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励志吧 关注:884贴子:5,695


1楼2013-12-26 17:07回复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道”的概念是老子第一个提出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其涵义有所不同。 老子所说的“道 ”,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老子所写的《道德真经》是关于“道”的经典著作。) 孔子所说的“道 ”,是“中庸之道”,是一种方法;佛家所说的“道 ”,是“中道”,佛家的最高真理。所述道理,不堕极端,脱离二边,即为中道。佛家的道是中观的思想,中观思想涉及“中道”和“空”。“空”的思想似空非空,不能著空相求空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13-12-26 17:08
    回复
      2025-05-26 07:22:14
      广告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道”的概念在中华文明中很早就已经提出,如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管子》、《书经.大禹谟》等。道,是中华文明传统中对生命根本与宇宙自然根本的追求中,实践并体悟、证悟到的生命内涵、宇宙本源。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其涵义有所不同。
      老子所说的“道 ”,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老子所写的《道德真经》是关于“道”的经典著作。)
      孔子所说的“道 ”,是“中庸之道”,是一种方法;
        佛家所说的“道 ”,是“中道”,佛家的最高真理。所述道理,不堕极端,脱离二边,即为中道。佛家的道是中观的思想,中观思想涉及“中道”和“空”。“空”的思想似空非空,不能著空相求空。


      3楼2013-12-26 17:12
      回复
        留着慢慢看~~~


        4楼2013-12-26 17:12
        回复
          从郭店简文的“道”(从“行”从“人”,“人”在“行”中),甲骨文中已有相应的“道”字。石鼓文、金文中的“道”字,“行”的中间是“首寸”(头与手)或“首止”(头与足),实属“人”形的繁化。就字形而言,“道”是一个人处在十字路口的情形,字形本意更像是“置人于路”之指事,而非所行之路之象形。所以,凡是自主上路的,作“蹈”解;如果是引人上路,则作“导”解。


          5楼2013-12-26 17:13
          回复
            道论演变
              略后于老子的范蠡,把天道看成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他认为,人事必须“因阴阳之恒,顺天地之常”,违反客观规律,必然招致灾祸。“夫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他说的天道主要指阳至而阴,阴至而阳,盈缩转化,周旋无尽的矛盾运动法则。天时于己不利时要主动退避,天时对已有利时要积极进取。范蠡受老子道论的影响,说“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国语·越语下》)。但他主张适时积极进取,对老子贵柔守雌的思想又有所批判和修正。
              战国时期,齐国稷下道家用“精气”来说明道,把虚而无形的道看作是流布于天地之间、遍存于万物内部的“精气”。说:“凡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管子·内业》)。老子曾把道表述为“冲气”,并说“其中有精”。稷下道家从唯物的方面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这一思想,把道表述为无所不在而又富有生机活力的精气。精气说对后来中国医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但它赋予精气以灵性,有神秘化的倾向,与唯心主义划不清界限。
              庄子是战国中后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道是世界的终极根源,是无所不覆、无所不载、自生自化、永恒存在的宇宙本体,否认有超越于道的任何主宰。他还认为不可能给道提出明确的规定,“道不当名”,“道昭而不道”,即使取名为道,也是“所假而行”。所以只能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大宗师》)。对于庄子的道,当前学术界有人认为是独立自存、超越时空的绝对精神,并以《庄子》书中“物物者非物”之语为根据,证明道是非物质性的造物主;也有人认为道是指具有无限性和永恒性的、产生了天地万物并存在于其中的物质本体,并以《庄子》书中“通天下一气”之语为根据,说明道就是物质性的气。大多数学者认为庄子夸大了世界本原的神秘性,并把事物的相对性绝对化了,否定事物之间的差别,表现为相对主义,他的道论具有明显的唯心主义倾向。
              韩非汲取并发展了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提出了关于道、德、理三者互相关系的学说,辩证地处理了它们的关系。他认为,“道者,万物之始,……万物之源”,是“万物之所然”、“万物之所以成”。把道视为物质世界的普遍规律,天地万物存在与发展的总依据。他还认为,“道”是终极范畴,是万物的普遍规律,而万物的特殊本质就是“德”,“德者,道之功”;万物的特殊规律就是“理”,道是“万物之所稽”,“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把道、德、理的关系视为物质世界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无限性与有限性的辩证统一。
              战国时期儒家学者所著《易传》也提出关于道的学说,认为道就是对立面相互转化的普遍规律。《周易·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把一阴一阳相互转化视为道。又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把道视为无形的抽象规律,与有形的具体事物区别开来。
              到宋代,张载以道为气化的过程,说“由气化,有道之名”;程颐、朱熹则以道为理,表现了气本论与理本论的不同
              在中国哲学史上,道这一范畴是道家提出的,后被各家学说所接受,虽各有不同理解,但已成为宇宙本原、普遍规律性的代名词。它对于提高理论思维水平,探究事物的本原和规律性,曾起促进作用。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楼2013-12-26 17:14
            回复
              中医论道
                “道”是生命最深层的依据与要达到、符合它所须选择的道路。是从内心出发,从处于天地人大宇宙整体系统中的角度和层次来内省觉悟自己的生命规律,并遵从而生活。
                中医医疗、养生,与其说讲具体方法,毋宁是结合具体人的体质、生存状态与方式,天气节律、地域特征,找寻其生命平衡的实践。所以,中医是“中”的医学,是“一”的实践。故中医师关庆维有言,学中医是“知道”,而非“知识”
                道字,简化字十一划。数应一,先天卦为坤。以道本乃天地万物之本,无而有无所不包也。
                已故先天自然功大师胡安孝先生认为,道这个字是“自己”+“走”,到了一,即是面对自己的命,自己的天,而后冲破这一个极限,则越走越宽。
                中医师关庆维先生则认为,道上面是二点一横,即是一阴一阳,下面是自己+走,则道是每个生命都是一阴一阳、都在一阴一阳中生长壮老已,道就是每个人自己在生命之途中体悟阴阳中和。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楼2013-12-26 17:15
              回复
                道的客观性。道是客观的,它是万物的本原。作为本原的道与自然是同一的,它就是自然,老子说,“道法自然”。“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夷希微”三者混而为一,它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无物却有象。道是真正的混沌,混沌是客观存在的,它是无序的有序。“无”和“有”是道的别名,都是客观的。道创生了万物,而且养育万物,道对万物“生之畜之”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楼2013-12-26 18:24
                回复
                  2025-05-26 07:16:14
                  广告


                  道的普遍性。道是普遍存在的,“大道泛兮,其可左右”,道象泛滥的江河,到处流淌,上下左右,四面八方,都有道的存在。道无时不在,“自古及今,其名不去”,道是永恒存在的。道的普遍性决定了它的巨大的包容性和蕴含性。“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它把大江大海都能包容,可见它的普遍性与无限性。“上善若水”,“水几于道”。水是普遍存在的,当然道也是普遍存在的了。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楼2013-12-26 18:24
                  回复
                    道循环往复。道的运动过程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道永恒存在,?运动不息,循环运行。“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从起点离开,越离越远,达到一定限度,又返回来。它“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循环往复的运行,没有衰败的时候。?总是从起点开始,最终又回到起点,形成一个园圈。这与太阳一天的视运动形成的园圈是很相似的,也与一个太阳年的周期类似,二者存在着同构性。东西南北的方位顺序与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相认同。空间联系着时间,时间联系着空间,时空是统一的。从时间可以认识空间,从空间可以认识时间。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1楼2013-12-26 18:25
                    回复
                      道对立统一。道是一个复杂矛盾的统一,最大的矛盾莫过于阴与阳的矛盾,?这类似于黑格尔的肯定与否定的矛盾。“万物负阴而抱阳”,“一阴一阳谓之道”。阴与阳是道的功能和属性,而道是二者的统一。与此相联系的是“无”与“有”的矛盾,这二者是道的别名,道的化身。它们是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没有“无”就没有“有”,没有“有”,就没有“无”。此外,还有一系列矛盾关系,诸如:难易、祸福、强弱、刚柔、美恶、善与不善等等。老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辩证法大师。在他的论述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2楼2013-12-26 18:25
                      回复
                        道无为。无为是道之子,是道的本性,道的体现。天道自然无为,道“无为而无不为”。它什么也不做,但是什么都做成了。天得到它,变得清朗,地得到它,变得宁静,无为的思想贯穿全篇。老子把道的自然无为,转化到人身上,?要求人们象道那样自然无为。他指出“为无为,则无不治”。人们只要坚持无为的原则,什么事情都能办好。
                        道虚。道虚是道的状态,它无形无象,无处不在,没有边际。它又无时不在,无始无终,是最大的虚空,它产生出万物,是万物的宗主;装载着万物,永远也装不满。它的作用无穷无尽,道虚的作用就是无的作用。它能化解万物的矛盾,协调万物的关系,与万物混而为一。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3楼2013-12-26 18:25
                        回复
                          老子思想
                            老子,姓李,名耳,亦称老聃,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已难以详考。从老子的家世来看,他的先辈做过太史、太卜一类的官,在身份上接近于卿大夫,属于贵族中上层。老子的原籍是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但由于周王室太史一类的官职是世袭的,因此,老子很可能出生在洛邑。年长后,老子任周王朝的守藏室史(管理图书典籍的官吏)。在这里,他潜心于书籍之中,见闻广博,熟悉旧的典章制度,通晓历史,使他对人世有更深切的认识,形成深奥、玄妙的思想,成为智慧之星。
                            按照司马迁的记述,老子是一位学识渊博、社会经验丰富、精通古代礼制而又对礼持严肃批评态度、脾气有些古怪的老者。他生活在周景王、周敬王时代,社会动荡,民心思变。他也许像许多正直的大臣一样,向周王上过治国的策论,但此时的周王已没有重振王权的伟大抱负,他们考虑的是如何除掉有不臣之心的王室异己,如何在各诸侯强国间巧妙周旋,以图苟且偷生。老子是个智者,当他的理想无法付诸实施时,不像有些大臣那样卷入王室的是非之争,从而招来杀身之祸。他埋头读书,接待一些像孔子一样的求学者,谈远离现实政治的哲学命题。
                            他综观历史祸福成败,融会各种学问,创造出自己的学说。在老子的思想学说中,“道”是他经常谈论的。他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根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那么,“道”是什么东西?按他的话讲是一种“视而不见”、“听之不闻”、“博之不得”的“先天地生”、“惚兮恍兮”、“寂兮寥兮”、“不可名状”的精神实体。“道”创生了万物,“万物”创生以后,还要守住“道”的精神,依“道”而行,应该顺其自然。所以,人们把以他为宗的学派称为道家学派。
                            老子思想中包含有朴素辩证法的因素,“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的对立,对立面可以转化。老子还说,“道”具有“有”和“无”两种性质,并用生动的事例来说明“有”和“无”的关系。他说,一个杯子,因为中间是空的,才能产生盛物的作用;一间房子,也是因为它的“无”,才能产生居住的作用。由此可知,“有”之所以能给人便利,全依赖“无”发挥它的作用。只有“有”是发挥不了大用处的,惟有“有”与“无”配合才能产生大用。
                            《道德经》,又名《老子》,传为老子所作。虽只有五千言,但其中的哲理却博大精深,能参透玄机者,也可称得上是得道的高士。老子见周室大乱,终于身骑青牛,离洛阳,出函谷,不知所终。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4楼2013-12-26 18:26
                          回复
                            外家之道
                              道就是永恒的上帝。“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新约·约翰福音·第一章第一节》)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5楼2013-12-26 18:26
                            回复
                              2025-05-26 07:10:14
                              广告
                              尊道贵德


                              来自手机贴吧16楼2013-12-27 11:2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