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18日晚间播出《变了味的勤工俭学 》,下文为节目内容:
勤工俭学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有着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分量。按规定,中小学校可以适当地开展勤工俭学的活动,主要目的是促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动手能力。但是在有的地方、有的学校,勤工俭学却变了味儿。十月中旬,记者在甘肃省民勤县采访的时候看到了这样的现象。
记者王惠莉:今天是个星期一,应该说是每一个中小学的学生正常上课的日子。但是在民勤县的很多中小学,我们都可以看到它的很多教室门都是像这样紧锁的,没有学生在这里上课。
这里的学生都到哪儿去了呢?一打听,原来他们都在棉花地里摘棉花。据了解,从2003年开始,每年一到棉花收购的季节,整个民勤县4万多名中小学生都会在学校的组织下,以勤工俭学的名义去摘棉花,他们在地里一干就要10多天。
孙毅仁(甘肃省民勤县教育局局长):我们主要是以培养人为第一目标,通过劳动锻炼,培养了学生劳动的技能和他的吃苦耐劳的精神。
按理说,勤工俭学的确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件好事,可民勤县的勤工俭学却有种怪现象。李健是西渠乡首好小学的学生,今年他们学校也组织学生参加了摘棉花的勤工俭学活动。可是规定7天的劳动,李健因家里有事只参加了两天,为此他的妈妈不得不向学校交了钱。
郭秀兰(李健的母亲):大概交了60多块钱。
记者:学校说了这是什么钱了吗?
郭秀兰:勤工俭学费吧。
东关小学五年级学生徐彤因为感冒没能参加学校组织的勤工俭学,也被迫向学校交了钱。
毕小静(徐彤母亲):就把钱交上就行了。
记者:把钱交上就不去了是吗?
毕小静:嗯。
记者:你给这孩子交了多少钱?
毕小静:80块钱。
记者:它是怎么算出来的80块钱?
毕小静:劳动8天,一天10块钱。
小学生交几十元钱就可以不参加勤工俭学,那么中学生不参加摘棉花又会怎么样呢?
记者:不去行不行?
王明(甘肃省民勤县第二中学学生):也可以。家长把钱交上就可以了。
记者:要交多少钱?
王明:320。
320元并不是民勤二中随意提出来的,它可是经过仔细计算得出来的。首先组织勤工俭学的各个学校都给不同年级的学生规定了不同的采棉任务量,民勤二中也不例外。
记者:任务是怎么规定的呢?
马维学(甘肃省民勤县第二中学校长):任务像我们大致一个斤数,各个班级都不一样,像高中的40公斤,初中的30公斤,超额完成的都是学生自己的。
记者:既然是勤工俭学,那为什么还给这些学生摘棉花规定任务数呢?
李振明(甘肃省民勤县中渠中学校长):不然的话,有些学生就是不好好干。
按照学校和农户的约定,每摘一公斤棉花,农户付给学校8毛钱。以民勤二中的规定,高中生干10天,每天40公斤任务计算下来,每位学生在勤工俭学中要给学校完成320元的采棉任务,没有参加的就要向学校交纳这笔钱。在学校的要求下,民勤县大部分中小学生都参加了摘棉花,可是有些学生却没有完成学校规定的采棉任务量。
记者:如果完不成的话,怎么办呢?
周志明(甘肃省民勤县第二中学学生):完不成学校分的任务,少多少再补进去,再交上。
记者:就是少多少,然后自己再拿上钱补上?
周志明:对。
由于每个学生的采棉任务量定得并不低,所以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完不成任务。为了避免交所谓的勤工俭学费,一些家长,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家长还要帮助孩子去摘棉花。
学生家长:家长跟着摘,一二年级的娃娃能摘多少。
记者:这不是学校组织的勤工俭学,家长怎么还参加?
学生家长:家长不摘,(学生)摘不够要钱。
![](http://www.jyb.com.cn/xwzx/jcjy/sxkd/W02006111956497759085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