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宗君民南迁广东,当时跟随宋帝南迁的宋朝臣民数以十万计,其中有不少是梨园子弟,就是这些梨园子弟把南戏带入广东,并在广东演出、落籍、传播,使南戏成为最早的粤剧雏形。另有一些古书记载,明清开始,外省的弋阳腔、昆腔、梆子、皮黄等剧种先后在广州、佛山等地流行,这些戏种用的是他们本身的语言,又是从外省过来的,故称之为“外江戏”。当时最盛行的外江戏班是安徽的徽州班和湖北的汉剧班,粤剧唱腔的二黄、梆子、西皮与汉剧的很相似,即为此故。到了清朝初叶,广东本地人组织的戏班出现了,而上演的仍是“外江戏”,其中有些较具规模的戏班还雇下一艘大船,顺着河道走南闯北,在各处演戏,演员宿舍、器材布景一应就在船上,这些戏船多漆上红油以作记认,故又称“红船”,正是这些戏班拉开了粤剧发展史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