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直播情有独钟”,这是魏晓南在聊及工作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我喜欢直播时那种临场发挥的感觉,它会调动我身体中所有的元素。”去年F1第一次登陆中国,晓南参与了F1直播报道,她说她在现场亲耳聆听到赛车的引擎轰鸣声,那种声响近在咫尺,让人“有种奇妙的过电的感觉,血液沸腾。”
直播,是一种不断变化着的工作状态,没人能确定下一秒钟即将发生些什么。而就是这种不确定的感觉让她觉得充满挑战。2005年7月6日,中央电视台对国际奥委会第117次全会选举2012年奥运会主办城市的过程进行了13小时的全程直播。作为直播节目“花落谁家”的主持人,晓南和沙桐一起见证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这是我第一次主持这样大型直播节目”,而这一次经历让她体会了更多的挑战和乐趣。当时对于五个城市谁最终会在激烈角逐中胜出,各方舆论包括在场专家吕圣荣(前国际奥委会委员)、吴建民(外交学院院长,前驻法国大使)等都比较看好巴黎。而到最后大家惊讶地发现伦敦才是胜者。尽管之前做好了各种预案,但还是有些出人意料。“这就是直播,充满着无限变量”,在她看来,“每一次的直播都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役,很有感觉。”
的确,直播能让人经历角色的转换,心情的起伏,这些对于晓南而言,都是一种人生的历练。“直播让一个主持人成长的很快。”她很高兴自己的这次大型直播获得了领导和观众的认同,也很开心地发现自己在经历了种体力和意志的考验后收获了更多的自信和经验。
她最大的梦想是去报道达喀尔拉力赛——世界上最艰苦的拉力赛。正如达喀尔拉力赛的发起人泽利?萨宾所说,对于参加的人来说,这是一项挑战;对于没有参加的人来说,这是一个梦想。她现在梦想着能去挑战自己。
有很多人说体育频道是一个男性频道,这不无道理。无论从观众构成还是主持人构成来看,男性都是频道的中坚力量。就连速度、力量这些体育的代名词似乎也都专属于男性。但如果看了晓南在《体育新闻》的主持,你会看到体育频道的另一份色彩。她淡然自若,娓娓道来,恰似一缕清新柔和的风。而与晓南交谈,你会更深切地感受到体育的另一种魅力——竞技不是体育的全部,比赛不仅仅是一种力量的较量、一种速度的交锋,它还浓缩着人生的跌宕与顽强、生命的梦想与追逐。
“我常常受到感动,比赛场上的成功与失败、欢乐与悲哀都震撼人心,有时兴奋的有些坐不住,有时忍不住会湿了眼眶。”她回忆起了令她难以忘怀的2003年女足世界杯:那一年,中国女足兵败洛杉矶,在四分之一决赛后提前告别了比赛。虽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但那场比赛是许多队员包括孙雯在内的告别演出。当晓南配音看到采访画面,听到队员声音时,忍不住流下了眼泪。“不只是为这一场比赛,我能理解他们内心的酸楚,铿锵玫瑰曾经那么美丽的绽放,可却仍然带着遗憾渐渐凋零……”说到这里,晓南语速渐渐放缓,神色也凝重起来,似乎她又回想起了当时的画面。
在小小的直播间里,晓南常常在别人的故事中体味着人生的酸甜苦辣。她认为这丝毫不影响她播报新闻的客观性,因为比赛成绩是现实的,但人的感情是共同的,“我希望观众在我的播报中能感受到浓浓的人情味。”正是她这种人性的视角为观众,为非体育迷们打开了体育世界的另一扇门。从她那里,我们更加懂得体育不仅仅属于职业运动员,不仅仅属于体育明星,它是整个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虽然《体育新闻》在播报方式上显得庄重和严肃,但是她希望给大家挖掘一些人文的东西。这是她努力的方向。访谈类节目是她最想尝试的一种节目形态。现在,体育频道节目类型颇为丰富,有《体育新闻》这样的新闻栏目,有《足球之夜》这样的专题栏目,有《城市之间》这样的大型互动节目,而晓南想为观众奉献一档体育版的《艺术人生》,她想透过对运动员内心世界的挖掘,引发观众情感共鸣,让更多的人来关注他们不一样的人生。让更多的人消除对运动员“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误解。
直播,是一种不断变化着的工作状态,没人能确定下一秒钟即将发生些什么。而就是这种不确定的感觉让她觉得充满挑战。2005年7月6日,中央电视台对国际奥委会第117次全会选举2012年奥运会主办城市的过程进行了13小时的全程直播。作为直播节目“花落谁家”的主持人,晓南和沙桐一起见证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这是我第一次主持这样大型直播节目”,而这一次经历让她体会了更多的挑战和乐趣。当时对于五个城市谁最终会在激烈角逐中胜出,各方舆论包括在场专家吕圣荣(前国际奥委会委员)、吴建民(外交学院院长,前驻法国大使)等都比较看好巴黎。而到最后大家惊讶地发现伦敦才是胜者。尽管之前做好了各种预案,但还是有些出人意料。“这就是直播,充满着无限变量”,在她看来,“每一次的直播都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役,很有感觉。”
的确,直播能让人经历角色的转换,心情的起伏,这些对于晓南而言,都是一种人生的历练。“直播让一个主持人成长的很快。”她很高兴自己的这次大型直播获得了领导和观众的认同,也很开心地发现自己在经历了种体力和意志的考验后收获了更多的自信和经验。
她最大的梦想是去报道达喀尔拉力赛——世界上最艰苦的拉力赛。正如达喀尔拉力赛的发起人泽利?萨宾所说,对于参加的人来说,这是一项挑战;对于没有参加的人来说,这是一个梦想。她现在梦想着能去挑战自己。
有很多人说体育频道是一个男性频道,这不无道理。无论从观众构成还是主持人构成来看,男性都是频道的中坚力量。就连速度、力量这些体育的代名词似乎也都专属于男性。但如果看了晓南在《体育新闻》的主持,你会看到体育频道的另一份色彩。她淡然自若,娓娓道来,恰似一缕清新柔和的风。而与晓南交谈,你会更深切地感受到体育的另一种魅力——竞技不是体育的全部,比赛不仅仅是一种力量的较量、一种速度的交锋,它还浓缩着人生的跌宕与顽强、生命的梦想与追逐。
“我常常受到感动,比赛场上的成功与失败、欢乐与悲哀都震撼人心,有时兴奋的有些坐不住,有时忍不住会湿了眼眶。”她回忆起了令她难以忘怀的2003年女足世界杯:那一年,中国女足兵败洛杉矶,在四分之一决赛后提前告别了比赛。虽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但那场比赛是许多队员包括孙雯在内的告别演出。当晓南配音看到采访画面,听到队员声音时,忍不住流下了眼泪。“不只是为这一场比赛,我能理解他们内心的酸楚,铿锵玫瑰曾经那么美丽的绽放,可却仍然带着遗憾渐渐凋零……”说到这里,晓南语速渐渐放缓,神色也凝重起来,似乎她又回想起了当时的画面。
在小小的直播间里,晓南常常在别人的故事中体味着人生的酸甜苦辣。她认为这丝毫不影响她播报新闻的客观性,因为比赛成绩是现实的,但人的感情是共同的,“我希望观众在我的播报中能感受到浓浓的人情味。”正是她这种人性的视角为观众,为非体育迷们打开了体育世界的另一扇门。从她那里,我们更加懂得体育不仅仅属于职业运动员,不仅仅属于体育明星,它是整个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虽然《体育新闻》在播报方式上显得庄重和严肃,但是她希望给大家挖掘一些人文的东西。这是她努力的方向。访谈类节目是她最想尝试的一种节目形态。现在,体育频道节目类型颇为丰富,有《体育新闻》这样的新闻栏目,有《足球之夜》这样的专题栏目,有《城市之间》这样的大型互动节目,而晓南想为观众奉献一档体育版的《艺术人生》,她想透过对运动员内心世界的挖掘,引发观众情感共鸣,让更多的人来关注他们不一样的人生。让更多的人消除对运动员“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误解。