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术吧 关注:16,942贴子:88,864

回复:【 马术杂志】超大分享!!总结重点大成长!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总结 本练习的发散性很强,能够根据骑手的水平延伸出难度不同的内容。教练在教学时需要特别提醒学员注意对圈乘的感觉,建立信心,练习用眼目测路线并完成。本练习还能够帮助增强马匹的服从性,使它的注意力更集中,身体更柔软。


33楼2014-01-05 19:42
回复
    骑手故事 (每星期天发)


    34楼2014-01-05 19:45
    回复

      在青春期少男少女的心中,不免上映些具有英雄主义情结的经典桥段,那时的沈清州亦不例外。骑兵的飒爽英姿及横刀立马的威武变成一个切入点,引导他踏入马的无限天地。骑马,成为他追求理想人生的主旋律。


      35楼2014-01-05 19:46
      回复
        从影片到现实
        青年时代的沈清州,每天放学回家都会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视,观看直播的美国西部片。节目会让他着迷,他总是很认真地观赏着影片的枪战场面,更吸引他的是那些骑着马的西部牛仔,他们英勇、潇洒、坦诚、率真。如此深具人格魅力的骑兵成为了沈清州的偶像,而那些顽强的战马更让他久久不能忘怀。从影片步入现实,一个小小的游乐园为沈清州的梦想助力。他是八角游乐园的铁杆粉丝,为了在园区内租马骑,他省吃俭用,尽全力把零花钱都存起来。从荧幕上学到的骑兵骑马技巧终于有了施展的舞台,即使是单纯地跑圈也令他满足。直到他16 岁的时候,台南有位老板开了个马场,马场有一个老教练,曾被日本兵征调至骑兵部队做翻译,因此接触到了一些早期的马术。老教练的骑法深深地吸引了沈清州和其他马友的注意力,那种骑法对他们来说是新鲜的、有活力的。他们渴望学习到这种骑术,整天都会追随他。沈清州举了这样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平时骑马跑圈的时候,只要经过马房,马就会停下来,因为它们认识马房,知道那里是可以休息的地方。”他和马友针对这种情况的处理方法是:下马,然后拉着马走。而与之形成反差的是,老教练骑同样一匹马,却可以很轻松地骑过马房——原来骑马不单单是会玩儿就能驾驭,是需要技术的。那之后,他与马相伴的愿望愈发强烈。而冥冥中,也似有一股神奇的力量在牵引着他,带他结识了更多马圈内的贵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虎头埠景区游玩,注意到一个接待游客骑马的小场地。那里的主人是一位退伍军人,曾在黄埔军校的骑兵队任职。共同的爱好使他们一见如故,沈清州经常会讨教一些技术动作,这位退伍军人也津津乐道。就在他沉醉于自己的骑马世界时,中国台湾的马术竞技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些经济条件优厚的企业家、投资商远赴重洋,镀金回国后陆续开办了很多马场,还从国外引进了日本马、澳大利亚马、德国马等优质马种。


        36楼2014-01-05 19:47
        回复
          大显身手
          乘着中国台湾马业的强劲势头,沈清州去了高雄的一家马场工作,那里吸引他的是从美国引进的19 匹纯血马。经历过从矮小国产马到高大进口马的冲击,也经历了从单纯靠影像资料学习到国外教练技术传授的过渡,他对于马术的认识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也正是由于这样的进步,他在新马场获得了调教马匹的工作机会。凭借之前学到的系统知识及实践经验,经他调教的2 匹马每次比赛都名列前茅。这之后,他获得了跟随德国教练培训的名额。虽然一同训练的骑手均是精挑细选的,但德国教练第一次看他们骑马,就连连摇头说:“你们的确不会骑马。”沈清州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孜孜不倦地汲取德国骑术知识。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个人成绩早在1983-1994 年间的区运会、省运会就已可圈可点,成为了中国台湾马术界骑手中当之无愧的中坚力量。而其成绩真正达到鼎盛时期,是1995 年代表中国台湾省在内蒙古参加国际马术邀请赛,来自12 个国家、地区的团体角逐,他荣膺个人冠军及团体亚军。那次一同出战的“黑风”,是内蒙古当地提供的马匹。他感慨道:“马术比赛是有很大的运气成分在里面,骑手的成绩一半是靠技术,另一半就是靠马匹,我的‘黑风’很厉害!”当然,在赛事之前,他做了充足的准备,德国教练带给他的冲击让他更加用心去调教马、骑马、比赛,收获之后的喜悦及成就感不言而喻。他告诉我,马术是无止境的,即使目前全球最好的骑手,也绝不会说自己的技术是最好的。因为同他们参赛的战友是“性情中人”,骑手需要把控不同马匹的个性,彼此磨合后才能发挥出色。对于一个骑手来说,找到一匹身体结构、跳跃方法合适的马,也要讲求缘分。从他的回忆中,还可以了解到当时中国的马术赛事就像是襁褓中的婴儿,必须百般呵护才能茁壮成长。中国马界也有不少前辈前赴后继,致力于这项对他们来说无比神圣的事业。慢慢地,中国的马术也逐渐完善。直到2006 年,马术运动发生了质变,国外的先进技术、优质马匹、资深外教纷纷涌入中国。政府及相关机构均加强对马术运动的支持与投入,马术爱好者群体也在逐年递增。对于越来越多的参与者,沈清州感到很欣慰。在他的概念里,马术是一项陶冶情操的运动,它是和马灵魂层面的沟通,马主无论是成年人抑或是儿童都会因此而受益,变得有爱心、讲感情。


          38楼2014-01-05 19:52
          回复
            马场“风向标”
            来自祖国宝岛台湾的沈清州给予内地很多先进理念,对于中国内地马术的发展,他的确有发言权,并且在中国马圈的可信度也颇高。那是1996 年的一场比赛结束后,他终于下定决心留在内地发展,为了新婚的妻子,也为了在马界做出一些成绩。俱乐部经营的科学性、骑术动作的规范性,都有他施展才华的地方。而去海外频频参与赛事的经历,使他拥有出任北京市马术队教练的资本。令他欣慰的是,短短一年时间,北京市马术队就在1997 年的全运会上夺得团体冠军。这是对他个人而言饱含成就感的一个冠军,也是队员们执着奋进的见证,“那时北京市马术队的队员,现如今可都是中国马术界有影响力的人物了!”他骄傲地感慨道。全运会胜利凯旋后,他开始思考所就职的石景山俱乐部的管理问题。凭借之前学习到的系统知识,他拓宽了俱乐部的经营思路,即使当时只是义务劳动,即使他的一些想法经常需要自己掏腰包去实施,他还是不放弃,坚持将俱乐部经营得有声有色。他建议俱乐部低价购买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等地的竞赛退役马匹,以便通过调教用来教学;他还是中国大陆提出“俱乐部会员制”观点的第一人,会员卡出售价为一万元(不含教练费),一年内可骑马104 次。全运会金牌教练的身份着实使他名声大震,会员卡计划进行起来非常顺畅,很多如今中国马术界的大腕都慕名而来,请他做私人教练。黄祖平是令他印象深刻的学生,“黄祖平很有勇气,37 岁才开始学习马术,却一直坚持到现在。他跟我学习了4 年骑术,之后在我的积极鼓励下,他选择去国外训练,在我介绍的德国莱茵河畔的一个拥有几百年历史的马场培训。在这个过程中,他是不断地向着奥运的方向前进的。”沈清州觉得培养好的骑手只是一方面,如果可以引导好骑手去做教练,将优秀的骑术传播开来,才是真正功德圆满的事情。他就是这样一位兢兢业业的使者,毫不吝啬地与骑手、马主们分享自己多年累积的经验。北京颇受骑手及马主推崇的天星、西坞、亚萨园等马术俱乐部,都曾得到过他技术层面的帮助。他说过,即使这份工作再辛苦,他也从未有过转行的想法,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脾性。
            伯乐与千里马于沈清州而言,每匹马都是宝贝。温血马适合跳障碍,纯血马用来跑速度,可谓各有各的优势。在障碍马的选择方面,除了关注它在跳跃时是否有兴奋点,还要看它的心理素质是否能将潜能发挥出来。虽然每匹马都有自己的个性,很难仅凭经验将它们迅速搞定,但他觉得这正是马术的乐趣所在。2006 年起,他就从德国、荷兰购买马匹回国调教。对于欧洲马匹的选择,他不太考虑品种,就是靠眼力去看,去试骑。这样比较下来,不同马场的特点和水平就会了然于胸,做到理性科学地购买。马匹的调教是一个大学问。他介绍说:“现在国内好多买马的人不懂得调教马匹是要分阶段的,4 岁的马就急着调教后去打比赛,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他列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4 岁的马匹就是一个未成年的小孩子,虽然价格便宜,但却因为基础薄弱、没有经过系统训练而无法完成成年马的工作。在国外,参赛马的年龄是被严格限定的,4 岁马不符合参赛资格,5 岁马可以参加高度为110cm 的障碍赛,8 岁马才可参与140cm 级别的赛事,这是一个必经的磨练过程。因此,如果强行让身体条件不成熟、能力不具备的幼马去参赛,只会毁掉它们的运动能力,有百害而无一利。反之,8-12 岁的马才是最好的年龄。虽然价格昂贵,但马匹本身已被附有科学的调教、丰富的大赛经验等无形价值,它们发挥稳定,且有能力在短时间内适应骑手。如果说拥有一匹好马是必要条件,那与之紧密相连的饲养管理就是充分条件。再厉害的骑手也必然需要一个优质的后勤保障,管理作为软体,可谓是马场的灵魂。他要求自己马场的骑手了解基本的医疗常识,可以判断马匹的小毛病。骑手们还需要在每天起床和睡觉前都去马房报到,以便他们多花费时间去观察马匹,稍有不适就会及时发觉、果断处理。比如马匹感冒,骑手就需要自我检讨导致马匹感冒的原因,是因为运动出汗后没有披马衣,还是洗澡后没有去烤灯等。马匹从国外运至国内时,应特别注意马匹的饮食,因为国内的饲料和水都极有可能让它们感到水土不服。这些过程会让马感受到骑手的关怀,增进感情,有利于骑乘的配合。他还有一个心愿:那就是在将来经济实力允许的情况下,开办一个自己的马术俱乐部,体会那份工作与生活完美结合的怡然自得的感觉。相信属于他的“天时地利人和”已为时不远。


            39楼2014-01-05 19:54
            收起回复
              勇敢面对障碍填充物
              花里胡哨且形状各异的障碍填充物(副障碍)时常会导致马匹拒跳、选手遭遇淘汰,让很多障碍骑手感到困扰。本文将详细解析,引导逐步训练,让问题迎刃而解。
              请你想象自己正在赛前按照路线顺序走场,步测着每道障碍间距,谋划着行进的路线和策略,思考着如何让马平稳地跳过那些争奇斗艳的障碍杆。是的,你发现了,那些障碍物看上去有点吓人,可能在马看来,它们似乎“高大威猛”、“岿然不动”,而且甚至比明星的衣橱还要花哨。那么,你打算如何应对呢?你脑海中是否闪现过这样的想法“这些雕虫小技不会影响到我们的发挥”,又或者,你心头一紧,思忖着你的爱马很有可能在第一眼瞥见它们的时候就猛踩急刹车了?
              其实,马不喜欢障碍填充物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这就是这些障碍存在的目的,它们是用来测试骑手和马匹的能力与配合程度的。
              自从木质障碍杆逐渐被轻便的塑料材质所取代,障碍路线设计师就变得更为大胆,且独出心裁,现在填充物的形式也各种各样,它可以是旗子、也可以被做成某种动物或卡通人物的形象。
              多数情况下,真正引起拒跳的原因不在于马,而是关乎骑手本身。因为当骑手看见这些障碍物,潜意识中他会本能地推测马会拒跳。结果,在接近障碍的时候,骑手要么已经摆出一副自我防卫落马的姿势,要么就是一副急于冲障的架势,让胯下的马感到不安。
              如果马真的惧怕障碍填充物,那么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骑手要帮助它消除疑虑,而不是盲于责备它。倘若马因为惧怕而向后退,骑手就有责任依靠腿部的辅助坚定地告诉自己的伙伴“你要向前越过这道障碍”。


              40楼2014-01-05 19:57
              回复
                正直和联系

                不要让马与你争抢缰绳,因为如果它一旦养成了这个毛病,
                那么在跳障碍的过程中,它就会习惯成自然地低下头急停或者拒跳。
                在热身的时候花些时间留意自己的骑姿,检查姿势是否标准。
                如果马容易出现逃避障碍或者拒跳的问题,那么热身练习的首要任务就应该放在调整它的服从性和正直这两方面。不妨沿着场地的长边进行热身,这样可以判断马是否有向左或者向右侧偏的毛病。骑手应该利用这段时间去放松,不必多虑马会在跳障碍的时候作何反应。
                当你转换方向的时候,眼睛要看向行进的方向,这个习惯的养成很重要;而且,应该用内方腿使马向外方去。骑手应该和马保持一种稳定且持久的联系,如图1 所示,不要让马与你争抢缰绳,因为如果它一旦养成了这个毛病,那么在跳障碍的过程中,它就会习惯成自然地低下头急停或者拒跳。
                在热身的时候花些时间留意自己的骑姿,如图2所示,检查姿势是否标准:耳朵是否和肩膀、臀部是否和脚后跟在一条直线上?上身是否正直?每当骑手感觉紧张,他们往往会下意识地将身体略微前倾,这样便失去了重心。如果再加上马在障碍前突然闪躲或一侧肩膀突然下沉,骑手就会面临落马的危险。


                41楼2014-01-05 20:00
                回复
                  地杆练习
                  如果马表现出犹豫,就要用身体的辅助去鼓励它。
                  将地杆摆放成“Z”字形,这会引起马的注意,这项练习是测试骑手能否通过腿和手的辅助让马保持正直。先走慢步,再用快步,但都要保证马在接近和离开地杆的时候始终保持正直,在平地如此,跨越地杆时也应如此。
                  当马保持了正直,在它的行进路线中,每道地杆的间距应该是相同的。如图3 所示,如果马表现出犹豫,这是马在试探它自己能否逃避或者偷懒,那么你就要用腿告诉它向前。
                  这项练习的初衷是让马服从你的指令,完成你要求它走的路线。如果在平地地杆练习中状况频出,跳越障碍时就很可能出现同样的问题。因为马一般在远离马房或者场地入口方向的时候,容易向后退,所以做双方向的练习十分必要。
                  当马开始最初的障碍练习时,应该让它从简单的交叉杆开始练起。这与地杆练习时所用的骑乘方法一模一样,不要因为增添了障碍杆就影响到你的骑乘方式。
                  在交叉杆前后各6 英尺(约1.83m)的位置放置一根地杆,这样能帮助你集中精力思考如何接近并离开障碍。在接近障碍的弧形路线中不要让马侧偏,如果马身侧偏,跨越障碍落地后就扰乱了原定的行进步幅。马的工作是跨越障碍,而骑手的工作就是告诉它如何接近障碍、起跳并落地。


                  42楼2014-01-05 20:02
                  回复
                    障碍板练习

                    把前三项训练串联在一起:首先快步过“Z”字形地杆,转弯后跨过交叉杆,
                    再跳过障碍板,再完成距离上一道障碍3个跑步步幅(约14m)的位置所添设的一道垂直障碍。
                    不妨通过跳越障碍板来检测初步的练习成果,障碍板比障碍杆稍具挑战,但都不像障碍填充物那样令人不愉快。在障碍板12 英尺(约3.66m)前的位置放置一根地杆。把障碍板的高度放低,从容易的级别开始练习,逐渐积累自信。
                    这是第一种测试方法。即使马表现出不情愿或者是拒绝,你也一定要让它跨过这道障碍。如果它在跳完障碍后试图向右转,那你就要命令它向左转,反之亦然,目的是训练它的服从性。循环往复练习这道障碍,而且要让马知道你跳越这道障碍坚定的决心。
                    如果担心马拒跳,那么你最好以快步的步伐去接近障碍,以争取更多的思考和反应的时间,去感受马是否要后退,以便及时施加更多的腿部辅助。
                    你的反应越快越好,一旦你感觉到马在说“我不行”,你一定要坚定地告诉它说“不,你行!”。因为如果马开始犹豫但骑手并未给予回应,就好似是默许它可以逃避障碍,因为它没有被明确告知那样做是不可以的。
                    在成功跳越障碍板之后,就把前三项训练串联在一起练习。如图4 所示,先快步过“Z”字形地杆,转弯后跨过交叉杆,再跳过障碍板,在距离上一道障碍3 个马跑步步幅(约14m)的位置再添设一道垂直障碍。此前,你都是在做独立的训练,而在做组合障碍练习的时候就应该注意节奏并且保持腿部的辅助


                    43楼2014-01-05 20:06
                    回复
                      入门训练
                      框架障碍比密不透风的障碍要“友善”一些。事先,你应该做好心理准备,马可能会犹豫,以过于谨慎且夸张的姿势做出第一次跨越尝试。一旦马发现其实这种障碍并不可怕,它便会开始“省力”地去跳越。
                      同样,第一次应该让马以快步接近障碍,如果进展得顺利,再用跑步,如此反复练习2-3 次。请确保骑手的主控权,不要因为马匹的跳越能力好,就让它掌控主动或者任由它加快跑步的速度。另外,骑手也不能沾沾自喜——通常,如果上一道障碍完成得相当完美,往往会在下一道障碍遇到麻烦,原因在于骑手将跳越障碍的工作寄托在了马的身上。
                      下一步,你可以将两道这种障碍填充物以间隔5个跑步步幅(约21.5m)的距离放置,形成一组关系障碍。请保持马的正直,你在跳越完第一道障碍后应该坐起身并控制好它,并且坚定地向第二道障碍行进。
                      凭借手和腿的辅助与马保持联系,控制速度,保持动力,也让马保持正直。请记得如果马做得很好,你要拍拍它的脖子以资鼓励——这是让它学习领会骑手意图的一种方法。
                      经过这堂课,骑手应该开始学会去积极自信地应对障碍填充物了。这些由浅入深的练习可以教会骑手轻松跳过宽大的障碍填充物了,比如一道彩虹障碍。如果马有“踩刹车”的想法,骑手也能及时回应,并坚定地传达给它跨越这道障碍的提示。骑手不再需要马鞭去催促马,只需要运用身体的辅助告诉它需要做的动作。
                      晋级测试
                      现如今的障碍填充物在外形上都很有“威慑力”,就像图中的这张填充物砖墙障碍。你需要将难题一步步剖析,为坐骑把问题简单化。你要循序渐进地让马去熟悉一道陌生且颇具挑战和难度的障碍。这道砖墙障碍由3 个填充物障碍组成,先让助手帮你把中间的填充物拿开。可以在障碍前后各放置一根地杆。
                      让马以稳定的快步或者跑步跨越障碍中间空出的地方。这对马来说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所以无论如何你也不应该让它逃避障碍。策骑着马向着中间的方向,去跳越障碍。越障之后应该立刻转过来继续反复做这项训练。不要让马掌握了主控权和速度,记住你应该占据主导地位。如果马做得好,就拍拍它的脖子以示奖励。


                      44楼2014-01-05 20:12
                      回复
                        每跳越一次,就让助手将2 个填充物的间距缩短一些,不要让马有停下来思考的时间,要让它保持跳越障碍的节奏。现在,2 个填充物的间距已经很近了,只得让马匹从障碍物上方越过,但填充物之间还需要保留一定的间隙。接下来,把中间的填充障碍物补全,再让马去跨越这道完整的障碍。请双方向地去跳越这道障碍。也请记住马还是有可能会受到惊吓。如果出现任何难题,请稍安勿躁,往后退回几个训练的步骤,并耐心十足、循序渐进地增加难度。最终,将这道障碍设置在整场路线当中。


                        45楼2014-01-05 20:15
                        回复
                          地杆与跳越复合障碍一(比较适合新手!!!)
                          绪论
                          地杆和复合小障碍对训练年轻马匹跳越很有用,对新马和有经验的马匹的柔韧性训练同样有用。这种训练对马的平地运动非常有益,因为它能伸展马匹的背部,放松其他肌肉和关节。在各种复合障碍中地杆与障碍间的距离是个概数。短的距离适合矮马,长的距离适合其他马,但是要根据具体情况而确定。依据一匹马的平均步幅,其距离应是3.6 米,矮马的距离是2.7 米。训练必须先从非常矮的障碍练起,只有当你知道这个距离适合你的马时才可增加高度。训练时必须要有教练指导,千万不要自己一个人跳障碍,以防发生事故。训练马匹跳越与平地运动一样,马匹必须沉静、有节奏并保持平衡。如果马匹紧张,跳越就僵硬不敏捷。因为马不能保持节奏和平衡,接近障碍时也是个问题。复合障碍给了骑手跳跃障碍时调整姿势的一个机会。骑手必须利用稳固的小腿保持平衡,跳起腾空时绝不能趴在马的颈部上方,但上方应向前倾,目视着前方下一个障碍。马匹在跳跃障碍时其头和颈必须是自由的,这样才能保持平衡,因此,骑手的手必须在马起跳时随着缰绳前伸。(说实话我练时特累)


                          46楼2014-01-05 20:19
                          回复
                            单地杆(虽然简单,但是不要忽视)
                            下面就是如何教一匹马第一次跳越。开始要让马匹慢步跨过一个单地杆。当马第一次看到地杆时会用不同的方式抵抗,一些马会毫不犹地跨过地杆,一些马可能会跳过地杆,还有的马可能会拒绝跨越地杆。即使是拒绝跨越,骑手也绝不允许马匹离开地杆,一定要让马匹跨过地杆。不管马匹做出怎样的反应,只要它成功地越过地杆,骑手就必须轻拍马匹给予鼓励。马匹应从两个方向和一定的角度慢步跨越地杆。只要马匹能愉快地跨越地杆,就可以让马先快步直线跨过地杆,然后斜线并换个方向跨越。骑手应该时刻使马匹沉着、自信,保持节奏和平衡。只有当马匹接受单杆时才能进行下一步。跑步接近地杆是保持节奏的一个很好的练习。马匹无论年轻或年老都会受益于这个训练,对于有经验的骑手和新骑手也同样有益。骑手应采用前倾姿势跑步越过地杆,马匹应该保持同样的姿势和节奏,既不加速也不抵抗。骑手应目视地杆以便能判断马匹是否在用同样的步伐接近地杆,如果看到马匹将离地杆太近,可以握紧手指收缰缩短步幅,或根据需要松开手指放松缰绳伸长步幅,这对判断距离是一个很好的练习。


                            47楼2014-01-05 20:23
                            回复
                              快步地杆
                              在单地杆基础上再增加几个杆就成为一排快步杆。根据马匹或矮马的步幅长度,快步杆的间隔距离应为1.2-1.5 米,跨域地杆时马匹既不用伸长步幅也不用缩短步幅。增多的地杆应逐步地增加,尤其是对年轻的马匹,不要突然让它跨越很多地杆,一次最多6根地杆。当你训练马匹跨越地杆时,脑子里要时刻牢记镇静、向前运动、节奏和平衡这几个基本原则。地杆不但有助于在这几个方面提高训练水平,而且还能增强身体的柔软性。马匹必须抬高它的腿越过地杆,这样可以锻炼马的腕关节、飞节、球节、膝关节和肩关节。在接近或跨越地杆时,骑手都应当和马匹保持轻轻的联系,但绝不能限制马匹。马匹不需要过多伸长头颈跨越地杆,但要保持自身的平衡。骑手应用轻快步以便让马的背部摆动。压浪快步会使马的背部僵硬,应让马背部承受最小的重量以促进柔软性。你可以从一定距离以外或转一个圈接近地杆,可用地杆摆成一个“8”字形练习,这样你每做一次都能变换一次方向,这会帮助马匹改善柔软性,因为马匹会用飞节跨越地杆,这将为以后的转弯做更多的准备。如果马匹想试图改变节奏或速度去接近地杆,骑手应当用半减却给予纠正。


                              48楼2014-01-05 20: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