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蒙古族和哈萨克族乐手组成的杭盖乐队,是一支纯民乐的乐队演出蒙古族传统民歌,蒙古呼麦和马头琴。而这支乐队的前身是90年代末在北京地下音乐圈颇为活跃的新金属乐队T9,时过境迁如此大的音乐风格变化,也让人对杭盖的演出充满好奇。
主唱伊力奇自述
两年前的一天,朋友告诉我有一个蒙古国的呼麦老师到呼和浩特了已经开始上课了。我就特别想去。因为一开始听到呼麦时,自己就有很激动的情绪,自己也尝试着去模仿这样的唱法,但都没有达到听到的感觉。然后就到了呼市上课。认识了这个老师,他就是蒙古国呼麦学会副会长巴特尔•敖都苏荣。他教我那年是55岁。是个很幽默的老人。
这个老师给我的帮助特别大,他是蒙古国来的人只能讲蒙语,但我的蒙语不行,从小在内蒙上学都是上汉语学校。但是他有特别好的教学生的方法,能让学生体会到呼麦的一些东西。他就用他的感觉告诉我怎么唱,我们之间没法用语言交流。他对蒙古音乐、蒙古呼麦都有特别认真对待的感觉,让学生用正确的态度去认识它,而不是一个随便玩的东西。他把音乐看的是比较神圣一些,觉得呼麦也是蒙古人自豪的一点。
我学了三个星期,就回北京了,剩下就是自己去体会和练习,呼麦的方法有很多种,没有固定的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可能每个人也有自己的习惯,自己的体会,或者自己新的方法,反正我感觉这是一种来自民间的东西,和人们生活环境,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有些人模仿什么,有些人感悟到什么,唱的都不一样,这应该是很自由的东西。
我出生在内蒙古,童年在那里度过。蒙古人的生活是离不开音乐的,唱歌是很平常的一件事,大家都能唱,而且唱的好的有很多。小时候我也没接触过呼麦。我的敖都苏容老师对呼麦的历史故事了解的比较多,他是从5岁就开始唱呼麦的,他的父亲也是唱呼麦的。他说在蒙古有段时间呼麦是被国家禁止的。因为那是一个比较左的年代,反对喇嘛教啊什么的。这和喇嘛教也有一定的关系,因为呼麦的“海合拉”(一种唱低音的唱法)可能来源于佛教的一些唱功。内蒙本来唱呼麦的人就特别少,我们这边后来唱呼麦的人基本上都是他的学生。
我第一次听呼麦是听的CD,之前没听过这样的唱法,但是听我父亲讲,比较早的时候在内蒙古电视台上也放过蒙古人唱的呼麦歌曲。过去我们文化交流受限制比较多,西方人比我们对呼麦了解的多的多,比我们接触的也早的多。过去这种东西根本就找不到,接触不到。现在内蒙古也有很多蒙古呼麦的磁带。过去可能这些东西都是很封闭的,听不到蒙古的乐队啊什么。现在内蒙很多年轻人买的音乐都是蒙古国乐队的磁带、CD。
我第一次听到呼麦,我觉得这是一种特异功能,是平常人很难做的,一种反常规的现象。至于呼麦的来源,蒙古人自己的解释就有很多种,也有一些传说。我感觉这是早期人们对大自然的一些现象或动物的模仿,然后慢慢形成的呼麦。
在T9有一段时间我们做纯摇滚的东西,也不是说唱。后来我和徐京晨觉得蒙古音乐还是最适合我们的,就好像这东西原来就一直在你身体里,一直就带着的但是没发现。有这种环境和背景,而且也有激情去做。做了一段时间的摇滚乐,现在做蒙古音乐算是找到我们自己的特点。但现在我们做蒙古音乐各方面压力也是比较大的。一个方面是城市给你很多的框子。还有一方面我们有的乐手不是来自内蒙的,我们之间要磨合着找到同样的感觉。已经有十多首歌了,我觉得还是一些初步的东西,不能完全代表我们要表达的东西,我们要更深入民间的感觉,现在觉得自己还没玩开,还不够自由。我们每年会组织乐队的人到内蒙古,到一个比较传统的牧区,去看一下他们的生活,因为这东西肯定离不开生活,必需得有这样的生活。从生活中才能体会到这样的音乐的意义。
我的家庭现在还保存着一些蒙古的生活习惯,比如,喝*茶、吃手把肉、唱歌,在家里聚会。这些生活习惯都是你没办法去逃避的问题,对蒙古的感情来说生活方式也不能代表全部的东西吧。最重要的还是心里怎么看待。
如果让我选择,是去草原当一个呼麦歌手,还是做像现在这样的乐队,我觉得我还是要做乐队的,这不是个人的事,是有责任的。是对这个民族做一件好的事。让这种文化不断的有发展,可能我们做的音乐很一般,但是也许会有别的人会受到启发,把蒙古音乐做的越来越好。只要这种音乐在,人们就会对蒙古的感情越来越深。是一个小的影响吧。
当你学会呼麦,找到那种感觉,就好像你学会游泳一样,是不会忘的。
草原上的民谣《苍老的大雁》
《苍老的大雁》传说是元代流传下来的寓言古歌。
讲的是一只老雁带着七只小雁从南方海滨飞往北方草原。
老雁在前面飞为七只小雁领路,但因老雁年老体衰,飞着飞着就飞不动了。他用眼睛注视着七只小雁,看着他们继续向北方飞,自己只能在空中吃力的盘旋。
在即将坠入大海之际唱到:
我看着远方,
我那可爱的七只小雁,
想必已经飞到了温暖的草原安居了吧!
我这年迈的老雁啊!
只能留在河山上空盘旋。
不是我想老而老的,
是因人世间自然规律而老的。
哈扎布先生今年84岁高龄,是蒙古族最负盛名的长调民歌大师,草原传统声乐流派的杰出代表。其演唱风格雄浑豪放,典雅端庄,行腔委婉,音色纯净,意境深远。他的曲目十分广泛,既能演唱音域宽广,难度极大的长调歌曲,又能演唱风趣活泼、通俗易懂的短调民歌。他是现今在世的最著名的,最高龄的长调演唱家,学生最多教得最成功的长调教育家。哈扎布老人时常会动情地唱起这首《苍老的大雁》,自比老雁。他也是《苍老的大雁》的最合适的演唱人,虽然其他人也能唱,但是在中国公开出版过这首大雁歌的音像制品的,好像目前只有哈扎布一人。
我是在网上听到这首歌,看到这样的歌词的。如果我们听过“雁鸣如歌”,就一定能想象到哈扎布老人“歌如雁鸣”的唱《苍老的大雁》。老人家住在锡林郭勒草原,我想他常常会在雁鸣中歌唱,用平缓的心感受自然的规律。是那片草原那片天空,还有那样的歌声让我们去懂得人世间的宽容豁达,懂得动情于生活,懂得对人生起落的坦荡,懂得人生的追求应该是真诚、善良、厚重,懂得大雁即将坠入大海时的歌唱。
。
当时的演出海报
主唱伊力奇自述
两年前的一天,朋友告诉我有一个蒙古国的呼麦老师到呼和浩特了已经开始上课了。我就特别想去。因为一开始听到呼麦时,自己就有很激动的情绪,自己也尝试着去模仿这样的唱法,但都没有达到听到的感觉。然后就到了呼市上课。认识了这个老师,他就是蒙古国呼麦学会副会长巴特尔•敖都苏荣。他教我那年是55岁。是个很幽默的老人。
这个老师给我的帮助特别大,他是蒙古国来的人只能讲蒙语,但我的蒙语不行,从小在内蒙上学都是上汉语学校。但是他有特别好的教学生的方法,能让学生体会到呼麦的一些东西。他就用他的感觉告诉我怎么唱,我们之间没法用语言交流。他对蒙古音乐、蒙古呼麦都有特别认真对待的感觉,让学生用正确的态度去认识它,而不是一个随便玩的东西。他把音乐看的是比较神圣一些,觉得呼麦也是蒙古人自豪的一点。
我学了三个星期,就回北京了,剩下就是自己去体会和练习,呼麦的方法有很多种,没有固定的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可能每个人也有自己的习惯,自己的体会,或者自己新的方法,反正我感觉这是一种来自民间的东西,和人们生活环境,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有些人模仿什么,有些人感悟到什么,唱的都不一样,这应该是很自由的东西。
我出生在内蒙古,童年在那里度过。蒙古人的生活是离不开音乐的,唱歌是很平常的一件事,大家都能唱,而且唱的好的有很多。小时候我也没接触过呼麦。我的敖都苏容老师对呼麦的历史故事了解的比较多,他是从5岁就开始唱呼麦的,他的父亲也是唱呼麦的。他说在蒙古有段时间呼麦是被国家禁止的。因为那是一个比较左的年代,反对喇嘛教啊什么的。这和喇嘛教也有一定的关系,因为呼麦的“海合拉”(一种唱低音的唱法)可能来源于佛教的一些唱功。内蒙本来唱呼麦的人就特别少,我们这边后来唱呼麦的人基本上都是他的学生。
我第一次听呼麦是听的CD,之前没听过这样的唱法,但是听我父亲讲,比较早的时候在内蒙古电视台上也放过蒙古人唱的呼麦歌曲。过去我们文化交流受限制比较多,西方人比我们对呼麦了解的多的多,比我们接触的也早的多。过去这种东西根本就找不到,接触不到。现在内蒙古也有很多蒙古呼麦的磁带。过去可能这些东西都是很封闭的,听不到蒙古的乐队啊什么。现在内蒙很多年轻人买的音乐都是蒙古国乐队的磁带、CD。
我第一次听到呼麦,我觉得这是一种特异功能,是平常人很难做的,一种反常规的现象。至于呼麦的来源,蒙古人自己的解释就有很多种,也有一些传说。我感觉这是早期人们对大自然的一些现象或动物的模仿,然后慢慢形成的呼麦。
在T9有一段时间我们做纯摇滚的东西,也不是说唱。后来我和徐京晨觉得蒙古音乐还是最适合我们的,就好像这东西原来就一直在你身体里,一直就带着的但是没发现。有这种环境和背景,而且也有激情去做。做了一段时间的摇滚乐,现在做蒙古音乐算是找到我们自己的特点。但现在我们做蒙古音乐各方面压力也是比较大的。一个方面是城市给你很多的框子。还有一方面我们有的乐手不是来自内蒙的,我们之间要磨合着找到同样的感觉。已经有十多首歌了,我觉得还是一些初步的东西,不能完全代表我们要表达的东西,我们要更深入民间的感觉,现在觉得自己还没玩开,还不够自由。我们每年会组织乐队的人到内蒙古,到一个比较传统的牧区,去看一下他们的生活,因为这东西肯定离不开生活,必需得有这样的生活。从生活中才能体会到这样的音乐的意义。
我的家庭现在还保存着一些蒙古的生活习惯,比如,喝*茶、吃手把肉、唱歌,在家里聚会。这些生活习惯都是你没办法去逃避的问题,对蒙古的感情来说生活方式也不能代表全部的东西吧。最重要的还是心里怎么看待。
如果让我选择,是去草原当一个呼麦歌手,还是做像现在这样的乐队,我觉得我还是要做乐队的,这不是个人的事,是有责任的。是对这个民族做一件好的事。让这种文化不断的有发展,可能我们做的音乐很一般,但是也许会有别的人会受到启发,把蒙古音乐做的越来越好。只要这种音乐在,人们就会对蒙古的感情越来越深。是一个小的影响吧。
当你学会呼麦,找到那种感觉,就好像你学会游泳一样,是不会忘的。
草原上的民谣《苍老的大雁》
《苍老的大雁》传说是元代流传下来的寓言古歌。
讲的是一只老雁带着七只小雁从南方海滨飞往北方草原。
老雁在前面飞为七只小雁领路,但因老雁年老体衰,飞着飞着就飞不动了。他用眼睛注视着七只小雁,看着他们继续向北方飞,自己只能在空中吃力的盘旋。
在即将坠入大海之际唱到:
我看着远方,
我那可爱的七只小雁,
想必已经飞到了温暖的草原安居了吧!
我这年迈的老雁啊!
只能留在河山上空盘旋。
不是我想老而老的,
是因人世间自然规律而老的。
哈扎布先生今年84岁高龄,是蒙古族最负盛名的长调民歌大师,草原传统声乐流派的杰出代表。其演唱风格雄浑豪放,典雅端庄,行腔委婉,音色纯净,意境深远。他的曲目十分广泛,既能演唱音域宽广,难度极大的长调歌曲,又能演唱风趣活泼、通俗易懂的短调民歌。他是现今在世的最著名的,最高龄的长调演唱家,学生最多教得最成功的长调教育家。哈扎布老人时常会动情地唱起这首《苍老的大雁》,自比老雁。他也是《苍老的大雁》的最合适的演唱人,虽然其他人也能唱,但是在中国公开出版过这首大雁歌的音像制品的,好像目前只有哈扎布一人。
我是在网上听到这首歌,看到这样的歌词的。如果我们听过“雁鸣如歌”,就一定能想象到哈扎布老人“歌如雁鸣”的唱《苍老的大雁》。老人家住在锡林郭勒草原,我想他常常会在雁鸣中歌唱,用平缓的心感受自然的规律。是那片草原那片天空,还有那样的歌声让我们去懂得人世间的宽容豁达,懂得动情于生活,懂得对人生起落的坦荡,懂得人生的追求应该是真诚、善良、厚重,懂得大雁即将坠入大海时的歌唱。
。
当时的演出海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