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乃中国词史上的艺术巅峰,几百年来,一直以自己丰富的情思意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为广大读者所喜爱。初期的宋词极尽艳丽浮华,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间,而随着词在后来社会和文学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词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充实和提高。边塞词作为宋词的一枝,它独有的边塞风情,蕴藉的边疆民俗,幽微的词人心绪,向世人展示了一幅绚丽的世态风情画卷,并以独特的感情宣泄和风格意象,真实再现了宋代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和丰富深邃的时代人文精神。“诗言志、词抒情”,词本是言情之作,被赋予了抒写情愫的文体特色,而宋代边塞词更是饱含了当时世人爱恨恩怨的血泪。究其丰富的情感内蕴,主要有以下四种情感类型:
一、“了却君王天下事”——平戎之志
北宋长期处于辽国为北方大敌、心腹之患的情势下,因胡人所造成的生活困顿、国威不彰,使当时宋人均深感于心。在北宋现存四十余首边塞词作中,就有一首鲜明点出攻克“契丹”之志的作品——苏轼的《阳关曲》:“受降城下紫髯郎,戏马台南旧战场。恨君不取契丹首,金甲牙旗归故乡。”此词作于元丰元年(1078),时苏轼身为徐州守,受降城为汉、唐时期对外族宣威,在战胜受胡族臣服时,所建造的城池。戏马台则是徐州南方,刘邦、项羽楚汉相争之处。后两句期勉朋友,就像汉代、三国、唐代名将一样,能够直取契丹,消灭外族大患,衣锦还乡。“取契丹首”的愿望,毫不掩饰,表露无遗。还有一些词作是针对当时西北方的西夏,如苏轼在《迎奉神宗皇帝御容赴西京会圣宫应天禅院奉安导引歌词》中写道:“经文纬武,十有九年中。遗烈震羌戎。渭桥夹道千君长,犹是建元功。”一方面恭颂宋神宗的文才武略,但又特别强调其“遗烈震羌戎”,攻伐西夏、开拓熙河等地的版图,使羌藩各族服膺统治。“犹是建元功”是指神宗攻击西夏的功绩,能和汉武帝当年征伐匈奴、威震西域之举相提并论。还有张先《定风波令》也写过:“浴殿词臣亦议兵,禁中颇牧党羌平。”直接表现神宗想要平定西夏的雄心壮志,当时朝臣对此也是纷纷发表议论,说明当时朝廷对想消灭西夏是颇费心思的。即使是布衣如柳永,在赠友人的词作中写道:“井络天开,剑岭云横控西夏”(《一寸金》),也考虑将四川作为制约西夏的地理要冲,足见西夏对北宋边患的严重。可见这些词都是针对当时北宋的具体局势而发的豪言壮语。
南宋名将岳飞写有《满江红》,此词的激愤慷慨一直为后人所称道。其中名句“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对于胡虏侵吞中原而造成的国家丧乱、民不聊生,作者的恨意,非得将胡虏饮血啖肉,一举歼灭,才能消解。还有当时名相李纲,他一心忠诚为国、期盼中兴的恢复之志,在许多词作中表露无遗。他特别选择历史上的重要恢复战役,拣选汉唐及宋代君王对外族的征服战功,作词数首,均以“作中兴主”为题旨,铺陈叙述史事,屡屡赞扬古来顽强抗敌的皇帝为“雄才宏略”、“君王神武”、“天子英明”,并痛斥外族的无理侵犯,认为唯有高宗力主征讨,正面对抗侵犯的金兵,才能延长国祚,庇护万民,令“中华强盛”,夷狄衰弱,以此“高映千古”,留万世芳名。还有毕生以恢复中原、振兴宋室为追求的名将辛弃疾,也多次写下他希望驰骋沙场、收复中原的志向,“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水龙吟》)“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词风激越而豪壮,对当时南宋许多怀有相同志向的文人产生了极大影响,并团结了一批志节相仿的有识文人,形成了甚为有名的“爱国词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