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话吧 关注:753贴子:17,995
  • 16回复贴,共1

【旧影】不该也不能忘却的海安石板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来源] 西祠胡同·海安漫思
[图文] 狼山老鬼
有许多事,不该被忘记也不能忘记。
多少的辉煌,多少的风雨。
多少年了,长途跋涉,生生不息。
那是一个时代该去记忆的,一个时代里的人该去扛起的。

掉落的街牌,不知被谁拾起插在这里。
曾经见证东大街的兴衰,如今落魄得如此,让人感叹不已!




海安石板街,便是脚下中大街这块土地的前身了。
倘使要是它还在的话,到今天也该有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



1楼2013-12-28 19:24回复
    草坝西河边。过去的河边在栏杆处。

    穿城而过的通扬运河,留下我们多少儿时的记忆!
    小时候的夏日,整天就泡在流淌的河水里。

    东街的五家巷。

    东街上的三元巷。


    2楼2013-12-28 19:38
    收起回复
      记忆似乎停留在了五年之前或是一百五十年之前,泛青的石板街洋溢出的古色天香总是那般记忆尤深。下着雨的季节里,走在石板街上的人仿佛回到了明清时代,漉漉的空气涤荡着内心的尘埃,安静的时候仿佛可以听到木车轮挤压十班的声响以及店铺门前灯笼上的声音。
      但海安毕竟地处江北,而且是冲积平原,不提石山,就是土山都难见到。
      而这些铺设石板街的石材业确实来自于江南的苏州。距离中大街不远就是通扬运河。那些整齐优柔的石块便是通过这样一条同样古老深沉的运河运来的。






      4楼2013-12-28 19:55
      回复
        原中大街是商业区,东西大街是居民区,明在周围有护城河。我在想,如果这些都被保留下来的话,海安石板街的魅力不一定亚于周庄、同里。而这些都已不在存在。这个曾经挂名南通旅游第一道菜的海安石板街甚至连一些废墟都不存在了。建国后的1957年,被全面建设的口号蒙住双眼的人填平了护城河,开辟了今天最为繁荣的人民路。
        之后的一些年里,很多有识之士呼吁护卫海安石板街,然而在2009年春节后到2011年冬季前挖土机纷纷摧毁了中、东两大街。现在的西大街所剩的民居已经很难让人再忆起这片土地的繁荣之况。红砖渐渐抹去了青瓦的魅力,成为这片土地的主角。
        老党校巷。





        西大街的西寺巷。

        西街的老布店,距中坝口不足一百米。


        6楼2013-12-28 20:07
        回复
          然而都已无计可施,毕竟石板街已经不复存在,不知身居高楼深处的人们能否发出这样长长的喟叹。我所认为的城市内涵已经失去了立足点。在工业尘埃与现代文明的迷雾中,我又一次迷失了方向。定义海安的「海滨之岸,平平安安」似乎已经失去了初衷。
          太少的人知道并且了解石板街了,了解它的一株桂花、一块石头。
          我觉得,这些历经风雨的石板,比我们每个人的记忆都深沉。
          老商业局旧址。

          韩紫石先生的故居。


          也就是这片土地,孕育了地地道道的海安方言。
          从曲塘话到老坝港话,都是这方语言的延伸。
          也就是它,滋养了一代名人韩国钧。
          在中、东大街交汇的地方仍保留着他的故居,那个曾经他指挥着、拯救国人的地方。
          同样是它的脚畔,伫立着海安县高级中学,这个人才辈出的地方。


          7楼2013-12-28 20:16
          回复
            石板街的西尽头,西楹桥口。记得这里有个理发店。

            万民洞,这个名有点来历。

            这就让我想到海安这个县城动荡与和谐并存的历史。从五千多年前的青墩文化到北宋范公堤的修建、南宋文天祥「自海陵来向海安,分明如度鬼门关」那惊天地泣鬼神的名句,再到粟裕将军的金戈铁马、赫赫战绩,今日又有多少还存在着呢。


            这些记忆又一次警醒了我,正如陈毅所云,「海陵胜地多人杰」(此处的海陵便是海安),苏中英雄刘胡兰、上海战役中胡正法,一代风流韩国钧,再到今天的状元汪天一、张梦倩,都曾为海安的历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辉煌一笔。
            现在,我也是这个城市记忆的一部分,我们每个人都不可或缺的存在着。


            8楼2013-12-28 20:22
            回复
              西街上尘封已久的老店人们曾在这里买过计划供应的商品。

              巷中巷,陆家东巷。

              在海中学习,出门便是中大街。这些历史风物像刀一样一次次警醒着、鞭励着我们。历史的歌声在耳畔回响不绝,「浮天沧海远,万里眼中明」。
              写到此,我安静了。年少轻狂的我们又能凭什么拯救一座城市的悲哀,挽住千千万万城市的悲哀。埋下头去吧,忘了自己是谁,只是明确而深刻地知晓,我是一个海安人。
              增新池巷。

              多少年后,我带着自己的孩子参观紫石故居的时候,我会对他讲述西面海安石板街的历史,那些永远不会被人性湮灭的记忆。


              9楼2013-12-28 20:28
              回复


                有些事情可以被我们忘记,但却真正曾经发上过。有些责任是必须承担的,因为我们都是合格的海中学生、合格的海安人。悲剧的发生是无可避免的,错误是不能完全归结与政府的,酿成这一切的是每个海安人。我觉得失去的不仅是那个古色古韵的石板街,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就算它仍存在至今,还一定具有当年的风采吗。我想没有。
                因此还有太多需要我们去反思。

                历史的喟叹,文化的迷失,还不能惊醒我们的灵魂吗!我们到底该怎样去定义「合格」,我想我们的理解都完全是肤浅的。一些悲剧总是不应该也不能被我们这一代人忘记,正如洗血的国耻同样该去激励国人崛起一个国家一样,我们被个人都该尽自己所能去建设自己城市、传承它的的文化与历史,无论悲剧或是喜剧。


                10楼2013-12-28 20:33
                回复
                  @海天下
                  海安最有人文价值,最有旅游价值,最能体现海安城市底蕴的东西,就这样被政府一个错误决策短短几年毁了,痛心啊!现在看看海安吧,有什么值得让外人炫耀的历史和城市魅力吗,有一些人文和历史底韵吗,没有。我们政府主要领导人对城市历史价值的无知,与短视的政绩观,对主要负责人没有一个能够牵制的权力体制,没有一个听得见民众呼声的体制,造就了这样的一场海安历史的空前大悲剧,这个教训深痛得永不可弥补。几亿,十几亿,几十亿,都不可能弥补。海安的这场人文和城市的大灾难,永刻海安人的心中,也会记录在历史上述说!


                  11楼2013-12-28 20:35
                  收起回复
                    希望政府按修旧如旧的精神重建东大街和西大街两条街区。
                    这样做海安的城市文化的根基和历史底蕴还有可能得以存续。


                    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13-12-28 20:53
                    回复
                      @liyang090
                      海安经过几代领导人的不懈努力,成功地把自己变成了土豪。


                      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13-12-28 20:56
                      回复
                        我很庆幸在当中穿梭过!


                        来自Android青春福利版14楼2014-01-08 09:09
                        回复
                          我也曾穿梭其间。


                          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14-02-22 18:27
                          回复
                            楼主好,请问有中大街拆迁前的旧照吗,好怀念啊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23-01-26 22: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