耕作方式,需要大量劳动力,使部分家长不愿送孩子读书而减少劳动力。
再者,“读书无用的”思想也严重的影响了当地人送孩子上学的热情。彝族人有很强的“面子观”,他们认为,读书后只有当官才算是有出息,才没有枉费供孩子读书的辛苦。然而,看着周围高中毕业生或大学毕业生依然找不到工作,还是只能在家务农,和没有上过学的人一样甚至不如从小就在家锻炼做农活的人,使他们产生了“读书无用”的思想,觉得读书不能带来任何好处,反而会耗掉家里的积蓄。这样也导致了许多人不愿送孩子去上学。宗教也是影响学生入学的原因。在彝族,宗教的毕摩十分受人尊敬,地位较高,宗教活动也可以挣来钱财,因此有的人更愿意将孩子送去当毕摩而不是上学。
彝族传统社会是一个以父权为中心的社会,彝族妇女在许多方面啊都受到了传统观念的约束,至今,仍有许多彝族女性被剥夺了受教育权。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6岁及6岁以上未上学人口女性占到了66.17%,文盲和半文盲人口中女性占了2/3的比例。对女性受教育权利的漠视导致了学生中性别比例严重失调,部分学校甚至出现了“和尚班”。
传统的观念和一些习俗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凉山偏僻的彝乡山寨至今仍有重男轻女、定娃娃亲、早婚等不良习俗存在。正如有句俗语说的一样“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不少女童定娃娃亲后,父母就认为她已是别人家的人了,便不再愿意浪费钱送她去学校了。农村普遍的早婚,由于女童读书迟,读到高年级时差不多也到了该成亲的年龄。因此,年级越高,流失的女生越多。
经济、交通、安全等问题也是导致女童教育水平低的原因。这一点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中国:人类发展报告》就可以看出,此书指出:“在中国,女孩的教育最容易受到贫困的冲击。除了这些教常见的原因外,女童自身也存在一些心理障碍。受传统的家支教育,使她们认为自身本就不如男孩,就应该在家操持家务,对读书没有信心,语言的不同也使他们产生了畏难情绪。严重的自卑心理,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容易丧失信心,对学习失去兴趣。由此可见,女童存在社会性别观念差异,主动放弃求知欲,致使女性教育得不到突破性的提高,导致性别比例失调。
由于环境恶劣,条件差,许多内地教师人才不愿去贫穷落后的凉山州教学;而财力不足,要教师垫付学生书本费等,也使本地教师觉得待遇低无法坚持而盼改行;或是因资金问题,许多地区不得不请代课教师,代课教师既要教书又要务农,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如此种种都导致了凉山彝区教师数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力量薄弱。
2011年10月~11月,研究人员在昭觉县艾滋病高流行区(人群感染率≥2%)和低流行区各抽取一个乡镇为现场,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采用统一的调查表,对两个乡镇13个行政村1826名15岁~49岁育龄妇女进行一对一问卷调查,并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所调查人数占当地育龄妇女总数的75.26%,调查对象全部为彝族,农民占97.65%,已婚/同居者占96.88%,文盲占93.70%。结果共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70人,其中23人为新检出感染,47人为既往已发现感染,包括6名艾滋病患者。调查对象中,未婚者27人,未检出感染;已婚/同居者1769人,检出感染者52人,感染率达2.94%;分居/寡居者30人,检出感染者18人,感染率达60%。
70位感染者以每5岁为一个年龄组,各年龄组都有感染者分布,其中35岁~40岁年龄组感染率最高,但各年龄组间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染者文化程度以文盲为主;感染途径中,注射传播比例为40%(28/70),性传播比例为35.71%(25/70),同时具有注射吸毒和性接触史传播途径的比例达18.57%(13/70)。新检出感染者年龄最小的只有15岁。
调查人员提示,目前,凉山彝族自治州已成为我国艾滋病疫情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凉山彝族聚居区育龄妇女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率高,且发现晚、新发感染严重。由于凉山州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很多女性因尚未认识到艾滋病危害,或因艾滋病病毒感染未被及时发现,而成为新传染源。我国艾滋病防控应高度关注艾滋病高流行区育龄妇女的感染,从根本上减少新的传染源。
凉山州彝族现代教育问题突出
据统计,目前,州内彝族聚居区中小学生的流失率已达近几年的高峰,而且流失范围还在扩大,小学生年流失率平均达到25%,初中达11%(数据由州教委提供)。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彝族和其他人口在百万以上的民族相比6岁及6岁以上人口受教育程度各项指标均列倒数第二。与其他民族相比,彝族现代教育发展缓慢总体受教育程度低。毫无疑问,造成这种现实的原因是复杂的。
首先,凉山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著名横断山脉大雪山分歧南来的部分支系,又是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境内地貌复杂多样,断裂带纵横交错,气候寒冷,条件恶劣。彝族人多居住在高寒山区或是而半山区,自然地理环境造成了他们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信息沟通困难,相对闭塞。导致了当地学生求学困难,有的孩子上学的走上十几公里,遇到夏季雨水多时,经常出现山洪暴发、滑坡、泥石流等现象,阻碍学生入学,造成安全隐患,影响课程进度。从而致使有的家长觉得上学不安全或就算去上学了,也因为耽搁了时间会比别人落后,还不如辍学在家充当劳动力。
其次,凉山彝区地理环境条件恶劣,交通闭塞,使得当地经济发展缓慢,经济水平低,民主改革前,彝区还是处于奴隶制社会,民主改革使其跳跃了几个社会发展形态,然而落后的生产力并不是能够一朝一夕赶上来的。对于大多数还在国家级贫困县生活的彝区人民来说,温饱问题才刚刚解决,因此,送孩子上学无疑是件奢侈品,可望而不可及。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凉山地区以粗放农业为主的耕作方式,需要大量劳动力,使部分家长不愿送孩子读书而减少劳动力。
再者,“读书无用的”思想也严重的影响了当地人送孩子上学的热情。彝族人有很强的“面子观”,他们认为,读书后只有当官才算是有出息,才没有枉费供孩子读书的辛苦。然而,看着周围高中毕业生或大学毕业生依然找不到工作,还是只能在家务农,和没有上过学的人一样甚至不如从小就在家锻炼做农活的人,使他们产生了“读书无用”的思想,觉得读书不能带来任何好处,反而会耗掉家里的积蓄。这样也导致了许多人不愿送孩子去上学。宗教也是影响学生入学的原因。在彝族,宗教的毕摩十分受人尊敬,地位较高,宗教活动也可以挣来钱财,因此有的人更愿意将孩子送去当毕摩而不是上学。
彝族传统社会是一个以父权为中心的社会,彝族妇女在许多方面啊都受到了传统观念的约束,至今,仍有许多彝族女性被剥夺了受教育权。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6岁及6岁以上未上学人口女性占到了66.17%,文盲和半文盲人口中女性占了2/3的比例。对女性受教育权利的漠视导致了学生中性别比例严重失调,部分学校甚至出现了“和尚班”。
传统的观念和一些习俗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凉山偏僻的彝乡山寨至今仍有重男轻女、定娃娃亲、早婚等不良习俗存在。正如有句俗语说的一样“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不少女童定娃娃亲后,父母就认为她已是别人家的人了,便不再愿意浪费钱送她去学校了。农村普遍的早婚,由于女童读书迟,读到高年级时差不多也到了该成亲的年龄。因此,年级越高,流失的女生越多。
经济、交通、安全等问题也是导致女童教育水平低的原因。这一点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中国:人类发展报告》就可以看出,此书指出:“在中国,女孩的教育最容易受到贫困的冲击。除了这些教常见的原因外,女童自身也存在一些心理障碍。受传统的家支教育,使她们认为自身本就不如男孩,就应该在家操持家务,对读书没有信心,语言的不同也使他们产生了畏难情绪。严重的自卑心理,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容易丧失信心,对学习失去兴趣。由此可见,女童存在社会性别观念差异,主动放弃求知欲,致使女性教育得不到突破性的提高,导致性别比例失调。
由于环境恶劣,条件差,许多内地教师人才不愿去贫穷落后的凉山州教学;而财力不足,要教师垫付学生书本费等,也使本地教师觉得待遇低无法坚持而盼改行;或是因资金问题,许多地区不得不请代课教师,代课教师既要教书又要务农,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如此种种都导致了凉山彝区教师数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力量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