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化吧 关注:2,187贴子:9,311
  • 8回复贴,共1

范仲淹与北宋士风演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诸葛忆兵
内容提要 唐末五代,士风败坏。宋代帝王“与士大夫治天下”,从君王到士大夫都致力于士风的建设,最终形成了宋代知识分子新的精神风貌。宋代“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演化为宋人“以文为贵”的思想意识,为宋代士大夫营造了新的生存环境,成为宋代士风转变的时代文化大背景。范仲淹注重个人品德的自我修养和完善,并在一生的仕宦经历中身体力行,最终归纳为“先忧后乐”的精神风貌。北宋士风转变,至宋仁宗时期大致完成。范仲淹活跃于政坛,出将入相,逐渐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的领袖人物。范仲淹以其言行对时人产生了深广的影响,成为时人学习的楷模,是这一转变过程完成的重要标志。
关键词 范仲淹 士风 先忧后乐


IP属地:河南1楼2014-01-02 16:33回复
    唐末五代,士风败坏。世人寡廉鲜耻,唯利益之所趋,少道义之所存。欧阳修对此感慨良多,云:“五代之乱极矣,《传》所谓‘天地闭,贤人隐’之时欤!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搢缙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吾以谓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而怪当时可道者何少也?”(欧阳修:《新五代史》卷三十四)赵宋代周而起,除了统一南北、恢复国内经济、重建国家制度等要务之外,弘扬士德,改变士风,也是当务之急。宋代帝王“与士大夫治天下”[1],士风的盛衰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所以,宋代从君王到士大夫都致力于士风的建设,最终形成了宋代知识分子新的精神风貌。北宋士风的转变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时间。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三朝,新的士风皆在形成过程之中。至宋仁宗时期,这一转变过程才大致完成。范仲淹活跃于政坛,出将入相,逐渐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的领袖人物,是这一转变过程完成的重要标志。《宋史·范仲淹传》言:范仲淹“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脱脱:《宋史·范仲淹传》)


    IP属地:河南2楼2014-01-02 16:34
    回复
      一、宋代士风转变的背景
      宋代士风的转变,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和基本措施密切相关。宋代开国帝王深刻反思历史的经验教训,特别是唐朝盛衰兴亡的经验教训,对宗室、后妃、外戚、宦官等四种政治势力采取极力抑制的方针策略。这种抑制的结果是士大夫势力的一枝独秀。换句话说,宋代统治者选择了“与士大夫治天下”,将士大夫群体作为唯一可信赖依托的对象。这种治国基本方针被固定为“祖宗家法”,为宋朝历代皇帝所遵循。如宋太宗对宰相李昉等说:“天下广大,卿等与朕共理,当各竭公忠,以副任用。”(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六)宋徽宗诏曰:“人君所与共治者,惟辅弼大臣。”(徐松:《宋会要辑稿》)文彦博也曾对宋神宗说:“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一)
      宋代统治者选择“与士大夫治天下”,还基于对士大夫阶层本质的认识。这种认识使他们坚信士大夫阶层绝对可靠,这个政治群体只有依附皇室才能发挥其政治作用。皇帝信任这个阶层,因为权力可以收纵自如,无尾大不掉之虞。
      宋代士大夫阶层的组成成分与前代相比已经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其主要组成成分来自科举考试。宋代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层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同时,宋代废除了“公荐”制度,推行弥封、誉录之法以严格考试制度,最大限度地防止了考场内外的徇私舞弊行为,保证了科举考试中“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公平竞争原则的实施。通过科举取士,帝王也有意识地让下层知识分子进入仕途,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能够替中下层知识分子拓清仕进之路,帝王的作为甚至在不同程度上违背了“公平”原则。开宝元年(公元968年)三月,因翰林承旨陶榖之子陶邴试进士合格,名列第六,宋太祖“遽命中书复试”,并诏曰:“自今举人凡关食禄之家,委礼部具析以闻,当令复试。”(《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宋太宗雍熙二年(公元985年)三月,“宰相李昉之子宗谔、参知政事吕蒙正之从弟蒙亨、盐铁使王明之子扶、度支使许仲宣之子待问,举进士试皆入等。上曰:‘此并势家,与孤寒竞进,纵以艺升,人亦谓朕为有私也!’皆罢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六)。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四月,宋真宗特别“召所谓势家子弟者,别坐就试”(《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八)。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的做法就是要为“孤寒”出仕拓清道路,同时抑制“势家”的形成。开宝八年(公元974年)二月,宋太祖在殿试时对举人们说:“向者登科名级,多为势家所取,致塞孤寒之路,甚无谓也。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畴昔之弊矣。”(《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六)这将帝王的良苦用心表达得一清二楚。


      IP属地:河南3楼2014-01-02 16:34
      回复
        宋代帝王对文人士大夫寄予的重望,对读书的崇尚,以及对武人的防范,逐渐形成了“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演化为宋人“以文为贵”的思想意识,为宋代士大夫营造了新的生存环境,也改变了士大夫的内心世界与精神气质。宋代士风的转变,就是在这样的时代文化大背景下实现的。


        IP属地:河南6楼2014-01-02 16:35
        回复
          二、范仲淹“修身”的品德追求和实践
          范仲淹是忠实的儒家信徒。儒家注重个人品德的自我修养和完善,《礼记·大学》要求人人“皆以修身为本”,《礼记·中庸》同样强调“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因此,范仲淹最重视个人品德修养。从道德自我完善的“修身”角度出发,范仲淹标举儒家圣贤为自己的行为典范。景佑三年(公元1036年),范仲淹因直谏被贬饶州,作《灵鸟赋》,表明“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无所畏惧态度,文中引为榜样的就是孔子和孟子,云:“君不见仲尼之云兮,‘予欲无言’。累累四方,曾不得而已鸣焉。又不见孟轲之志兮,养其浩然之气。”他在《蒙以养正赋》中则标举孟子和颜回,云:“至贤者孟子,在养素而弗违;亚圣者颜生,性如愚而有以。”这些儒家前贤有坚定的行为道德准则,且能付诸行动,在逆境中不改素志,范仲淹一生也都是照此去做的。
          范仲淹在其诗文中反复强调士人的自我道德修养。《四民诗·士》是专门讨论士人品德的:
          前王诏多士,咸以德为先。道从仁义广,名由忠孝全。美禄报尔功,好爵縻尔贤。黜陟金鉴下,昭昭媸与妍。此道日以疏,善恶何茫然。君子不斥怨,归诸命与天。术者乘其隙,异端千万惑。天道入指掌,神心出胸臆。听幽不听明,言命不言德。学者忽其本,仕者浮于职。节义为空言,功名思苟得。天下无所劝,赏罚几乎息。阴阳有变化,其神固不测。祸福有倚伏,循环亦无极。前圣不敢言,小人尔能臆。裨灶方激扬,孔子甘寂默。六经无光辉,反如日月蚀。大道岂复兴,此弊何时抑?末路竞驰骋,浇风扬羽翼。昔多松柏心,今皆桃李色。愿言造物者,回此天地力。


          IP属地:河南7楼2014-01-02 16:35
          回复
            士是古代的知识分子阶层,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之一。但当时,士风败坏,“善恶”不辨,圣人之道“日以疏”,以至于“学者忽其本,仕者浮于职。节义为空言,功名思苟得”。范仲淹对此有深刻的认识、深层的忧虑和愤激的指斥。士风的败坏将导致“天下无所劝,赏罚几乎息”,黑白混淆,人们的行为失去准则。“六经无光辉,反如日月蚀。大道岂复兴,此弊何时抑?末路竞驰骋,浇风扬羽翼”,诸如此类的现象应该给人以充分的警示。世人将士风的堕落“归诸命与天”,以天意来推诿自身的责任,以至于“听幽不听明,言命不言德”,范仲淹显然不能赞同。范仲淹此诗意在警戒士人,要求他们“以德为先”,恢复“道从仁义广,名由忠孝全”的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对现实的批判和对士人的要求,当然也是对自己的勉励。
            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六月,范仲淹徙知苏州,回到故乡。苏州有范仲淹先人故居,范仲淹重为修缮,名其西斋为“岁寒堂”,名堂前两颗松树为“君子树”,名松旁小阁为“松风阁”,作《岁寒堂三题》诗。其二《君子树》云:
            二松何年植?清风未尝息。夭矫向庭户,双龙思霹雳。岂无桃李姿?贱彼非正色。岂无兰菊芳?贵此有清德。万木怨摇落,独如春山碧。乃知天地威,亦向岁寒惜。有声若江河,有心若金璧。雅为君子材,对之每前席。或当应自然,化为补天石。
            范仲淹托物寓意,以松树写自身的品格和志向。松树与“清风”为伴,身姿“夭矫”挺拔;松树不屑“桃李”妖冶的姿色,趋同“兰菊”清纯的品德;在万木摇落凋零的岁寒时节,松树青翠如故,独自面对“天地”的严威酷寒;松树声涛如江河,气势磅礴;松树内心如金璧,坚贞完美。通过这些勾勒,松树之清高脱俗、纯正浑厚、桀骜不驯、坚强刚武等品德跃然纸上,松树是当之无愧的“君子材”。松树的这一切吸引着范仲淹,使他“对之每前席”,时时欲亲近松树。在诗歌的小序中,范仲淹更说:“持松之清,远耻辱矣;执松之劲,无柔邪矣;禀松之色,义不变矣;扬松之声,名彰闻矣;有松之心,德可长矣。”“化为补天石”是松树的最终用途,更是范仲淹对自己的期望。所有的性格磨砺和道德完善,其终极目标是“补天”。


            IP属地:河南8楼2014-01-02 16:35
            回复
              范仲淹出守睦州时作《严先生祠堂记》,极其推崇东汉严子陵,其歌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范仲淹执著于社会政治的现实追求,是坚定的入世者,终其一生,没有改变。所以,他在文章中不是歌颂严子陵的隐逸避世,而是歌颂其不追逐名利的清高品德。正如文中所言:严子陵的作为“使贪夫廉、懦夫立,是有大功于名教焉”。同时,范仲淹又有《钓台诗》云:“汉包六合罔英豪,一个冥鸿惜羽毛。世祖功臣三十六,云台争似钓台高。”严子陵被他推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甚至超过东汉开国的所有元勋。范仲淹认为,严子陵爱惜羽毛,品德高尚,不与世俗争夺名利,足为世人垂范。范仲淹从清廉高洁的角度推尊隐士,将他们树为自我品德完善的榜样,他早年与隐居西湖孤山的林逋来往,称颂林逋“风俗因君厚”(《寄赠林逋处士》),其出发点是相同的。
              范仲淹从“修身”的立场出发,最终要求自己在现实中有所作为,利国利民。进士中第之前,他的个人愿望是“或为良相,或为良医”。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三“文正公愿为良医”条记载:
              范文正公微时,尝诣灵祠求祷,曰:“他时得位相乎?”不许。复祷之曰:“不然,愿为良医。”亦不许。既而叹曰:“夫不能利泽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他日,有人谓公曰:“大丈夫之志于相,理则当然。良医之技,君何愿焉?无乃失于卑耶?”公曰:“嗟乎,岂为是哉!古人有云: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且大丈夫之于学也,固欲遇神圣之君,得行其道。思天下匹夫匹妇有不被其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能及小大生民者,固惟相为然。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果能为良医也,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民之厄,中以保身长年。在下而能及小大生民者,舍夫良医,则未之有也。”[2]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27岁的范仲淹进士及第,直到64岁去世,范仲淹仕宦经历37年。其间,无论是在朝为官,还是外放任职,或者是西北守边,范仲淹始终耿介正直,敢说敢做,恪尽职守,积极有所作为,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成为北宋士大夫学习的榜样。范仲淹劝导帝王“不以己欲为欲,而以众心为心”(《用天下心为心赋》),自己则“观民患,不忍自安”(《上吕相公并呈中丞咨目》),即使是在母丧大悲之际,也“不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忧”(《上执政书》)。


              IP属地:河南9楼2014-01-02 16:35
              回复
                【参考文献】
                [1] 参见诸葛忆兵.宋代士大夫的境遇与士大夫精神[A].宋代文史考论[C].北京:中华书局,2002.255-272.
                [2] 吴曾.能改斋漫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381.
                [3] 祝穆.方舆胜览(卷四十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4] 范仲淹.范仲淹全集[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5] 欧阳修.欧阳修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1.
                [6] 苏轼.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312.
                [7] 王十朋.梅溪后集(四库全书景印文渊阁本)[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8] 高启.高青丘集(卷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9] 韩琦.安阳集(卷二十二)(四库全书景印文渊阁本)[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0] 陈傅良.止斋集(卷三十九)(四库全书景印文渊阁本)[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1] 王安石.临川文集(卷六十四)(四库全书景印文渊阁本)[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IP属地:河南14楼2014-01-02 16:36
                回复
                  已收藏,需要慢慢研究下。


                  IP属地:上海15楼2014-03-07 09: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